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多名“90后”上海城管,高学历有用武之地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范佳来 时间:2018-08-15 点击:
海归硕士想让家乡变得更有温度;工程师转行渴望接地气的生活;网络工程毕业生带来信息化智能化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90后”城管向市民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均 资料)
“国徽象征国家,盾牌象征依法行政,牡丹花和橄榄枝交叉,表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今年26岁的城管队员刘思仪指着自己一身天空蓝制服,绘声绘色地说。
三年前,她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学位后,决心回到上海,从事一项在外人看来并不“光鲜”的职业:城市管理执法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城管”。
记者从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近年来,像刘思仪这样的“90后”城管队员越来越多。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有79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90后”约730人,占10%左右,在部分中队,“90后”队员数量已近50%。其中,不乏上海本地出生、海归硕士,他们为何会选择一份收入不算高、休息时间不固定的职业?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90后”城管,看看他们为这一行带来哪些青春气息。
现在执法内容跟以前大不同
城管执法更考察综合能力,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
“读了20多年书,怎么想到去做城管?”决定报考城管之初,这是刘思仪最常听见的问题。
“和其他女生不同,我从小就对制服有信赖感。”刘思仪说。更触动她的是在英国街头看到的景象。在英国街道,常看到长发飘飘的艺人抱着吉他弹唱,只要不影响交通秩序,执法者和行人都不会制止。但在国内,时常看到城管和街头艺人发生矛盾冲突。“虽然英国没有城管这一职业,但这段经历使我感受到城市管理水平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上海城管的一员,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有温度。”
在刘思仪看来,“现在城管的素质都挺高,硕士生做城管,不稀奇!”来自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城管系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6471名,占81.4%。在这647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管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有38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一线执法人员。
高学历人才,在城管队伍里有用武之地吗?在另一位城管队员付翠玉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付翠玉是一名国防生,博士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并于2012年转业到虹口区城管局,成为凉城中队一线执法人员。她坦言,起初是为了稳定的事业编制决定转业到城管,有过心理不适期:“最开始一段时间,心理落差特别大。由于工作年限短,我的薪资、待遇等都不如老队员,再加上学历和专业等因素,在当时的中队氛围中,很难和同事有深入交流。”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爱上城管这份职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高学历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更强,领会、变通的速度相对更快。”付翠玉说。“新城管入职前,要熟记424条执法事项,每天晚上吃饭、睡觉前,都要见缝插针地复习。面对具体的执法场景,还要灵活变通,这时,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她的硕士和博士同学,大多都去企业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而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92年出生的黄亦斐曾是上海电气集团一名工程师,在他人眼中,这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然而一年前他辞职转行,加入万里街道中队,成为一名普通的城管执法队员。“我渴望新鲜感、接地气的生活。”
传统印象里,城管每天就和街头小摊贩打交道。但在万里街道,很多业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房屋结构和法律法规的了解,甚至超过城管队员。这群高学历业主,却常常会在自家楼顶搭建违法建筑,如何说服他们整改?“如果城管队员自身学历较高,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律,和他们沟通时现身说法,更容易取得业主信任。”黄亦斐说。
任卫强是黄浦区城管局机动中队队长,是拥有20多年执法经验的“老法师”。在他看来,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诸多利益博弈的复杂工作,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比较高,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做”。过去,一些地方频频发生城管执法冲突,导致整个城管群体形象偏负面,这与城管招录门槛偏低、人员良莠不齐有一定关系。
