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人肺腑战友情 | 四十年后返城的知青
来源:经典老照片 作者:老知青 时间:2017-11-08 点击:
这位四十年后才返程的知青名叫邹雪生。
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9 团最后一名返城的知青。他比我们大多数知青晚回城30年。
青春一去三十年
他之所以在1978年知青返城高潮时没能办回北京,原因是他在北京没有了亲属。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被划为林彪集团成员,被遣送回江西老家。所以他就在9团安家,结婚后又离异,带着女儿在场部生活。
后来女儿长大了去深圳打工,就象电视剧《外来妹》里的女孩一样,在一家港资的电子器件厂的流水线上工作。30年来,他的生活靠给别人打短工,修理电视机,勉强度日。后来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不能修电器了,就凑合干点儿季节性零活糊口。
北京知青当年插队落户的绥滨农场旧影
2008年7月,阔别黑土地30多年了,北京知青想念老连队了,连队也想念老知青了,于是当你连队战友叶明、张谊族夫妇召集了10几个27连的北京、哈尔滨知青组队回到了绥滨农场,回到了当年奉献青春的27连。
那几天,连队象过节一样喜庆,家家请客,户户有礼,老连长介绍着连队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青们讲述自己的目前生活状况。忽然人们提到了一个人——邹雪生。叶明听到这个名字,听说他目前在场部依然是一个人生活,他立刻就托哈尔滨知青老北岗四处寻找,最终通过老职工曲大麻子找到了邹雪生。
农场里的边缘人
我们见到他时,位于场部的他的家只能以“惨”字来形容——基本生活用品都不齐备,盖的竟是一床棉絮,没有被里被面,屋里常年无人打扫,弥漫着一股怪味儿。
当叶明初见到他时,都不敢相认,随后就抱头痛哭。回到场部招待所,叶明和同行的来绮丽等人说:“你们要有心就去看看他。”到了他家,大家齐动手进行了彻底的扫除清理,并帮他买了从里到外的衣服,包括内裤、棉毛裤。
叶明当场从口袋里掏出500块钱说,“我随身带的钱都在这儿,你先收着用……你怎么能这样生活呢?”……接钱的人就是邹雪生!曾经的北京知青。而现在他就象一只离群的孤雁。
当他离开了广大知青这个群体之后,他越发地没有了生活能力,身边更没有了说话的人,生性憨厚老实的他就变得更加木讷,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基本就成了场部地区的一个流浪汉,工资收入远不如当地的老职工。
曾经“知青”的名字早在这里被淹没了,他象一粒无人知晓的石子,被彻底忽略和忘却了。他给原27连连长老杜家打短工时,老杜竟然不知道邹雪生曾经是27连的兵团战士。
短短几天回访连队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在回京的列车上,战友相见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叶明、张谊族夫妇的眼前,邹雪生目前孤独的生活状况,那期盼的目光,一直揪着他们的心。
车轮碾压铁轨时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响,使他们回忆起当年在兵团回京探亲的情景。而邹雪生,却远离故乡再也没有可能回来了吗?他再也不能和我们分享北京的天空、北京的鸟巢、北京的一切了吗?
一定要办回来!
于是,夫妇俩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邹雪生的户口办回北京!
但,难啊!“国务院知青办”的牌子已经摘了好多年了,邹雪生在北京没有一个亲人,投奔谁呢?他快60岁了,北京哪个单位能接收他呢?
办,一定要办回来!
当叶明夫妇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邹雪生的时候,他掐了掐自己,证实了这不是在作梦,他睡不着了。非亲非故的……他在电话里脱口而出,叶明,你比我亲生父母还亲……便哽咽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以知青名义返城的这个闸口早已经关闭了,现在要往回调入必须办“调动” 。这非常难,过去时兴对调,可这会儿还有什么人要去北大荒呢?于是就得单调!
叶明夫妇当得知申请方在北京必须有亲属的时候,想都没想就说我们就是他的亲属,他是我们家亲戚,办回北京就先住我们家!
