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精选1《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余玮 时间:2020-02-02 点击: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简介:
 
      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他出身名门,却是苦难童年;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毛泽东进党中央领导核心;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代表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外交局面,实现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
 
内容简介

      《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由余玮编著,周恩来以无私的献身精神毕生为祖国人民服务,用人民认为合适的一切方式为人民发挥了自己巨大的才能。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解放和进步所作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也不会过高。他和他的同事们所取得的成就,就是他的纪念碑。
 
作者简介

      余玮,曾用名新伟,笔名愚公,湖北赤壁人,中共党员,作家、诗人、资深记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在新闻出版界有"红色传记作家"与"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之誉。曾供职新华通讯社、中华英才半月刊社、中华儿女杂志社等中央新闻单位。出版有《世纪小平》、《魅力陈云》、《敦厚朱德》和《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等32部(卷),并有作品收入中学《语文》课本,近100次获各级各类奖励或表彰;多次参与全国"两会"等重大战役性新闻报道,且系大型电视专题片《探访文明--红色之旅》总撰稿。
 
      《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讲述周恩来一生至情至性、至高至圣、大智大勇、鞠躬尽瘁。他出身名门,却是苦难童年;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毛泽东进党中央领导核心;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代表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打开外交局面,实现中法、中日、中美建交;"文革"中苦撑危局,殚精竭虑保护干部,千方百计维持经济运转,果断处置林彪事件;病魔缠身的晚年岁月,同江青一伙较量,把邓小平重新推上前台--这些历史的内情或迷局,生动再现了一代伟人的真情与风采。一起来翻阅《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吧!


 
  大鸾翔宇(1)

      家世渊源

      193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3月桃李花已经盛开,红的似火,白的如雪,把浙江绍兴打扮得花枝招展。

      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周恩来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来到安徽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处理新四军中存在的问题后,赴浙江视察,同时回故乡绍兴探亲。

      3月28日傍晚,夕阳尚未落尽,西边的天空上燃烧着橘红色的晚霞。身着军装的周恩来带着一位警卫员乘坐乌篷船到达绍兴。在绍兴的短短几天里,他的活动安排得满满的。当晚,出席专员公署召开的欢迎会。当欢迎的人称他为“启蒙导师”时,周恩来笑笑说:“启蒙导师能有几个?能做个战士就满不错了。”

      看到家乡人的热情与好客,周恩来十分激动,不由得忆及自己的身世。其实,周恩来仅祖籍是浙江绍兴,而出生地则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的发源地江苏淮安。

      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淮安县前身)城内的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里,一个面目清秀的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有想到,他就是日后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人周恩来。

      孔子曰:“名正言顺。”的确,一个符合自身的佳名雅号,能给人积极向上的暗示引导,给人自信,助人成功。其实,姓名只是符号,是人们彼此相区别相联系的一个记号。也许父母在为长子取名时的期望,预示了这个男婴的未来。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后改名劭纲,字懋臣)上过私塾,获得过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学位“国学生”,官阶曾是“主事衔”(正六品),当过文书即师父,算是个有学问的人。他给儿子取了个小名“大鸾”。

      在周贻能看来,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说文》云:“鸾,亦神灵之精也,赤色五彩,鸡形,鸣中五音。”《山海经》云:“女床山有鸟,状如翟而五彩文,名鸾,见则天下安宁。”引经据典,周贻能认定取这种神鸟为名十分好,象征着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宁。

      是呀,当年的炎黄子孙太渴望太平安宁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1897年,德国紧随其他帝国主义之后,占领了中国的胶州湾;就在上个月,即1898年2月,英国迫使清政府声明,不同意长江流域各省割让或租借给他国,变“利益均沾”为“利益独享”……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周贻能与所有中国民众一样盼望民族复兴,天下太平。而大鸾降生时,正值中国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日渐没落。

      曾有人言:天下英才数浙江,浙江英才数绍兴。“客居”淮安的周家,发轫于浙江绍兴。在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等团体召集的纪念鲁迅(周树人)逝世两周年的大会上,周恩来在发表演讲的开场白中曾说过:“我自己不是文学作家,然而却参加了文艺协会,同时在血统上我也或许是鲁迅先生的本家,因为都是出身浙江绍兴城的周家。”

      “莲溪绵世泽,沂国振家声。”这是绍兴周家祖居“百岁堂”大门上的一副对联,其中的“莲溪”指的是周氏始祖,即宋朝大学者周敦颐,又名“濂溪”,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他的名篇《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传诵,表达了不爱牡丹之富贵、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心志;而“沂国”则指绍兴宝祐桥周氏祖周茂,“字元泊,元进士,官至左丞相,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沂国公’,赠太师”。

      其实,“百岁堂”原为“锡养堂”,到了清康熙三十七年,周家10世祖周懋章寿91岁,妻王氏寿百岁,清巡抚于是授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渐渐简称“百岁堂”,并成了周宅的代称。

