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营扎寨在荒原

来源:海哥美篇 作者:刘宏海 时间:2019-10-24 点击:
“到家了!”无房无院的,家在哪?
       在激情燃烧的年代,有几句口号是这样的:“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哪去,哪里艰苦哪安家!”回想起来,这些口号可不是随便叫叫玩虚的,而是动真格的。党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们就打起背包下乡了,在开发北大荒时,首长在地图上点下一个点,那儿便是拓荒者的家了。那些年就这么简单,不讲任何条件。
       1949-1951年,数千名在解放战争中光荣负伤的伤残军人,奔向一无所有的北大荒,创办公营农场,在荒原安了家;1954-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从山东广饶调来解放军农建二师在荒原安了家;1955年-1956年,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省市的14批青年垦荒队员和哈尔滨等省内城市的垦荒队员数千人在荒原安了家;响应王震将军号召的17400余铁道兵就地转业也在荒原安了家;1958年,10万转业官兵大规模进军北大荒,在荒原安了家;1959年,6万山东支边青年在荒原安了家;1966年,沈阳军区所属部队万余名官兵转业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农建一师和农建二师也在荒原安了家。
       一次次吹响进军号,一批批的拓荒者来到这片处女地。到了1968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党中央决定重新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招募兵团战士,以及上山下乡运动的展开,又一次吹响了开发北大荒的集结号,京、津、沪、浙36.4万知青和本省103.3万知青加入到开发和建设北大荒的行列中,真是浩浩荡荡,波澜壮阔。
        然而,在荒原安营扎寨谈何容易!1969年,黑龙江兵团挺进抚远,创建6师,开发三江平原是最为典型的例子。珍宝岛的枪声,迫使黑龙江省务必迅速填补抚远地区近一万平方公里的防务空白,兵团责成二、三、四师各包建两个团,新建七个团,再从三师划出四个团,共十七个团组成六师,除从三师划出的四个团外,十三个团全部要在荒原中建点。而三江平原是一片低洼平地,沼泽密布,荒草丛生,禽兽不留,渺无人烟。一师副师长王少伯调任六师师长,走马上任时,兵团第一副司令颜文斌说:我给你6万知青,6万转业兵和3千顶帐篷。虽然实际没到那么多人(实到知青44175人),也没用那么多帐篷,但也可见荒原布阵的艰苦了。
      上海知青龚少年、黄彪、钟敦苏、谢德权、隆振亚等是最早到达六师的先遣队成员。1968年年末,兵团刚刚开始着手新建部队的准备工作。 12月24日,先遣队从迎春镇出发,次日来到三江平原腹地一个叫“火烧孟”的地方。据龚少年回忆,当时向南是大片的树林,一直延伸到完达山,东西和北面则是一马平川的雪地,一条不宽的土路横穿东西,此外啥啥没有。连领导罗忠轩下车来回巡察,才从路基下的涵洞和不远处的水泡子确认了地点。方圆数百公里的荒原上就屹立着他们三十来条汉子。他们把行李和一些工具卸下放在雪地里,如同照片中的情形一样。然后一口饼干一口雪地吃完到荒原的第一顿午餐,接着就动手搭建帐篷,开始了开发荒原的战斗。这批先遣队员归属62团(红卫团)工1连,他们的任务是用最快的速度搭建帐篷和建设营区,说白了就是在拓荒点上安营扎寨,迎接开发大军的到来。
       1969年3月,珍宝岛打响后,一队队军用卡车颠簸着从“火烧孟”经过,拉着火炮和辎重开往祖国版图的最东北角,工1连的知青们心里有了一种紧迫感,明白肩上担子很重很重。
      “火烧孟”是六师最初的师部所在地,62团3连的一栋不足十平方米,在几根木头支撑下勉强没有倾覆的草房,成了师长王少伯和他的司机、警卫员合用的住所。大多数人住在帐篷里,师部开会也在大帐篷里。王师长的警卫员哈尔滨知青王义说,王师长就在帐篷里手举一根小树枝,指着地图给大家讲解他心中的六师。后来在他点过的地方,都建起了办公楼、医院、学校、工厂,开出了大片大片的田地,还种上了水稻。
       六师师部迁往25团团部(七星)后,师部是借用25团面粉加工厂为临时办公用房的,条件艰苦可见一斑。王师长在师部入口处的彩门上题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说了算定了干,誓叫三江面貌变”,表达了一线指挥官的坚强决心。而同为第一批到达“火烧孟”的上海知青钦鸿在1969年元旦,站在天地相连的冰雪世界里,即兴吟咏了一首小诗,则颇能反映拓荒者的创业豪情:红旗白云蓝天,危树戎帐烽烟,东风大道远山。旭日年华,奋战乐在雪原。
       很快,大批大批的知青来到建三江,边开荒,边生产,边建设。白天,到处是身穿黄绿棉袄的兵团战士忙绿的身影,夜里,广袤的平原上亮起一簇簇篝火,战士们共享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滋味。两江对岸(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苏军弄不清中国来了多少部队,但明白中国人守土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当年六师的战斗口号是“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迎着困难上,踏着苦字走,不向上级来伸手,苦干实干加巧干,誓叫六师面貌变!”知青们夏战三伏,冬战三九,与蚊虫小咬瞎蒙斗,与沼泽淤泥漂筏斗,住的是窝棚和帐篷,吃的是“老三样”(白菜土豆加咸菜),一身汗水一身泥,又开荒来又修路,头一年,就创造了开荒107万亩的佳绩,开发抚远荒原的第一炮打得有声有色。接着又治理了别拉洪河,根治了水患。
      如今的建三江,早已良田万顷,阡陌纵横,绿树配红瓦,城镇如棋布。如今的北大荒,早已成为祖国的大粮仓。每每知青重回故地,乡亲们击掌相迎,待若上宾,不曾忘记当年的拓荒者。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因为大米,当年我们选择了去鲤鱼洲
    下一篇:敲锣打鼓送行忙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