“现在的执法内容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城管执法更考察综合能力,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任卫强说。上海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未来将有更多外籍人士和高学历人才光临上海,年轻城管队员们能发挥语言优势,沟通更顺畅。“当然,高学历队员往往书本知识丰富,气场和经历不足,这需要时间慢慢锤炼。”
智慧城管成精细化管理手段
北斗定位、车载视频等装备运用,提升城管智能化水平
5米、10米、30米……伴随螺旋桨旋转加速,一台通体洁白、体型小巧的无人机升入半空。下方,“90后”小伙陈骏冬手持遥控器,目不转睛地操作着无人机环绕建筑物飞行。伴随手指在遥控器上翻飞,无人机往左斜飞后来到建筑物顶端盘旋,再徐徐降落到面前约50米处。
“开无人机是什么体验?”记者询问这位年轻的城管执法队员,陈骏冬笑着擦去脸上的汗珠说,“像老司机开车一样稳!”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巨鹿路、长乐路附近有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梧桐掩映,林立的小楼洋房背后,违法建筑搭建严重。“尤其是老房子的楼顶往往有露天阳台,是违法搭建高发区。”传统的取证方式需要征得户主同意后到违法建筑现场拍照,费时又费力,如何才能快捷方便拍下违法建筑的照片?局里的城管执法队员讨论后想到了无人机。
驾驶“无人机”的重任,落在今年27岁的陈骏冬身上。他学习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看似和城市管理毫无联系,实际却息息相关。“如今,智慧城管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工程能给传统的城管行业注入信息化血液,城管也能玩转科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北斗定位、车载视频、单兵执法记录仪和执法终端等装备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多个社区工作室也扎根小区,让城管充分联系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执法服务。
除了无人机,最近几年,城管执法队员的手机里还多了各种APP和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媒体背后也是“90后”的身影。松江区城管队员林阁、薛青自创歌曲《城管有嘻哈》,一时间刷遍城管青年朋友圈:“城市的顽疾不会再重复,美好的环境由我们守护,这里有每一个人的付出,城管是一支文明的队伍……”林阁在去年毕业时加入城管队伍,是一位资深的“嘻哈”音乐爱好者。他将日常工作的所思所见用嘻哈的形式融入歌曲的创作。幽默诙谐的曲调,铿锵有力的韵律,道出城管工作的辛酸与快乐,让不懂嘻哈的市民也产生共鸣。
“我们的城管已经不再是原来那支队伍,无论是执法手段还是形象宣传都有很大转变。”林阁说。自从《城管有嘻哈》走红网络,中队里的宣传工作便落在他肩头:“大家都期待我们90后能用创新手段,讲述不一样的城管故事。”
假如有机会重新选择还做城管
他们愿意把城管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维持生计
许多“90后”城管坦言,每当亲戚和朋友得知他们的职业是城管,怀疑和不解往往是第一反应。在刘思仪的朋友圈常能见到调侃:“小刘,将来我去黄浦区摆摊卖瓜果蔬菜,你不会来‘冲摊头’吧!”黄亦斐以前的同事听说他当了城管,惊讶地问:“不做工程师做城管,你是不是昏头啦?”
普陀区城管执法队员吴天玺出生于1991年,回忆起在长风新村街道的一次巡查经历,他记忆犹新。“我很清楚城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也能自嘲两句,但当居民的冷言冷语真切地传入耳中时,没想到会那么刺耳,一下戳到内心深处最痛处。”看出了他的沮丧,一边的老队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做城管,不被理解是常态,只有默默做好工作,才对得起自己的制服,被更多人认可。”
“此后,我更愿意把城管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维持生计。这几年,我一直在街道中队一线执法岗位上工作。日常巡查、处理投诉、查处违章,每次出勤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宣传城管的职责范围,展现城管的专业素质。”吴天玺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新婚妻子每次看到他在外巡查,总向朋友夸赞:“我老公穿上制服,特别帅气!”
城管执法队员金石林在真如镇街道工作,他在城管局接受培训的第一课,是老队员告诫的“绝对不能动手”。由于身处执法一线,和居民发生矛盾不可避免,必须以尊重居民情绪为第一位,设身处地替他们考虑。一周七天,他几乎天天外出值勤,有时半夜也要出去检查夜排档、零食摊等。“人性化执法说起来容易,其实却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如何让居民信任我们的执法水平,是困扰我们这些年轻队员的难题。”
例如拆除违法建筑。起初,金石林不知道什么是天井、阳光房、露台,听到这些新鲜词汇一头雾水。居民看他年纪轻,有时甚至不屑和他交谈,直接将他拒之门外。为此,他将真如镇街道各个住宅小区的物业、居委会跑了个遍,挨个向居委书记、物业经理打听小区居民的具体情况,了解居民搭建违法建筑的具体原因后“对症下药”。由于居民来自各地,他甚至开始学习多地方言:“用方言沟通更让人有亲切感。”
“从小到大,亲戚和朋友见到我妈总会夸她有个优秀的儿子。然而,这个儿子,不是我,是我的双胞胎弟弟。”金石林说,“我弟弟是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曾在12个国家展览。我们曾经都热爱绘画,最后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曾经,弟弟十分不解。在他看来,城管这份职业又累还不够‘洋气’。”
“城管工作虽然没有艺术工作者这样光鲜耀眼,但在实际工作中,城管坚守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我无悔于这样平凡的坚守。”金石林说。“自从看到居住的街道环境越来越好,自家楼下的违法搭建被拆除,小区跨门经营、随意占用公共绿地等现象逐渐消失,我弟弟也逐渐理解了我的选择。”