从此,叶明、张谊族就放弃了娱乐时间,减少了与自家亲人照料、欢聚的时间,整个心思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为邹雪生办户口!
他们跑遍了邹雪生在北京时的户籍派出所,查找那些40多年前的户籍资料。派出所的办事人员问:“这是为你们家什么亲人办户口?”他俩回答:“不是亲人,是兵团战友。”派出所办事人员惊讶道:“好人哪,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他们求助了所有可能求助的关系,该花钱打点时二话不说就拿钱。可贵的是他们并非生意人,也是靠工资生活的。在这期间,在公安战线工作的原9团1连的周延年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户口终于办成了。特别要提一句的是,须为邹雪生买一个北京市身份证的20元钱也是叶明夫妇出的。
当邹雪生得知自己的北京户口办成的消息后,他面对这种世界上比亲人更亲的感情不知该怎样表达了,他忽然想到30年前叶明夫妇,返城回京前,他悄悄写给他们的诗句:
相识北国寒,
别时百花开。
一日青云上,
望我在人间。
当时他只是想用这首诗,表达一下好友分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的心情,但没有想到这首诗在30年后应验了。叶明将他的户口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回来,而不再是“望我在人间”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叶明还帮邹雪生找到了工作接收单位——某公司物业管理处。这个年近60的当年的翩翩少年,竟然要穿起工作服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上班了。还有一个消息就是邹雪生的父亲早已被平反,恢复了老红军的身份。
我们27连为邹雪生的归来,举行了接风酒会。会上,知青王栋、许根娣、魏连英等每人悄悄塞给邹雪生1000元钱。浓浓的战友情,令他老泪纵横。
新的生日
拿着北京的户口簿,这个被历史造就出的“最后一名知青”泪落如雨……
落户口这天是2009年7月23日,办好手续后邹雪生带着女儿去天安门照相。他对女儿说,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以后就在这一天给我过生日吧。
邹雪生(左二)和女儿与叶明(左一)、张谊族(右一)夫妇合影
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9 团最后一名返城的知青。他比我们大多数知青晚回城30年。
青春一去三十年
他之所以在1978年知青返城高潮时没能办回北京,原因是他在北京没有了亲属。在上世纪70年代,他的父亲被划为林彪集团成员,被遣送回江西老家。所以他就在9团安家,结婚后又离异,带着女儿在场部生活。
后来女儿长大了去深圳打工,就象电视剧《外来妹》里的女孩一样,在一家港资的电子器件厂的流水线上工作。30年来,他的生活靠给别人打短工,修理电视机,勉强度日。后来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不能修电器了,就凑合干点儿季节性零活糊口。
北京知青当年插队落户的绥滨农场旧影
2008年7月,阔别黑土地30多年了,北京知青想念老连队了,连队也想念老知青了,于是当你连队战友叶明、张谊族夫妇召集了10几个27连的北京、哈尔滨知青组队回到了绥滨农场,回到了当年奉献青春的27连。
那几天,连队象过节一样喜庆,家家请客,户户有礼,老连长介绍着连队发生的巨大变化,知青们讲述自己的目前生活状况。忽然人们提到了一个人——邹雪生。叶明听到这个名字,听说他目前在场部依然是一个人生活,他立刻就托哈尔滨知青老北岗四处寻找,最终通过老职工曲大麻子找到了邹雪生。
农场里的边缘人
我们见到他时,位于场部的他的家只能以“惨”字来形容——基本生活用品都不齐备,盖的竟是一床棉絮,没有被里被面,屋里常年无人打扫,弥漫着一股怪味儿。
当叶明初见到他时,都不敢相认,随后就抱头痛哭。回到场部招待所,叶明和同行的来绮丽等人说:“你们要有心就去看看他。”到了他家,大家齐动手进行了彻底的扫除清理,并帮他买了从里到外的衣服,包括内裤、棉毛裤。
叶明当场从口袋里掏出500块钱说,“我随身带的钱都在这儿,你先收着用……你怎么能这样生活呢?”……接钱的人就是邹雪生!曾经的北京知青。而现在他就象一只离群的孤雁。
当他离开了广大知青这个群体之后,他越发地没有了生活能力,身边更没有了说话的人,生性憨厚老实的他就变得更加木讷,从严格意义上讲他基本就成了场部地区的一个流浪汉,工资收入远不如当地的老职工。
曾经“知青”的名字早在这里被淹没了,他象一粒无人知晓的石子,被彻底忽略和忘却了。他给原27连连长老杜家打短工时,老杜竟然不知道邹雪生曾经是27连的兵团战士。
短短几天回访连队的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在回京的列车上,战友相见的情景时时浮现在叶明、张谊族夫妇的眼前,邹雪生目前孤独的生活状况,那期盼的目光,一直揪着他们的心。
车轮碾压铁轨时发出的咯噔咯噔的声响,使他们回忆起当年在兵团回京探亲的情景。而邹雪生,却远离故乡再也没有可能回来了吗?他再也不能和我们分享北京的天空、北京的鸟巢、北京的一切了吗?
