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索大学路
来源:放飞梦想 作者:江新元 时间:2019-10-27 点击:
上大学是我的夙愿,我为此求索了一生。虽然梦已圆,却始终没能走进正规的大学校门,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我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穷的农村,小学二年级时随母亲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投奔父亲。由于我带着浓浓的乡音,同学们都叫我“小山东”,我内心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于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后来,随着对环境的适应,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学习成绩也自然有了进步。
1963 年,我考上了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内容很感兴趣,学习的信心大增。在班里,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考大学。”这是我心底最初的心愿。到了初二,我被选为班长,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的好朋友,自己也感觉很有面子,完全摆脱了原有的自卑,信心百倍的憧憬着未来,梦想着将来的大学生活。
可我没想到的是,父亲竟然要我退学,早点参加工作!我心里想着将来是要考大学的,没听父亲的话。父亲无奈,此事就拖了下来。后来,学校团组织要发展团员,我们班有三人被定为发展对象,其中就有我。可是,最终被批准入团的名单中竟然没有我,使我这个班长丢尽了脸面!校领导找我谈话,说因为我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不但现在不能入团,就是将来上大学也不大可能。
我走出学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委屈和难过,泪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想起父亲要我退学的事,看来父亲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可他为什么不跟我说明白呢?从此,我的情绪消沉,才十六岁的我,就被同学们称为“老江”了。这种情绪持续了很久很久,以致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次心灵上的大劫难。
1966 年,我初中毕业,文革开始了,连上高中、中专的机会也没了。1968 年,我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5 师 46 团 5 连。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因此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五年后大学招生了,知青可以上大学了,但必须经连队推荐、群众评议,考试合格,组织批准后才能入学。我当时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兴奋,认为这跟自己没关系。
一天,指导员李明山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你想上大学吗?我当时一愣,认为他是和我开玩笑,可看到他认真的态度,我也认真地回答他:“想是想,我能行吗?”他又问:“你在学校时学习怎样?”我说:“我是初三毕业,成绩还可以,可没念过高中啊。”他看出了我的顾虑,像鼓励又像给我出主意:“这次全国有好多大学来招生,团里给咱连三个指标,经连里研究,你是被推荐的人之一。如果你愿意,就好好看看书,准备考试。你可以在报考志愿中选一所对政审要求不严的学校,如果考上了不是一件好事儿吗?”他说得在情在理,面对领导的关心,我只有好好准备,复习迎考,来报答指导员的知遇之恩。
一切准备就绪,我参加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回到连队,向指导员做了汇报。他笑着说:“等通知吧。”
难以忍受的等待,终于等来了通知,不过只有两份,没有我的。指导员又通知我去瓜地找他。我来到瓜地,指导员和看瓜的老谷头正在窝棚前坐着,面前放着一张小饭桌,上面摆着刚切开的西瓜。看起来西瓜并没有熟,粉瓤,里面夹着白籽。指导员和老谷头看我到了,都让我吃西瓜,我没吃。他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考得不错,听说是考得最好的前几名,可是政审没通过。别难过,以后还有机会。”他说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来,他很为我惋惜。
说实在的,这样的结果我早已料到了。尽管听从指导员的指点,填写志愿时选了长春地质学院,满以为是一所政审要求不会过高的学校,却依然被拒之门外。是自己的“身板”不好,有什么办法呢?何谈“以后有机会”啊!我向指导员道了谢,拿着一块西瓜回头走去,心想,我就像这粉瓤白籽的西瓜一样,没人吃,白扔的货。我没有沮丧,文革使我明白了:时也,命也!