      1939年3月,周恩来回祖居浙江绍兴到狮子山、涂山祭祖后随周希农等族亲来到坐落在绍兴桥河沿永昌坊的百岁堂时,周希农捧出《周氏宗谱》让他翻阅。周恩来看到自家的世系是樵水公之子云门、云门公之子懋臣时,非常高兴,欣然提笔在家谱上补写了淮安那边的“恩”字辈的周氏后代。

      据周氏宗谱考证,周恩来与鲁迅确是同宗同族。饶有趣味的是,周恩来的宝祐桥周氏与周树人的覆盆桥周氏同宗出于绍兴“鱼化桥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间周逸斋的后人,也就是说距今400多年前为同宗。于是,“百岁堂”后生与“百草园”周树人的周家都尊奉一个始祖周逸斋。当年,周恩来曾对亲友说:“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我们周家人人学他不畏强暴的精神。”

      这次,周恩来到绍兴后,步行去火珠巷板桥3号拜望姑夫王子余,向相继前来的亲友一一问好,并出席了王宅为他所设的便宴。

      应亲友的要求,周恩来挥毫题写了“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等13幅字分别送大家作为留念。周恩来这次绍兴之行后,再也没有机会到这里走一走、看一看。

      1952年的一天,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到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家做客时,周恩来笑着对许广平说:“广平同志,排起辈分来,我应该叫你婶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党的九大期间,周恩来在北京饭店看望鲁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时风趣地说:“建老,我已查过家谱,您是绍兴周氏20世孙,我是绍兴周氏21世孙,您是我的长辈,我要叫您叔叔哩!”

      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字攀龙,又字云门,号殿魁)一辈时,他们这一支就离开绍兴,迁到了山阳(1914年改名为淮安)。那时候,绍兴的社会里除劳动者外,中上层中比较多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出路一般是应科举,绍兴人却大批地去当师爷,到全国各级衙门里管文案。在县衙门里,刑名师爷管司法,钱粮师爷管财政税收,他们在幕后替县官出主意,县官一般都要仰仗他们。因为师爷中绍兴人特别多,人们常把他们称为“绍兴师爷”。商人的出路则是在各大城市开杂货店兼卖绍兴酒。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周起魁因为当师爷来到淮安,后来,代理了安东、阜宁、桃源等县知县,并做过海州直隶州知州。在周起魁当师爷的时候,同二哥周亥祥(字昂骏)合买下了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驸马巷的这座宅院。它青砖灰瓦,古朴典雅,风格近似江南民居。从此,就定居在淮安。

      周起魁有4个儿子,贻赓(字曼青)、贻能、贻奎(字焕臣)、贻淦(字簪臣)。按照封建大家庭的规矩,叔伯兄弟间的大排行,分别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周贻能考中秀才后即回原籍绍兴,拜亲戚为师学习师爷,虽学习多年却未修成正果,虽曾是“主事衔”却只有官阶而没有任何相应职务。50多岁,周起魁就离开了人世,周贻能在经济上每况愈下,出于生计,只能去给人当幕僚、家庭塾师或者做做文书、收发之类,长年奔波在湖北、东北、北京等地。

      大鸾是周起魁的长孙、周贻能的长子。长子、长孙出世,周家充满了喜气。在母亲心中,更是充满了慈爱。大鸾的生母姓万,小名冬儿,因为排行十二,大家都习惯叫她万十二姑。万十二姑的父亲万青选原籍江西南昌,与大鸾的祖辈一样也是师爷出身,以后在同属淮安府的清河县(1913年改名淮阴县)做了9年知县,就定居清河。万十二姑读过五六年家塾,小时候也曾跟随父亲出入官宦门第而见多识广。她性格开朗,精明果断,很有办事能力,嫁到周家后更是贤惠能干,周家的许多大小事情都离不开她。

      大鸾的出世,多少给周家这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带来了一线生机。当时,万青选为他的这位外孙掐算过,说:“这孩子有出息,叫冬儿好好抚养他!”万十二姑自然不会亏待自己的第一个孩子,总是尽心教导。

      大鸾到半岁的时候,他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膝下无子女。“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习俗。周贻淦想:如果就这么死去不仅祖宗的祭坛上不能放自己的牌位,而且遗留下来的妻子也永远被家族内外看不起。这时,一位信奉神明的亲戚给周贻淦的妻子陈氏出了个主意:“假如把大鸾过继给你们,就能冲喜消灾,贻淦的病也会好起来的,你也可以免除无后之苦……”陈氏左思右想,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过继之事与大鸾的父母商量后,周贻能起初很是为难。他需要长年在外面做事,挣点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刚有这么个儿子,就要送给别人,的确舍不得。但万十二姑是个通情达理、顾全大局之人,她自从嫁到周家就目睹四弟贻淦被肺痨折磨的惨状,更理解弟媳陈氏的苦衷。为了挽救小叔子的生命,也为弟媳今后的生活着想,万十二姑忍痛将大鸾过继给了周贻淦和陈氏。