一定要办回来!
于是,夫妇俩形成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把邹雪生的户口办回北京!
但,难啊!“国务院知青办”的牌子已经摘了好多年了,邹雪生在北京没有一个亲人,投奔谁呢?他快60岁了,北京哪个单位能接收他呢?
办,一定要办回来!
当叶明夫妇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邹雪生的时候,他掐了掐自己,证实了这不是在作梦,他睡不着了。非亲非故的……他在电话里脱口而出,叶明,你比我亲生父母还亲……便哽咽了。
大家可能不知道,现在以知青名义返城的这个闸口早已经关闭了,现在要往回调入必须办“调动” 。这非常难,过去时兴对调,可这会儿还有什么人要去北大荒呢?于是就得单调!
叶明夫妇当得知申请方在北京必须有亲属的时候,想都没想就说我们就是他的亲属,他是我们家亲戚,办回北京就先住我们家!
从此,叶明、张谊族就放弃了娱乐时间,减少了与自家亲人照料、欢聚的时间,整个心思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为邹雪生办户口!
他们跑遍了邹雪生在北京时的户籍派出所,查找那些40多年前的户籍资料。派出所的办事人员问:“这是为你们家什么亲人办户口?”他俩回答:“不是亲人,是兵团战友。”派出所办事人员惊讶道:“好人哪,现在这样的人太少了!”
他们求助了所有可能求助的关系,该花钱打点时二话不说就拿钱。可贵的是他们并非生意人,也是靠工资生活的。在这期间,在公安战线工作的原9团1连的周延年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户口终于办成了。特别要提一句的是,须为邹雪生买一个北京市身份证的20元钱也是叶明夫妇出的。
当邹雪生得知自己的北京户口办成的消息后,他面对这种世界上比亲人更亲的感情不知该怎样表达了,他忽然想到30年前叶明夫妇,返城回京前,他悄悄写给他们的诗句:
相识北国寒,
别时百花开。
一日青云上,
望我在人间。
当时他只是想用这首诗,表达一下好友分别后不知何时再相见的心情,但没有想到这首诗在30年后应验了。叶明将他的户口用自己的力量办了回来,而不再是“望我在人间”了。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叶明还帮邹雪生找到了工作接收单位——某公司物业管理处。这个年近60的当年的翩翩少年,竟然要穿起工作服在钢筋水泥的楼群里上班了。还有一个消息就是邹雪生的父亲早已被平反,恢复了老红军的身份。
我们27连为邹雪生的归来,举行了接风酒会。会上,知青王栋、许根娣、魏连英等每人悄悄塞给邹雪生1000元钱。浓浓的战友情,令他老泪纵横。
新的生日
拿着北京的户口簿,这个被历史造就出的“最后一名知青”泪落如雨……
落户口这天是2009年7月23日,办好手续后邹雪生带着女儿去天安门照相。他对女儿说,今天是爸爸的生日,以后就在这一天给我过生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