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虹口竟有如此多辉煌记忆
老虹口人,还记得以前的虹口是什么样子的吗?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老商铺、老建筑都被慢慢的刷新或取代,但惟独不变的是我们脑海中那份对老虹口的记忆,那些未曾经历过那些年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90年代,甚至是60、70、80年代的虹口吧!
1 胜利艺术电影院
初名好莱坞大戏院,地址乍浦路408号,由张志标(魔术师张慧冲之父)创建,民国18年2月11日开幕,未几即停业。随后由德、英商接办,先后改名国民大戏院和威利大戏院。民国31年售与日人律吉悦夫,更名昭南剧场。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上海市社会局接收,改名民光剧院。1949年6月7日由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接管,同年12月易名胜利电影院,曾一度易名胜利新闻科教电影院。1989年改名为胜利艺术电影院。现为餐饮、娱乐休闲场所。
2 河滨大楼(北苏州路384-434号)
大楼于1931年开工,1935年落成,因临苏州河而得名。原为沙逊洋行产业。定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从上空俯瞰,大楼呈S型。因为是以沙逊开头字母S为印记。
3 永安电影院
初名上海演艺馆,地址四川北路1800号,民国13年由日商林右板吉租地建造,曾先后易名明星大戏院、新东方剧场、上海剧场、永安大戏院。文革的时候曾改名“鲁迅电影院”,不久就改回来了。1986年7月进行改造,1987年底竣工。现电影厅楼下设有宽排距软席660座位。现为永安商厦。
4 提篮桥地区
在犹太人的经营下出现了繁荣复兴景象。塘山路(今唐山路)、公平路、熙华德路(今长治路)、汇山路(今霍山路)等街区得以重建,舟山路成为一个商业中心,还出现不少具有中欧风格的房屋。街市上开设了露天咖啡馆、面包房、酒吧、西餐馆。剧场定期举行犹太族音乐家演奏的音乐会,还有舞会、犹太教节日等活动,浓郁的中欧生活情调使不少犹太难民把该地区称为“小维也纳”。照片的位置估计在唐山路近舟山路一带,但在《百业指南》上未查到“森茂面馆”。
5 “三角地”
19世纪后期,上海租界工部局先后在苏州河北岸的虹口修筑了文监师路、汉璧礼路、密勒路(今塘沽路、汉阳路、峨嵋路),这三条路相交处形成一块足有10亩的三角形土地,被叫做“三角地”。几位英国人先在此地建“飞龙岛”游艺场,后改作菜场。
6 乍浦路
1988年下半年,24岁的待业青年钱进,率先在乍浦路316~318号开设“蒙利酒楼”。两年后,这条一公里有余的乍浦路,陆续开出餐馆、酒楼38家。在没有国家参与投资情况下,业主们利用自身积累,陆续动迁居民72户,解决动迁用房77套。美食街的经济结构从原来以个体经济为主,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和中外合资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经营范围也从单一的餐饮业发展到集餐饮、娱乐、文化为一体的多品种、多层次的服务,逐渐形成远近闻名的美食文化街。有了黄河路美食街之后,乍浦路餐饮店就逐步走下坡路了,如今早已风光不再。
7 虬江路旧货市场
位于虬江支路上,东起四川北路,西至虬江路,占地约2000平方米,是规模较大,品种繁多,历史长久的旧货市场。抗战前,广东街(今新广路)至龚家宅路、中州路一带已摊头林立。抗战胜利后,日侨迁返回国,大批家具杂物进入市场。之后,日伪物资及美国剩余物资又云集于此,社会上各种旧货和工业淘汰品也源源流入,形成一个庞大的五金、日用旧货交易市场。解放以后,市场规模扩大,形成以虬江路为中心,沿附近路段,与闸北区宝山路旧货市场连成一片。1955年发展到鼎盛时期,市场内店摊成市,生活、生产资料齐全,买卖修理兼有。当年喜欢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的朋友几乎没有不去虬江路旧货市场的。
8 老虎灶
区境内开设较早有飞泉园(东嘉兴路299号),创设于光绪二十七年。老虎灶规模较小,资金微薄,淡季负债,依靠旺季补缺。每年7~9月大部分老虎灶兼营盆汤,供人沐浴,部分老虎灶兼营小茶馆。上图为安庆东路103号“长兴园”老虎灶。如今,老虎灶越来越少,灶头由原来的横式改为竖式,汤罐和木桶没有了,炉前伸出龙头,直接放热水。燃料也由砻糠、木屑改烧木柴。“长兴园”老虎灶开设于1930年代,传到孙子辈陆明伟已有近80年历史,陆师傅说:“每天要烧掉几百斤木柴,老虎灶“吃”饱了,阿拉才有饭吃。”此话听了令人心酸。