假如再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做城管吗?这些“90后”城管的回答十分坚定:“当然会!城市的美丽整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
三年前,她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学位后,决心回到上海,从事一项在外人看来并不“光鲜”的职业:城市管理执法员,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城管”。
记者从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获悉,近年来,像刘思仪这样的“90后”城管队员越来越多。上海城管执法系统共有79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90后”约730人,占10%左右,在部分中队,“90后”队员数量已近50%。其中,不乏上海本地出生、海归硕士,他们为何会选择一份收入不算高、休息时间不固定的职业?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90后”城管,看看他们为这一行带来哪些青春气息。
现在执法内容跟以前大不同
城管执法更考察综合能力,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
“读了20多年书,怎么想到去做城管?”决定报考城管之初,这是刘思仪最常听见的问题。
“和其他女生不同,我从小就对制服有信赖感。”刘思仪说。更触动她的是在英国街头看到的景象。在英国街道,常看到长发飘飘的艺人抱着吉他弹唱,只要不影响交通秩序,执法者和行人都不会制止。但在国内,时常看到城管和街头艺人发生矛盾冲突。“虽然英国没有城管这一职业,但这段经历使我感受到城市管理水平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上海城管的一员,让自己的家乡变得更有温度。”
在刘思仪看来,“现在城管的素质都挺高,硕士生做城管,不稀奇!”来自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的数据显示,目前上海城管系统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6471名,占81.4%。在这6471名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城管工作人员中,硕士研究生有388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一线执法人员。
高学历人才,在城管队伍里有用武之地吗?在另一位城管队员付翠玉看来,答案是肯定的。付翠玉是一名国防生,博士毕业后服役于部队,并于2012年转业到虹口区城管局,成为凉城中队一线执法人员。她坦言,起初是为了稳定的事业编制决定转业到城管,有过心理不适期:“最开始一段时间,心理落差特别大。由于工作年限短,我的薪资、待遇等都不如老队员,再加上学历和专业等因素,在当时的中队氛围中,很难和同事有深入交流。”
但随着时间推移,她渐渐爱上城管这份职业,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高学历的主要优势在于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理解能力更强,领会、变通的速度相对更快。”付翠玉说。“新城管入职前,要熟记424条执法事项,每天晚上吃饭、睡觉前,都要见缝插针地复习。面对具体的执法场景,还要灵活变通,这时,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她的硕士和博士同学,大多都去企业工作并成为技术骨干,而她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1992年出生的黄亦斐曾是上海电气集团一名工程师,在他人眼中,这是一份令人艳羡的职业。然而一年前他辞职转行,加入万里街道中队,成为一名普通的城管执法队员。“我渴望新鲜感、接地气的生活。”
传统印象里,城管每天就和街头小摊贩打交道。但在万里街道,很多业主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对房屋结构和法律法规的了解,甚至超过城管队员。这群高学历业主,却常常会在自家楼顶搭建违法建筑,如何说服他们整改?“如果城管队员自身学历较高,了解企业的运作规律,和他们沟通时现身说法,更容易取得业主信任。”黄亦斐说。
任卫强是黄浦区城管局机动中队队长,是拥有20多年执法经验的“老法师”。在他看来,城市管理是一项涉及诸多利益博弈的复杂工作,对从业者素质要求比较高,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初中毕业生就能做”。过去,一些地方频频发生城管执法冲突,导致整个城管群体形象偏负面,这与城管招录门槛偏低、人员良莠不齐有一定关系。
“现在的执法内容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了,城管执法更考察综合能力,对高学历人才求贤若渴。”任卫强说。上海要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未来将有更多外籍人士和高学历人才光临上海,年轻城管队员们能发挥语言优势,沟通更顺畅。“当然,高学历队员往往书本知识丰富,气场和经历不足,这需要时间慢慢锤炼。”
智慧城管成精细化管理手段
北斗定位、车载视频等装备运用,提升城管智能化水平
5米、10米、30米……伴随螺旋桨旋转加速,一台通体洁白、体型小巧的无人机升入半空。下方,“90后”小伙陈骏冬手持遥控器,目不转睛地操作着无人机环绕建筑物飞行。伴随手指在遥控器上翻飞,无人机往左斜飞后来到建筑物顶端盘旋,再徐徐降落到面前约50米处。
“开无人机是什么体验?”记者询问这位年轻的城管执法队员,陈骏冬笑着擦去脸上的汗珠说,“像老司机开车一样稳!”
静安区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巨鹿路、长乐路附近有成片历史风貌保护区,梧桐掩映,林立的小楼洋房背后,违法建筑搭建严重。“尤其是老房子的楼顶往往有露天阳台,是违法搭建高发区。”传统的取证方式需要征得户主同意后到违法建筑现场拍照,费时又费力,如何才能快捷方便拍下违法建筑的照片?局里的城管执法队员讨论后想到了无人机。
驾驶“无人机”的重任,落在今年27岁的陈骏冬身上。他学习的是网络工程专业,看似和城市管理毫无联系,实际却息息相关。“如今,智慧城管已成为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网络工程能给传统的城管行业注入信息化血液,城管也能玩转科技!”