      陈氏的娘家在苏北宝应,出身于一个比较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待人诚挚,仁慈礼让,在诗文书画上都有比较好的修养。大鸾过继那年,陈氏才22岁。

      然而,收继子的喜悦并未给周贻淦的病带来转机,两个月后即离世而去。一切礼仪都是必不可少的,大鸾像周贻淦的亲生儿子,一无遗漏地履行了全部孝道。

      由于年轻守寡,陈氏很少出门,终日守在家中与养子大鸾相依为命,把全部的感情、心血和学识都倾注在对大鸾的扶养和教育上。嗣母丧夫的悲痛心情得到了安慰,而大鸾也从小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咿呀学语,扶床举步,大鸾一天天成长。1岁时,他的大弟周恩溥出世。慢慢地,小哥俩常一起在宅院内转悠。他们尤其喜欢到后院去,捉蚂蚱,逮蛐蛐,看花儿吐艳,听鸟儿啁啾……

      不久,陈氏在当地给他请来一个乳母蒋江氏,3人一同生活。蒋江氏是一位20多岁的劳动妇女,丈夫是轿夫。乳母同样慈爱、淳朴、宽厚,她哺养大鸾时,也把劳动人民勤俭朴实、行善积德的美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大鸾。大鸾常跟着蒋妈妈在院子里那块小菜园里种菜、锄草、浇水、捉虫。一次,大鸾在花坛里埋了一粒瓜子,天天浇水,盼它出苗,可就是不见苗长出来。他去问蒋妈妈,蒋妈妈说:“傻孩子,现在是冬天,要春天种才行呀?”春天,蒋妈妈带着他在花坛里种了几棵南瓜,果然出苗了,后来结了几个大南瓜,大鸾高兴得不得了。

      大鸾4岁时,嗣母就教他识字和背诵唐诗。这年生日那天,陈氏为大鸾买了一件生日礼物——一只小柳斗,寄望孩子将来的学问能用柳斗装。从此,这只小柳斗就一直伴随着周恩来,而今则被保存在他的故居内。

      过了1903年新年,陈氏考虑送大鸾进私塾读书。那时进私塾,一要拜孔夫子,二要拜师。开学那天,正是大鸾5岁生日。先生端详了半天,问道:“学名起了没有?”陈氏连忙说:“起了,叫恩来,恩德的恩,来去的来。孩子是‘恩’字辈的。”

      “好名字!恩者,爱也;来者,未来也。《诗》云:‘恩斯勤斯。’《论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位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说。“学名不错,既然这样,我就给起个字吧。”先生略为沉吟,说:“我看就叫翔宇吧!这孩子长大一定成大器,像只大鹏神鸟一样,飞翔在天地之间。”

      嗣母对周恩来的要求很严格,每天黎明时刻,就把他叫起来,亲自在窗前教他读背唐诗,给他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之后,他先后读过《三字经》、《千字文》、《神童诗》以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等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书籍,虽然不能全读懂,但对他的思维个性和艺术修养却是最早的熏陶。后来,周恩来到南开学校上学时在所写的《射旧忆旧》一文中,曾回忆他“幼时喜闻故事”,对嗣母讲的故事具有“辄绕膝下不去,终日听之不倦”的浓厚兴趣。

      淮安的历史上出过不少著名人物,如汉三杰之一的韩信、南宋的抗金英雄梁红玉、抗英名将关天培、汉赋创始人枚乘等都出生在这块土地上。陈氏经常给周恩来讲这些历史名人故事,讲者不倦,听者不厌。有一次,周恩来在听了关天培的故事后,就缠着陈氏要去看看关天培祠堂。在瞻仰关祠时,周恩来肃然起敬,仿佛看到关天培统率水师,身受十创而不退的英勇场面。他恭恭敬敬地对关天培的塑像鞠了一躬。

      小孩有小孩的天地,有儿时的伙伴,也有淘气的时候。周恩来常常和几个小伙伴悄悄地把锁在岸边的小船上的锁敲掉,划船远游,吓得家长们敲起大锣,满街满巷吆喝着寻找。一天中午,周恩来和几个小伙伴偷偷地把船从文渠划到河里,陈氏一直在码头左盼右望,直到太阳落山,才看到周恩来他们划船返回。陈氏急忙跑步相迎,差一点摔倒。周恩来一惊:这回可糟了,要挨惩罚!可是,陈氏没有责怪半句,一把紧紧地搂住他,眼泪刷刷地往下淌。见此情景,周恩来也忍不住哭了……

      40年后,周恩来还深情地说:“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指养母)的启发。没有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并说,“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他还讲,母教的过分仁慈和礼让,对他的性格也是有影响的。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当今书画界,有多少展览在自欺欺人?
    下一篇:图书精选2《魅力周恩来(共和国开国总理与总管家)》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