岁寒知松柏(上) --记后知青时代的里程碑徐桔桔贾爱春
来源:华人频道 作者:張云清 时间:2020-04-21 点击:
2020年,庚子之春。一场必将载入史册的旷世之“疫”,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处祖国北部边陲的黑龙江省逊克县山河村的乡亲们,接到一笔别具情怀的捐款和一封感情激越的来信,乡亲们特别感动。
经寒方觉暖,苦后最知甜。对这份情谊,群众们深深地镌刻在心底,并恳请笔者予以记录。伴随着乡亲们的叙述,一帧帧充满人性光辉的珍贵瞬间,曝光在世人面前。
----题记
50年烟云,半世纪韶华。
时光的潮水起起落落。记忆的镜头,定格在1970年
春天。彼时,刚满17周岁的徐桔桔风华正茂,英姿飒爽。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及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和大批上海知青一起踏上北去的列车。为能接受最彻底的教育,徐桔桔主动申请去最偏远、最艰苦的地方,被分配到位于祖国北部边疆的黑龙江省逊克县边疆公社山河大队。
在这里,她结识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贾爱春。
心怀梦想启新程 愿把他乡做故乡
17岁的少女,正是一生中最喜欢幻想和憧憬的时节,被称为人生的“花季”。没到达目的地之前,徐桔桔在心里无数次想象山河村的轮廓,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交付给这片广袤厚重的黑土地。
当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了目的地一看,山河大队其实只是一个2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稀疏错乱的茅草房,散落在树林中,参差不齐、毫无章法。一条主街贯穿全村,好多房屋间的交通,靠的是主街派生的羊肠小道,与知青点连接的,也是一条尺把宽的“羊肠道”。唯独牛马由队上集中饲养,鸡鸭鹅、狗猪,所有畜禽一律散养,到处都是自由觅食的家畜家禽。歪仄陈旧的木杖子,是户与户之间“界限”。从街上到院里再到屋门,几乎遍地都是畜禽粪便和杂草木屑。
知青们白天向老农们学习农活:选种扬场、铡草喂马、翻地机耕、播种除草......样样活计都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晚上,举办夜校,教乡亲们识字,引导大家科学种田、收集农肥、打扫卫生、消灭“四害”;与乡亲们结对子,组建互助组,实现一对一互教互学。别看这帮上海知青年龄不大,可干起农活来个个生龙活虎争先恐后。冬去春来,他们的手上磨出了老茧,皮肤由细嫩变得黑里透红。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徐桔桔表现得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已锻炼成为干庄稼活的一把好手,不久就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并被选为村妇女主任。
村里迎来一批又一批知青,到1975年,迎来最后一批河南、北京、四川知青,总数达到了100多名,小小的山河村从此更加热闹起来了!
在后来的一批知青中,有位年龄稍大、做事风风火火、心直口快、敢想敢为的知青,她就是贾爱春。
她们一道上山砍柴、下地种田、养鸡、养猪、捕鱼、种菜......山河村的沧桑岁月,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在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同苦同患难中建立了深情的友情,为她们今后贯穿一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下深厚友谊的,又何止他们二人?在山河村插队的108位知青,被称为“山河的一百单八将”。和山河村的百姓,那叫一个“铁”。知青与知青,知青与老乡,与邻村的知青和老乡,都相处得如同家人。这种友谊,比水更清澈,比酒更浓俨,比火更热烈,比诗更有韵味。
那片黑土地,那段历久弥新的生活,每位知青都与乡亲建立了终生不忘的情感,千丝万缕的联系,血浓于水的情怀。那些经历,那些铭记于心的过往,深深地刻痕在知青的心坎上,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建立的情感,成为世间最美的记忆。
殷殷深情寄明月 念念不忘众乡亲
1976年开始,知青们陆续返城。返城后,徐桔桔进入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工作,贾爱春则因种种际遇进入首都北京。上世纪80年代,通讯还不方便,但她们从未间断联系。一有机会她们就会聊一聊,聊工作、聊家庭、聊生活、聊人生。聊得最多的,还是“山河”。苦与乐、悲与痛、情与仇、爱与恨,都和岁月一道静静地沉淀在记忆深处。甘苦与共的日子,朴实厚道的乡亲,刻骨铭心的往事,琐碎入微的细节。一切都已过去,一切又都在眼前。彼此频繁的交流,加深了她们对山河这方热土,和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乡亲们的深深眷恋。