上海市城管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北斗定位、车载视频、单兵执法记录仪和执法终端等装备的运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多个社区工作室也扎根小区,让城管充分联系社区,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执法服务。
除了无人机,最近几年,城管执法队员的手机里还多了各种APP和微信公众号,这些新媒体背后也是“90后”的身影。松江区城管队员林阁、薛青自创歌曲《城管有嘻哈》,一时间刷遍城管青年朋友圈:“城市的顽疾不会再重复,美好的环境由我们守护,这里有每一个人的付出,城管是一支文明的队伍……”林阁在去年毕业时加入城管队伍,是一位资深的“嘻哈”音乐爱好者。他将日常工作的所思所见用嘻哈的形式融入歌曲的创作。幽默诙谐的曲调,铿锵有力的韵律,道出城管工作的辛酸与快乐,让不懂嘻哈的市民也产生共鸣。
“我们的城管已经不再是原来那支队伍,无论是执法手段还是形象宣传都有很大转变。”林阁说。自从《城管有嘻哈》走红网络,中队里的宣传工作便落在他肩头:“大家都期待我们90后能用创新手段,讲述不一样的城管故事。”
假如有机会重新选择还做城管
他们愿意把城管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维持生计
许多“90后”城管坦言,每当亲戚和朋友得知他们的职业是城管,怀疑和不解往往是第一反应。在刘思仪的朋友圈常能见到调侃:“小刘,将来我去黄浦区摆摊卖瓜果蔬菜,你不会来‘冲摊头’吧!”黄亦斐以前的同事听说他当了城管,惊讶地问:“不做工程师做城管,你是不是昏头啦?”
普陀区城管执法队员吴天玺出生于1991年,回忆起在长风新村街道的一次巡查经历,他记忆犹新。“我很清楚城管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也能自嘲两句,但当居民的冷言冷语真切地传入耳中时,没想到会那么刺耳,一下戳到内心深处最痛处。”看出了他的沮丧,一边的老队员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做城管,不被理解是常态,只有默默做好工作,才对得起自己的制服,被更多人认可。”
“此后,我更愿意把城管工作当作一份事业,而不是维持生计。这几年,我一直在街道中队一线执法岗位上工作。日常巡查、处理投诉、查处违章,每次出勤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更多人宣传城管的职责范围,展现城管的专业素质。”吴天玺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新婚妻子每次看到他在外巡查,总向朋友夸赞:“我老公穿上制服,特别帅气!”
城管执法队员金石林在真如镇街道工作,他在城管局接受培训的第一课,是老队员告诫的“绝对不能动手”。由于身处执法一线,和居民发生矛盾不可避免,必须以尊重居民情绪为第一位,设身处地替他们考虑。一周七天,他几乎天天外出值勤,有时半夜也要出去检查夜排档、零食摊等。“人性化执法说起来容易,其实却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如何让居民信任我们的执法水平,是困扰我们这些年轻队员的难题。”
例如拆除违法建筑。起初,金石林不知道什么是天井、阳光房、露台,听到这些新鲜词汇一头雾水。居民看他年纪轻,有时甚至不屑和他交谈,直接将他拒之门外。为此,他将真如镇街道各个住宅小区的物业、居委会跑了个遍,挨个向居委书记、物业经理打听小区居民的具体情况,了解居民搭建违法建筑的具体原因后“对症下药”。由于居民来自各地,他甚至开始学习多地方言:“用方言沟通更让人有亲切感。”
“从小到大,亲戚和朋友见到我妈总会夸她有个优秀的儿子。然而,这个儿子,不是我,是我的双胞胎弟弟。”金石林说,“我弟弟是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师,设计作品曾在12个国家展览。我们曾经都热爱绘画,最后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道路——曾经,弟弟十分不解。在他看来,城管这份职业又累还不够‘洋气’。”
“城管工作虽然没有艺术工作者这样光鲜耀眼,但在实际工作中,城管坚守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我无悔于这样平凡的坚守。”金石林说。“自从看到居住的街道环境越来越好,自家楼下的违法搭建被拆除,小区跨门经营、随意占用公共绿地等现象逐渐消失,我弟弟也逐渐理解了我的选择。”
假如再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你还会做城管吗?这些“90后”城管的回答十分坚定:“当然会!城市的美丽整洁,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