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记述知青拓荒者淬炼成长的好书—《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

来源:逊克知青 作者:朱银龙 时间:2020-01-21 点击:

几个月前,我有幸参加了逊克原反修公社知青集体撰写的《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新书发布会。会后,该书主编之一的黄仁伟教授在和我闲聊中,期待我抽空写一篇有关此书的读后感。由此可见,《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这本书在他心中的份量。
作为知青,说句心里话,我对反修公社创业之路的认知原本是模糊的。不是因为我麻木,关键是信息失灵。当初下乡时,我被安置于远在县西南方向深山老林中的鄂伦春族人居住地新鄂,一待就是八年。那儿地处县境的最边缘,交通极其恶劣,外出需翻山越岭,去县城路途遥远,再加通信极端落后,很难了解外面的世界。
反修创业之路,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它既有需承担屯垦戍边政治经济崇高责任的重压,亦需像所有开拓者那般无法绕过所面对的充满艰辛的求生之路。那时的北国边疆,波谲云诡,中苏边境陈兵百万,时时有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此时,正值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地开展,大量上海知青到边疆落户的现实,使得县里开发战备大后方的“三线”建设,以及促进日后农业发展的课题,占了得以实施的天时地利人和之有利机遇。这一历史责任,亦责无旁贷地摆在了各级领导的面前,反修公社(原称逊克后方基地,又叫做“三线”)因此应运而生。
世上有一种选择叫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间有一种情怀喻作“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如“卫星河口”、阿廷河、“六大股”、大平台、“大包干”、东西克林、宝山乡、宝莹村、东大岗、红锈沟、“郝凤久点”,还有一些无法知道的地名就此诞生。诚如,国内外的有些地名也都是这样产生的。因某人某事登陆了某个岛屿,或者发现了某个山头、沟壑、河流等地图上尚未标注的特殊地点,即可成为新的标记并作为地名、岛名。关键是谁先发现、谁先使用。例如,“张广才岭”、“陈友沟”、“浦洛河”、“哥伦布岛礁”等看似荒诞的地名,确是以首次发现的人或曾发生的事而命名、被启用。值得一提的是,这库尔滨河畔故事的主人翁正是这样一个“开天辟地”的群体。他们是一群达观、充满韧性、豪情满怀的一批“开路先锋”,有着荒山野岭任我踏、山川河流与我亲的豪迈气概。虽时过境迁,但他们开发荒原的业绩至今却一直能令人深深回味。今天,仿佛仍能在冥冥之中看见一群人正沿着五十年的道路阔步走来,风尘仆仆的他们依然挟着库尔滨河畔的余晖,带着黑土地达子香芬芳的余香,向祖国发展建设和人生的新目标继续进发。
回首往顾,当我逐篇逐句读完这本浸透创业者汗渍与泪水、深刻描述“反修人”创业历程的史书时,脑海中幡然浮现出一幅幅无法忘怀的场景。
我仔细品读了黄仁伟的几篇叙事性文章,这些文章基本贯穿了一条创业主线。还有詹曙光、吴咏光、方良、姜伟浩、黄顺发、黄建强、周厚蓉、沈春达、沈慧敏、江国胜、田云飞及为该书作出贡献的其他作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很好追忆或回味了那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很好追忆或回味了那些难忘的岁月,抒发了他们在反修创业十年经历中所形成的那份特殊情感,这些无疑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点滴见精神、片语怀深情。书中一个个看似平凡,且又充满激情的叙事故事,不仅会使我们这些逊克人启动对边疆峥嵘岁月的追忆,也会引发许多澄澈而自由的联想。
度公子言:“没有奋勇抗争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筚路蓝缕山门开 反修创业记十载》《“大包干”拾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山火之殇》《青春挥洒阿廷河》《锐志不减 玉汝于成》等篇文章的精彩叙述,无不体现着这一人生哲理。孟子的名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则是记述当时每一个十几岁青少年在艰辛负重中淬炼,以及苦难缠身时成长的人生真实写照。
因为特殊的年代,有这样一群特殊的人。他们甘愿背负特殊的使命,去特殊的地方,走出一条共和国历史上并不寻常的特色创业之路。他们是一支由各公社知青和少量村民等精兵强将组成的队伍,为了新“三线”建设的顺利推进,离开原先生活条件不错的村屯进驻深山老林。以“靠山、隐蔽、分散”的“三线”建设原则,历史性地开疆拓土,在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开始了一场大会战。他们在那里开山筑路、拓荒囤地、安营扎寨,建立了逊克县的一级行政单位,即反修公社(现在的宝山乡)。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那里虽然充满艰辛,甚至可能会付出牺牲的代价,但无论过程多么曲折、艰辛,无论参与者经常会被彷徨、纠结和徘徊所困扰,但结局一定是成功的。因为创业者心中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带上行囊和忠诚奔向胜利的远方,即使道路艰辛也没有后退和返航的理由。