1987年徐桔桔是第一个返回第二故乡山河村探望乡亲们的知青(而且还带上了自己刚满4周岁的儿子),徐桔桔说:下乡时我才16岁,是山河这块土地养育了我,老乡教会了我劳动的本领,培养了我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山河插队的那些年,强壮了我的身体,锻炼了我战胜困难的意志,使我受益终生。
1999年,徐桔桔和陆鸿钧等18位知青重返山河村,当看到村民马长雨家过着清贫如洗的生活,夫妻双方身患残疾,连孩子上学的费用都要东挪西凑的时候,陆鸿钧、徐桔桔的心被刺痛了。他们两人决定每年给马长雨家资助200元钱作为马兴旺的学费,绝对不能因为贫困让孩子辍学。从此,每年200元学费,雷打不动地如期而至。一坚持就是十几年。老马家的孩子马兴旺,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当兵,一直都接受着他们的资助。200元现在不值一提,但当时给老马一家带来的慰藉和动力绝非金钱所能衡量。
马兴旺受这件事影响,从小就立志做个好人,学习品德一贯表现良好。入伍后更是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争取进步,多次立功受奖,并且很快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常跟村民提起这件事,说自己是在知青的资助下成长起来的,一定要做个好人,不能辜负他们的培养。所以马兴旺是山河村公认的最阳光、最热心助人的好青年好党员!从这件事上可以证明一个真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徐桔桔和陆鸿钧一直默默地做着这件事情,直到2011年,徐桔桔和贾爱春返回山河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时,听马长雨说起,深受感动,知青们才知晓这件事并传为佳话。
时间是最好的魔法师,也是最好的催化剂。时间进入2010年,当年的少女桔桔,到了退休年龄,而贾爱春则到了花甲之年。期间,她们遭受很多生活变故。无论社会怎么变,生活怎么变,她们对山河村的眷恋始终没有变。
交通方便了,通讯方便了,沟通和交流也方便了。有了电脑,有了手机,再后来手机实现了联网。这下好了,千里连线如亲见。两人经常聊得忘记吃饭、忘记睡眠。贾爱春爱说,滔滔不绝;徐桔桔内敛,是最好的听众。采访时,桔桔拿出一张年轻时的合影。照片上,贾爱春朝气蓬勃,桔桔端庄娴秀。面前的她们,秀发被时光漂染得雪白,岁月的刻痕,无情地留在眼角与眉梢。
2010年,贾爱春筹集资金重返山河村为村民援建活动室,命名为“知青会馆”(其中上海知青陈锡珠捐款五万,县财政局拨款五万)。期间,一些村民向她反映村子缺少活力,发展缓慢,迫切需要改变现状的带头人。有村民提议,能否让“有本事”党员知青回来当“村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
贾爱春首先想到徐桔桔。没想到的是,徐桔桔毫不客气地给她吃了“闭门羹”。
徐桔桔说:我们都已经年近花甲,这把岁数了回去能干什么?再说离开也已经三十多年了,对现在农村的情况一点也不熟悉,回去不是异想天开么?
彼时,桔桔刚退休。由于有财务专长,被一家韩国公司高薪聘请做财务总监。优厚的退休金,加上优厚的工资待遇,她完全可以安逸的度过晚年。
贾爱春是个特别执着的人,认准的事,就算撞上南墙也绝不回头。尤其想到山河乡亲们的嘱托和期盼的眼光,更是不能轻言放弃。那段时间,贾爱春每天都给桔桔打电话。
“你是党员,比我更有觉悟。世上有比金钱价值更高的东西,比如情谊。重返山河,我们会吃很多苦,但乡亲们会因为我们的付出过上好日子,这会使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
“东北最大的优势是土地可以连片,用大型农机耕作更出效益。”
............
杜鹃啼血声声泪,子规夜鸣句句情。贾爱春终于把徐桔桔说动了。徐桔桔开始查阅相关农业政策,考虑自己的专长和资源,能不能为山河村做些改变现状的事。
徐桔桔和贾爱春积极向乡亲们宣传合作社的优越性并征求村民意见,乡亲们一致认同合作社是农村发展的方向。在认真研究和多方请教后,她们决定帮山河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带着大家共同致富。
带着对黑土地的深厚感情和对现代农业发展前景的热切期盼,二位老知青携手重返山河,开始人生第二次“起跳”。
这一年,是2011年。这一年,他们离开山河已经整整34年。这一年,徐桔桔58岁,贾爱春61岁。
一片冰心献桑梓 远村陌上闪其华
对徐桔桔来说,放弃外资企业的高收入不难,但却有很多更重要的东西难以割舍。年逾九旬的父母住在敬老院里,一去数千里,怎能不挂牵?小孙女出生不到半年,需要人照顾,怎么和儿子开口?