1979 年我同其他知青一样,返回了城市。没有工作,没有住房,为了生活,求人找工作,哪怕是一份临时工也很不容易。上大学的事便扔到脑后去了。
不管你高兴还是扫兴,历史的车轮都无情地向前转动着,被文革颠倒的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知识重新得到了重视。进入 1980 年代,社会上兴起了一股“社会办学热”,一时间冒出了很多函授大学,大部分都是不需要考试就可入学的。
我当时已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也入了党,同一科室里的同事们都是从基层抽调上来的,有文凭的很少。几位要好的同事找我商量,大家一起学点什么,也弄个文凭,将来会有大用处的。我们在众多的学校中选中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原因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校长。函授了两年,学了十几门课程,证发给我们了,可是不好使。时隔一年,1988 年,社会学黑龙江函授站将我们这批学员转到黑龙江商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班学习,我们又重新学了两年,终于拿到了黑龙江商学院的专科文凭。
1992 年,接到黑龙江省委党校的通知,我们商学院的专科毕业生可以通过全国统考到该校政治本科班学习,学制三年。我被录取了,再一次踏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我的入学考试成绩不错,人缘也好,被选为班委。1995 年,结束学业,我拿到黑龙江省委党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圆了大学梦,这时我已经 47 岁了。算起来,自 1985 年入社会学学习以来,整整学了十个年头。十年里,虽然我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艰辛,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高了自己的修养,但是那种一心想体验真正上大学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真理大讨论拨乱了反正,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却始终无法修复我心中受过的伤害,无法弥补我青春的遗憾。
而今退休了,新的生活在迎接着自己,一些新的事情在等待自己去做,八十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多病的老伴儿需要关心,儿女的事情需要操心。尽管如此,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又上了一所大学——老年大学,在书画学习中找一些乐趣,修身养性,为丰富人生多一点积累。
古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大学梦,我苦苦求索了一生。
【作者江新元,男,1968 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市铁路三中初中,同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46 团 5 连务农,后调武装值班连、7 连,先后任战士、炊事员、司务长、统计员。返城后在齐齐哈尔铁路系统工作,任人事干事、公司经理,现已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
我出生在河北省一个贫穷的农村,小学二年级时随母亲到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投奔父亲。由于我带着浓浓的乡音,同学们都叫我“小山东”,我内心有一种被歧视的感觉。于是,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不能让别人看不起。后来,随着对环境的适应,与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学习成绩也自然有了进步。
1963 年,我考上了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内容很感兴趣,学习的信心大增。在班里,时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更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考大学。”这是我心底最初的心愿。到了初二,我被选为班长,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们的好朋友,自己也感觉很有面子,完全摆脱了原有的自卑,信心百倍的憧憬着未来,梦想着将来的大学生活。
可我没想到的是,父亲竟然要我退学,早点参加工作!我心里想着将来是要考大学的,没听父亲的话。父亲无奈,此事就拖了下来。后来,学校团组织要发展团员,我们班有三人被定为发展对象,其中就有我。可是,最终被批准入团的名单中竟然没有我,使我这个班长丢尽了脸面!校领导找我谈话,说因为我家庭出身不好,政审不合格,不但现在不能入团,就是将来上大学也不大可能。
我走出学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心里有一种莫名的委屈和难过,泪水滴滴答答地落下来。想起父亲要我退学的事,看来父亲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可他为什么不跟我说明白呢?从此,我的情绪消沉,才十六岁的我,就被同学们称为“老江”了。这种情绪持续了很久很久,以致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我遇到的第一次心灵上的大劫难。