9 广茂香烤鸭店
原名广茂香食品店。民国12年由广东一何姓业主在北四川路266号创设,自产自销广式糕点及烤鸭卤味等。一开业,就以品种多、制作精美可口而获得顾客的好评。民国26年停业。抗战胜利后复业,请名师烧、烤、腌腊,设专柜供应。1980年,迁至四川北路92号,更名广茂香烤鸭店。以自产自销广式烤鸭、叉烧为主,兼营瓶装酒类。《百业指南》上册图26标示:四川北路262-264号广茂香商店,266号为复兴园菜馆。《上海地方志》记载可能有误。家姐夫过去住天潼路,想吃烤鸭必去四川路上的广茂香。
10 淞沪铁路江湾站
位于区境北部江湾镇纪念路、车站西路口,是全国铁路网中最古老的车站之一,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后再建于光绪二十四年,迄今已有一百三十余年历史。
11 大兴纽扣商店
位于四川北路近武昌路口(具体门牌和开业年月不详)。虽然“大兴”在上海方言里是假冒和次劣的代名词,但对当时买纽扣的市民来说,此店俨然是专业实惠的象征。纽扣店的生意好极了,三开间的店面,有上千种纽扣供人挑选。大兴纽扣公司的品种抵得上城隍庙的四五家店面,为配扣子和制衣服的人们提供了莫大的方便,还提供批发和定制的服务。那时,烤鸭、纽扣、被面、香菇号称四川北路“四大王”。1989年3月,大兴纽扣公司被评为名特企业。但好景不长,90年代中期,大兴公司被评为四川北路最差商店,并被逐出四川路,现状不详。1990年代之后,那些妇孺皆知的专业商店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取而代之的是大商店大卖场,你再想买一些小百货(零星、特种)就没门了。
12 吴淞路闸桥
位于中山东一路吴淞路之间,外白渡桥西侧。1980年代,上海车辆猛增,经济活跃,外白渡桥车辆严重堵塞,加上当时苏州河环境整治需要,1989年闸桥动工兴建,1991年4月完工,建成时为双向5车道,大大减轻了外白渡桥的交通压力。自吴淞路闸桥建成起,外白渡桥改为由南向北单向通行。2008年外白渡桥大修期间,吴淞路闸桥起了较好的分流作用。为配合外白渡桥重新通车和外滩综合改造工程,2009年底,吴淞路闸桥被拆除,从上海的版图上消失,成为历史。
13 上海市第七百货商店
位于四川北路889号近海宁路口,创办于1957年7月,营业面积13,000平方米。市百七店曾是四川北路(虹口)商业的龙头老大,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新楼改造完毕后,其生意火爆程度丝毫不亚于徐家汇的“六百”。遗憾的是,2000年之后,七百总店开始停业,不久被信虹项目(四川北路改造)取而代之。
14 一定好食品厂
前身为利男居食品店,自产自销广式茶食糕点。1950年9月,业主在四川北路501号开设一定好食品店,保持了利男居前店后工场的传统,自产自销广式糕点、棕子、月饼。1954年该厂生产的鸡子饼、蛋挞、开口笑等食品被国营公司包销。1956年公私合营后扩大为二开间,1961年扩大到四开间,1977年工场翻建为四层楼,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同时增设西点裱花蛋糕专间。1984年该厂鸡子饼、豆沙麻球、杀其马、蛋挞等19种食品被评为传统名特产品。1991年被命名为市名特企业,1993年被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现已迁至四川北路2045号。没找到“一定好”老照片,只能以一张近照代替,不得已而为之。
15 叶大昌
1920年代,浙江慈溪人叶启宇于今塘沽路682号近彭泽路口开设叶大昌茶食号(《指南》上册26,旁有大隆新酱园)。后在嘉兴路开设东号、北号,在东门路开设南号。同时,还设有宁波房和三北店。是虹口大名鼎鼎的老字号(上图摄于1930年代)。该店老板雇佣小贩沿街叫卖叶大昌三北麻酥糖,让职工穿着印有“叶大昌”字样的黄马褂送货上门;对一些价格低廉的商品按成本出售,让利于小贩和顾客。一时名声鹊起,产品远销国内外。该店的土产、南北货和糟醉食品,在行业中独树一帜,成为上海南北货名店之一。1967年,叶大昌曾更名东方红食品店。1981年,恢复原名。1988年,胡桃软片获商业部优质产品奖。三北麻酥糖、宁式四色系列月饼、椒桃片、苔生片等产品远销美国和港、澳地区。
16 武昌路、昆山路
租界开辟后,虹口成为“华洋杂居”之地,百老汇路、武昌路、昆山路、闵行路一带日侨密集。19世纪80年代,日本人乘粤商徐润因经营不善出让地产之机,把吴淞路地段买下,建立许多日本商铺,如日式的鱼店、小菜店、点心店、衣料店等。区境内形成一片以吴淞路、北四川路为经,两路的分支马路为纬的“日本化”街区。三角地菜场供应从长崎运来的新鲜鱼和蔬菜。虹口的繁华地段曾有“小东京”之称。日本人在虹口耀武扬威,国人受尽凌辱。勿忘国耻!!!
