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情结影响未来中国: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 秦晓鹰 时间:2015-10-03 点击:


这篇文章的题目,看上去有些大,却并非故弄玄虚。想到它,缘于不久前观众对电视剧《知青》的热议与争论。正是这部45集的“长篇”,让许多已经步入老年的人们重又返回了记忆的原野,也让“知青”这个打着特殊年代印记的名词再次出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难怪,在新近出版的不少报刊杂志中,会有人专门注意到在现今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多少人曾经跻身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潮流中”。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的意识形态。依照此理推论,如果在中国执政党的最高决策层(即领导集体)存在这样一批有过类似上山下乡经历的领导人,就不难想见,无论岁月如何变幻,在人的世界观形成阶段留下的“知青”情结,必然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就会或隐或显地影响到一系列的政策走向,甚至未来中国的社会发展。 由此,人们突然发现,“知青”这个看似久远的社会学、历史名词以及它所涵盖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感和那些精神,不但依然存在于今天的中国,而且还会影响到中国的未来,这当然也包括对未来政治可能产生的影响。

那么具体地说,又会是哪些“知青”情结能在中国未来发展进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呢?又有哪些“知青”生活的精神烙印,会在一些社会管理者做决策的过程中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暗示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诸点甚为重要,值得提及。

首先是“知青”情结中始终存在一种对基层百姓和底层疾苦的关注,换句话就是人们常说且难能可贵的“接地气”。众所周知,上世纪60年代末的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无论决策者的目的如何,在客观上形成了1600多万(一说为2000万)城市学生被“压缩”到了中国社会的最基层。让这些年轻的“城市娃”、“学生仔”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中国:严重的贫困、极度的落后,以及生活在这种物质与精神状况中的亿万父老乡亲。黑土地黄土地红土地上存在的一切悲情与悲剧,对千百万城市青年是一种锥刺般的震撼。这种震撼是终生难忘的,因为这也是知识青年与老百姓之间的命运共振,一种同样忍受着物质匮乏与精神饥渴的共振。与此同时,无论这些知识青年有什么样的家庭背景,他们当年都置身于社会边缘,茫然不知前路。此时中国老百姓的怜恤、宽厚、朴实与善良就成了他们唯一可以仰赖与寄托的精神家园。对这份弥足珍贵的感情,所有知青都会没齿不忘。这种“接”上“地气”的感觉与感恩,如果没有亲历亲为,没有人生的遭际和命运的起伏跌宕,恐怕任谁都不会产生,也不会理解。

“知青”情结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承认现实、尊重实践的素养;是不受种种虚幻、空洞、华丽辞藻和假革命的诓骗,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寻找矛盾的真实症结的思维特点。狂热的“文化大革命”曾经给全社会披上了一层极为虚狂的红色油彩,不少单纯的城市学生青年也毫无例外地受到了这种熏染,有的还曾经是这种红色油彩的狂热追捧者。可是,“广阔天地”中的严峻现实和谋求生存的本能,则使绝大多数知识青年或迟或早看清了真伪,区分出黑白,辨别了忠奸,也萌生了最初的反思。他们也正是在逐步清洗着极左的油污的同时,在内心深处栽下了独立思考的根苗,学会了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来评判世界。生活教育了他们,也使他们最终明白,实事求是永远是解放社会生产力的不二法门,也是摆脱种种羁绊的伟大的精神母床。

在可能对中国未来产生影响的“知青”情结中,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甚至至关重要的,那就是他们在人生夹缝里自谋出路的奋争中,学会了“非正规出牌”的逾矩本领,增长了生存的智慧和敢冒风险闯荡人生的胆魄与勇气。我亲眼见过一位当年靠收捡破旧乐器,如今成为国际小提琴制作大师的老知青;也接触过一位当年在县城浴池(俗称“澡堂子”)给人搓背修脚,如今成为名震四方的大律师的老知青……中规中矩的“出牌”,对当时许多家庭出身于所谓“黑五类”、 “黑帮”、“走资派”的青年来说,意味着饥饿凌辱甚至死亡,只有另辟蹊径才是活路。而农民兄弟在各种政治高压下依旧竭力保存一点点个人生存空间(属所谓“资本主义尾巴”的小本经商小副业等)的机巧,也使知青学到了不少生存的智慧。千万不要小觑这种“本本”上学不到的“非正规出牌”,这种常规之外的技能。它们小则可视作生存本领,大则可称为制胜的奇兵。不要忘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和敌后游击战方针,邓小平的经济特区思想和“一国两制”设想,都曾是不逾矩的大忌,但却成为改写历史的战略杰作。谁又能说,中国在未来世界大格局中的折冲樽俎,不需要这种务实的智慧和大气的胆魄呢?“非正规出牌”的逾矩本领,从本质上说,就是创造的冲动与创新的本领,更是绝处逢生的血脉贲张。要解决未来中国的问题,要在改革的关键时刻杀出一条血路,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要打破国际经贸外交军事上的围追堵截,没有这等本领,岂能奏效?中规中矩的治世之道,在特殊时期,就是不作为、没出息的代名词。

乱世也出英雄。在“文革” 十年动乱中初见世面栉风沐雨的中国知识青年,早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就曾痛定思痛、革除旧物、勇立潮头。今天他们中的多数虽已趋老矣,但“知青”情结依然存在,可谓心火不灭。如今他们之中的佼佼者依然活跃于中国的政坛,这团不灭的心火会给处于大变局的中国带来什么?人们期待着,世界也在观察着。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一个班37人考进清华北大
    下一篇:新中国经验vs市场化教训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