贾爱春同样有难以克服的困难。老伴因为脑梗半身不遂,在建“知青会馆”的日子里,她只能把老伴带在身边,在县城租一间房子,白天驻村,晚上回县照顾他。逊克的冬天特别冷,老伴有病无法适应,她不得不把老伴送回北京,让儿子照料。
知青精神彰伟力,越是艰难越向前。几经思量,她俩下定决心:回到山河村,帮助村民搞土地入股的种植合作社,通过大面积机械化耕作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那年冬天,二人往来穿梭奔走忙碌。徐桔桔在上海和逊克之间自费跑了5个来回,贾爱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间自费跑了12趟。除了考察了解农情外,为弄清群众的真实想法,贾爱春制作100多张调查问卷,实名调查大家是否支持知青回村当支书。100多户村民,每户都选择“支持”。
山河村几年前曾被归并到常胜村,2011年经贾爱春多方努力,92户300多人的山河村重新恢复建制。9月6日山河村成立了村委会,贾爱春被选为村委委员。11月10日山河村成立了党支部,徐桔桔担任山河村党支部书记。
村民们已经习惯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对他们来说,合作社是个新事物。两位老知青多次召开村民大会,用各种形式宣传合作社权利义务、分配形式等。从对合作社一无所知,到96%的村民带着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加入。乡亲们说:土地是我们的命,我们把命交给你们!
2012年1月4日,合作社注册成立。
合作社引入企业经营理念,农民用土地入股形式,粮食生产统购统销,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形式不同于承包土地,农民土地优先分红并参与二次分配,既能实现农民共同致富,也能增强合作社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2012年两位老知青重返山河村到2015年底,短短五年时间里,山河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河村又重回到村级建制,重建了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村民建了活动场所,两位知青还不辞辛苦,为村民争取到了一批健身器材;家家户户免费换上了塑钢窗,村路从3.5米拓宽到了7.5米;路边的铁栅栏焕然一新;成功举办了村史上最大的一次军民联欢会(和驻地边防部队的官兵联欢),为加强军民联防做出了贡献;组建了合作社村民文艺小分队,并多次自费(两位知青出资)带领他们到各地(哈尔滨、上海、北京、河南、深圳等地)去演出(期间得到了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支持和赞助),进行文化交流,广泛深入地宣传山河合作社,宣传逊克县,并曾多次参加过黑河举办的中俄文化大集演出。开阔了村民的眼界,丰富了文化生活,赌博的人明显减少,每天,都有一些乡亲想在街上多站一会儿,感觉“心里特别敞亮”;两位知青还两次专程到哈尔滨为合作社争取到了五百万元的农机额度,山河种植合作社成功地升级为山河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幸福的背后,是为之付出不懈努力的艰辛和汗水。为使群众尽快用上既美观又保暖的塑钢窗,两位知青跑断了腿、磨破了嘴。那年的春夏之交,她俩几乎长在县住建局。室内在开会,她们在外面等。饿了,吃几口饼干;渴了,喝几口凉水。她们的诚心感动了住建局的领导。住建局专门开会研究解决为山河村配备塑钢窗的资金问题。局长满怀深情地说:老大姐为民请愿的拳拳赤子之心,我们每位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践行。
在山河村阔步前行的的历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知青会馆成为“后知青时代”的重要标志;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无可替代;合作社作为新生事物,激发了村里年轻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两位知青因势利导,手把手教大家用电脑,不到一年时间,山河村电脑入户率97%,跃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为该村农产品电商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征得全体社员同意后,合作社顺应市场经济形势需要,调整种植结构,将近一半的土地由种黄豆改为种玉米,并为合作社农作物上了阳光保险。2012年当地遭遇大旱,在抗旱过程中,两位知青在都市带来的先进文化理念,发挥了令人瞩目的作用—她们一面组织乡亲们抗旱保墒,一面夜以继日起草灾情报告。她们的报告引起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在上级政府积极协调下,农业保险公司给山河村赔付损失20余万元。同时,由于合作社使用大机械作业,出苗率高于使用小农机,秋天,山河村每公顷土地比正常年份种黄豆多赚2000元。原本担心灾年减产的村民们乐了,说:“大田能增产、保险给赔款,跟周围村屯比,咱的投入是最少的,收入是最好的。籽种、化肥、机器咱啥都不用管,以后放心出去打工,秋天回村领钱就妥。”
合作社统一购买种子、化肥和农药,统一机耕、统一销售,不但提高了农民收入,而且壮大了集体积累,纵向发展产业链,增加农民土地产出利润。同时,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村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举家搬到县城做生意。据统计2012年山河村外出打工的收入比2011年增长32%。还有人发展蔬菜种植、养猪等多种经营。
山河经验和两位知青的名字,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九州方圆。
由于农村情况的复杂和农村工作经验不足,也曾导致一些误会和摩擦,因此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乡亲们充满期待的目光最终挽留了她们。
在实践中探索,在尝试中前行。建菜窖、帮养猪户争取贷款、与企业合作发展蔬菜订单、组建村办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特色产品......这些想法稳健扎实地逐步完善和推进。
“我们对这块土地感情深厚,农村也给我们提供了发挥自己所长的平台,让晚年生活更有价值。”贾爱春说。
尽管已60多岁,村里人仍习惯地称呼她俩为“青年”,因为她们留在这里的青春岁月,更因为她们花甲之年散发的光和热,给山河村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注:作者張云清是现任黑龙江省黑河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
注:作者張云清是现任黑龙江省黑河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责编:北风
更多新闻可点击上面各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