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效祖国是他百年人生孜孜追求
来源:文汇报 作者:金婉霞 时间:2019-06-04 点击:
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回国的11位留美学生之一、我国红外学科奠基者汤定元院士逝世
汤定元的拳拳爱国心和正直坦荡的傲然风骨令人钦佩。
在美国留学时的汤定元。(均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供图)
在美国留学时的汤定元。(均中科院上海技物所供图)
人物小传
汤定元,1920年5月出生,先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和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他长期从事固体物理、半导体光电子学、红外物理和器件研究,领导建立了我国红外研究学科体系,带领研制成功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红外光电探测器,并成功应用于多种遥感探测装备中,为我国“两弹一星”等的研制作出重要贡献。
提起红外技术,很多老百姓都觉得陌生。可在导弹、卫星、航空航天设备等高精尖军事领域,没有一样少得了它。昨天10时40分,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红外学科奠基者汤定元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华东医院与世长辞,享年100岁。
噩耗传来,不胜悲痛。人们在整理汤老遗物时几度潸然泪下。这位百岁院士竟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物件,生前一直住的是一套狭小的老公房。因为,他所获得的各种科研奖励都已捐赠给了希望工程、设立了奖学金。汤定元曾说:“我这一生没有考虑过钱的问题。只要科研有成果,能派上用场,我就满足了。”
用一生之所学,报效祖国之万一。除了卓越的科研成果,汤定元最为人所钦佩的是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和正直坦荡的傲然风骨。
毅然放弃美国博士学位,回国施展所学
“任何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都是同祖国联系在一起的。让祖国更强大,发出更灿烂光辉,是我们这些科学工作者梦寐以求的愿望。”这是汤定元在教育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生于1920年的汤定元,儿时历经战乱。他深知,唯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能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后来,汤定元有机会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求学。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汤定元坐立不安:为什么非要留在美国呢?博士学位对自己又有什么用呢?不如早日回国施展所学,为祖国效力!
为避免因战争而被扣在美国的风险,研究工作出色的汤定元拒绝了导师的挽留,毅然放弃博士学位启程回国。由此,他也成了新中国成立后在美留学生中第一批回国的11人之一
。
学以致用、报效祖国——他自己是这样想的,也这样要求学生。多年后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遇到学生去海外求学时,汤定元总是叮嘱:“学习结束后,最好的选择是回祖国工作,因为这里是生你养你的土地。”他甚至还托人劝解正在海外求学的博士生“早日学成回国”。
至今,汤定元已培养26名博士、10多名硕士,他们大多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其中两位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为红外技术鞠躬尽瘁,科学笔记写满3000多张卡片
说起汤定元的科研贡献,一定离不开他长期工作的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1964年,汤定元来到上海,面临的第一大任务就是如何让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他的带领下,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通过自主创新,解决了灵敏探测器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都是红外技术在重大应用中的“卡脖子”难题。此外,他还组织领导了可探测近红外、短波红外、中波红外、长波红外等多种探测器的研究和实用器件的制备。这些无不是我国发展装备与研制人造卫星的急需技术,至今仍在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汤定元就曾带领九家科研单位18位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当时技术遭到外国全面封锁的背景下,完成了我国红外探测器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前沿的研究工作。
遇到再大的困难,汤定元总是风轻云淡地说:“民族之振兴、社会之发展、科学之进步,是需要理想的。为了实现理想,越是敢于在磨石上磨砺的人,他的生命就越会放出异彩。”
为紧追国际前沿,汤定元定期去图书馆查找资料,对与自己研究有关的文章则了解其研究内容,用卡片记录下来,他的办公室里存放了3000多张卡片。甚至到了90多岁时,他还在继续关注着红外物理与技术研究的方向。
“做事之前,要先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已知情况和要求目标都弄得一清二楚,专心认真地去做,就能把事情做好。”这是汤定元多年从事科研的心得。
铁肩担道义,他的三封信是我国红外事业的“定海神针”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不仅要在科研上有所成就,更要担当起科学家的责任。
上世纪50年代,国内科研环境并不乐观。为此,汤定元一连给国家有关部门写了三封信。他在信中力陈:红外技术研究是大有发展前途的,不要让它中断,但不能搞“一窝蜂”,要聚散为整,集中全国的科技力量进行攻关。正是由于他的建议,1962年,红外技术与应用光学并列成为国家的科研发展重点。直到今天,业内人士仍用“力挽狂澜”和“中流砥柱”来形容汤定元在我国红外领域的地位。
除了科研,汤定元还热衷于科普,他认为“我们国家的科普基础太薄弱,把科学成就告诉普通老百姓是科学家应尽的责任”。直到耄耋之年,汤定元依然热衷于担任《上海青少年科技报》科学顾问。即便是85岁高龄、接受胆囊手术后,他还在认真编写科普图书。他撰写和编译出版的科技专著和科普书籍达10本,超过300万字。不过,他心心念念要写的那本关于光和电的科普书却最终未能如愿,这也成了汤老永久的遗憾。
责编: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