1966 年,我初中毕业,文革开始了,连上高中、中专的机会也没了。1968 年,我下乡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5 师 46 团 5 连。无论做什么工作,我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因此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五年后大学招生了,知青可以上大学了,但必须经连队推荐、群众评议,考试合格,组织批准后才能入学。我当时并不像其他人一样兴奋,认为这跟自己没关系。
一天,指导员李明山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你想上大学吗?我当时一愣,认为他是和我开玩笑,可看到他认真的态度,我也认真地回答他:“想是想,我能行吗?”他又问:“你在学校时学习怎样?”我说:“我是初三毕业,成绩还可以,可没念过高中啊。”他看出了我的顾虑,像鼓励又像给我出主意:“这次全国有好多大学来招生,团里给咱连三个指标,经连里研究,你是被推荐的人之一。如果你愿意,就好好看看书,准备考试。你可以在报考志愿中选一所对政审要求不严的学校,如果考上了不是一件好事儿吗?”他说得在情在理,面对领导的关心,我只有好好准备,复习迎考,来报答指导员的知遇之恩。
一切准备就绪,我参加了所有科目的考试,回到连队,向指导员做了汇报。他笑着说:“等通知吧。”
难以忍受的等待,终于等来了通知,不过只有两份,没有我的。指导员又通知我去瓜地找他。我来到瓜地,指导员和看瓜的老谷头正在窝棚前坐着,面前放着一张小饭桌,上面摆着刚切开的西瓜。看起来西瓜并没有熟,粉瓤,里面夹着白籽。指导员和老谷头看我到了,都让我吃西瓜,我没吃。他看出了我的心思,说:“你考得不错,听说是考得最好的前几名,可是政审没通过。别难过,以后还有机会。”他说得很自然,但我看得出来,他很为我惋惜。
说实在的,这样的结果我早已料到了。尽管听从指导员的指点,填写志愿时选了长春地质学院,满以为是一所政审要求不会过高的学校,却依然被拒之门外。是自己的“身板”不好,有什么办法呢?何谈“以后有机会”啊!我向指导员道了谢,拿着一块西瓜回头走去,心想,我就像这粉瓤白籽的西瓜一样,没人吃,白扔的货。我没有沮丧,文革使我明白了:时也,命也!
1979 年我同其他知青一样,返回了城市。没有工作,没有住房,为了生活,求人找工作,哪怕是一份临时工也很不容易。上大学的事便扔到脑后去了。
不管你高兴还是扫兴,历史的车轮都无情地向前转动着,被文革颠倒的一切又都颠倒过来了,知识重新得到了重视。进入 1980 年代,社会上兴起了一股“社会办学热”,一时间冒出了很多函授大学,大部分都是不需要考试就可入学的。
我当时已有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也入了党,同一科室里的同事们都是从基层抽调上来的,有文凭的很少。几位要好的同事找我商量,大家一起学点什么,也弄个文凭,将来会有大用处的。我们在众多的学校中选中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原因是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是校长。函授了两年,学了十几门课程,证发给我们了,可是不好使。时隔一年,1988 年,社会学黑龙江函授站将我们这批学员转到黑龙江商学院成人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专业班学习,我们又重新学了两年,终于拿到了黑龙江商学院的专科文凭。
1992 年,接到黑龙江省委党校的通知,我们商学院的专科毕业生可以通过全国统考到该校政治本科班学习,学制三年。我被录取了,再一次踏进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我的入学考试成绩不错,人缘也好,被选为班委。1995 年,结束学业,我拿到黑龙江省委党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圆了大学梦,这时我已经 47 岁了。算起来,自 1985 年入社会学学习以来,整整学了十个年头。十年里,虽然我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和艰辛,也学到了许多知识,丰富了自身的内涵,提高了自己的修养,但是那种一心想体验真正上大学的愿望却始终没有实现。真理大讨论拨乱了反正,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却始终无法修复我心中受过的伤害,无法弥补我青春的遗憾。
而今退休了,新的生活在迎接着自己,一些新的事情在等待自己去做,八十多岁的父母需要照顾,多病的老伴儿需要关心,儿女的事情需要操心。尽管如此,还是希望有自己的一份空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又上了一所大学——老年大学,在书画学习中找一些乐趣,修身养性,为丰富人生多一点积累。
古诗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大学梦,我苦苦求索了一生。
【作者江新元,男,1968 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市铁路三中初中,同年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 46 团 5 连务农,后调武装值班连、7 连,先后任战士、炊事员、司务长、统计员。返城后在齐齐哈尔铁路系统工作,任人事干事、公司经理,现已退休】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