17 虹口区第二粮店
清末民初,区境内元芳路(今商丘路)、老靶子路(今武进路)和江湾镇大街(今万安路)先后出现戴恒昌、乾元余、协大公、姚信义等米店。民国36年3月,区境共有米商272家,其中提篮桥区96家,虹口区81家,北四川路区65家,江湾区30家。1953年成立油粮供应站。是年12月,区境内106家私营粮店全部实行代销,居民凭证定点定量供应。1955年初,120家私营粮店合并为110家。翌年,私营粮店全部公私合营。1957年10月,油粮供应站分别易名为上海市粮食油脂公司虹口区、提篮桥区区店。1958年11月又易名为上海市虹口区、提篮桥区粮油煤公司。1983年7月,区粮油议价经营部成立。1984年12月,议价经营部改为区粮油食品贸易公司。1993年4月1日起,粮油取消凭票供应。下半年,以唐山(路)粮管所为基地,组建宏良便利连锁经营公司和配货中心,有计划地将部分粮店、食品店、果品店改建为宏良便利商店。传统模式的粮店从此消亡。
18 上海邮政总局(上海邮电管理局)
地址北苏州路276号。民国11年动工,民国13年竣工,占地近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大厦连地下室共5层,井字形框架结构。采用古典罗马柱式建筑,结合16世纪流行的意大利巴洛克式钟塔,属折衷主义手法。水磨石外墙,临天潼路一侧为机红砖墙。东南角钟塔楼总高49.5米,矗立于四川北路桥北堍西侧。钟塔楼原有塑像群,南面正中为信使,戴帽,手执带、棒,脚生翅,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北面中为爱神,执飞机与书信盒,左塑像执火车头,这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大厦东部2楼有一面积达960平方米的营业厅。
19 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
位于苏州河畔,外白渡桥北堍,北苏州路20号。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于民国19年(1930年)投资兴建,民国23年竣工,同年10月开业,投资总额相当于500万两白银。原为供来华外国人用的旅馆兼公寓,1951年改为宾馆。大厦为双层铝钢框架结构,属近代摩天大楼形式。全楼以泰山砖贴面,底层外墙为暗红色高级花岗石装饰。平面呈>—<形,这对利用基地,争取四翼房间的朝向,均为有利。共22层,高76.7米,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2~16楼为客房,共252间(套),17、18、19楼设有高级宴会厅,其中18楼平台,可鸟瞰全市景色。为上海地标性建筑。
20 鲁迅公园,原称虹口公园
位于上海东江湾路146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界外的北四川路底购得农田237.288亩,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根据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建成“虹口娱乐场”。1905年改建为虹口体育游戏场和打靶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民国26年(1937年)八一三事变,公园部分建筑遭破坏,公园及靶场的建筑物被日军蚕食,到民国31年(1942年)9月,万国商团解散,靶场及公园全部被日军占领作为军用场地。1945年后改名为“中正公园”。1950年改回“虹口公园”。1927年,鲁迅从广州搬来上海,居住在虹口公园附近的大陆新村,直至去世。鲁迅生前一直来公园散步。1956年,鲁迅的灵枢由万国公墓迁此,并建鲁迅纪念亭、鲁迅纪念馆等。1988年改名为“鲁迅公园”。
21 四川北路,群众电影院
上海群众影剧院地处上海市四川北路商业街(四川北路1552号)。始建于1928年,取名广东大戏院。1931年1月31日开幕后更名为虹口中华大戏院。
抗战胜利后,改名为虹光大戏院,放映电影和演出戏剧。1947年10月进步文艺工作者组成联发影业公司,集资投入虹光大戏院,于同年11月重新开张。1949年12月,由文艺界、制片界和金融界人士组织新联发影业公司并投资经营虹光大戏院。1951年4月为了满足驻沪部队观看电影和戏剧等活动场所的需要,由淞沪警备司令部管理经营,改名为华东公安部队大礼堂。1952年1月,部队将剧场交给上海市文化局,由市文化局转交给华东影片公司管理,改名为和平电影院。1月11日开张,同年9月,华东影片公司又退还给市文化局,改名为群众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