于是,以连队为单位的形式,替代了传统和松散的农村行政管理方式,实行严格的民主管理,从集中到分散,从分散到整合,层层落实各连队所要担负的职责,并通过三线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形成了现代化经济发展雏形,为以后“三线”的华丽转身,实现库尔滨河两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记否,反修人面对春寒料峭、暴雨倾盆、蚊虫肆虐、冻指裂肤等艰难困苦时,所表现出的无畏于大自然的英雄气概?!怎难忘,悉心如母、给予知青谆谆教诲,并为他们遮风挡雨、排忧解难的上海下乡干部的深情厚谊?!正是这一个个平凡而令人敬仰的开拓者,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仰,以及忠诚祖国的豪迈气概,塑造了反修英雄集体的一组组群像。
回顾50年前的这场会战,大家在一起欢乐聚会的时候,不免会想起远在数千里外的川青(南充、泸州)战友,当年彼此间互相帮助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永不忘却;每当静下心时,自然会深深陷入缅怀“三线”建设中献身战友的情感漩涡之中而掩面落泪。每当想起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兄妹,不幸罹难荒原的惨痛往事,心中涌起的悲伤之情总是难以抚平。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从未因时间的久远而被淡忘,他们的精神亦将永远活在反修人和我们的心中,并像库尔滨河水那样永世流长。
《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不仅真实记录了开荒拓地、屯垦戍边知青的奋斗足迹,而且很好彰显了一些年轻生命所闪耀的短暂光辉,这本书既是对知青一代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也有对敬重生命感天动地的呐喊。但我以为,该书更想表达的意思是:希望知青一代在更高的起点上追求和走向新的未来。
鲁迅先生说过:“只要写出实情,即于中国有益,是非曲直,昭然聚在,揭其隐蔽,便是公道耳。”《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一书的编者和作者本着这种理念,在编书过程中并不刻意追求叙事的艺术,而更着力于故事的真实和史料的可靠,故而能很好地将这一叙事记史的长篇大作呈现给大家。毕竟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情,准确地还原并不容易,正是编撰者和书写者的悉心努力和辛勤付出,能让我们获得如此真诚和感知的力量。
人们总是在说,吃点苦不算什么。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写点东西有什么好难,但倘若真要把它写出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对于几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或事件,光叹息、沉思、没有人会理解。只有如实地记载、传扬出去才会有放大效应,才能起到存史、教育和激励人的作用。难道说,当年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不足以向世人叙说?不足以唤起更多的后人了解前辈奋斗的历史,从而更好珍惜眼前的生活并坚定地走向未来吗?
全书75篇文稿,有35人贡献自己的佳作,洋洋洒洒、35万字的库尔滨青春记忆,很好且真实地表达了知青付出青春热血的崇高情怀和曾发出的铮铮誓言。他们用自己的切身经历,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用自己的不同笔触,写出了广大知青感同身受的创业和安生之路,所涉内容时间段均涵盖了知青在农村,以及后知青时代。这些感人故事也是知青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以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写道:“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本书,同样能够让人感受反修人对库尔滨河畔那片土地的深沉挚爱。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作者的文章虽寥寥数语,却不乏语言生动的细致描述。这些短文同样能很好反映出他们脚踏实地的奋斗、追梦历程;反映出他们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精神。短小精悍的知青回忆作品,所反映出的知青优良品质,同样是可以影响后人,是可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提供的一份精神食粮。
抚摸这本展现似火青春的《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抚今追昔,让我感慨万千。为什么是同样的知青、有同样的下乡经历和近似相同的人生,我却无法写出如此庄重而严肃的知青作品?想来盖因个人的视角和能力所限,阻碍了我实现宏伟夙愿的进程,每每思忖这一问题时,心中总是充满憾意。可喜的是,这本《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似激发我写作思路泊泊喷涌的源泉,让我从中汲取无穷的力量,得到许多有益的借鉴。
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知青朋友读到《库尔滨河畔的青春追忆》这本书,并从中感受青春和奋斗的力量!
让我们以不变的情怀,不负韶华,继续走向新的未来!

作者:(原黑龙江逊克县新鄂公社下乡上海知青)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图说老照片》前言
    下一篇:推荐一部北大荒知青书:《蠢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