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节 58\在《青春逝水》书评会上的发言
-
上海知青网成立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为纪念知青网成立十周年而出版的网文集《青春逝水》,也已经面世八年多了。这次书评会,是为纪念上海知青网成立二十周年的一次网上老友聚会,也是对这部《青春逝水》文集编辑写作者的致敬,是迟到的爱。因为这部倾注了我们全体编辑人员和作者的网文集,是我们交给上海和全国各地信任我们的知青朋友们的一份亮丽答卷,也是对我们网站成立以来的一次总结回顾和成果展示;对于从网站成立之初就参与并热爱她、乐意为她付出的网站编辑人员和作者来说,我对此略感遗憾,但更加感到欣慰和愉快。 她默默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已经有八年多了。
知青的回忆录,我看过不少也收藏了不少,但是像这样从十年的网文中,选取上海到全国各省、各地区的知青回忆文章而集结、而精心挑选形成的文集,只此一部。并没有很多。许多知青回忆录是个人的,或者一个地区、一个县、一个连队、最多是一个省的,而只有这部书是集合所有上海到全国各地的知青文章的荟萃:组织上分有兵团、农场、插队;地域上有黑龙江、新疆,内蒙、云南、贵州、江西、安徽等;有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劳作工种;题材内容上有艰苦劳动,有业余生活,有发奋学习、与农民的关系;作者有普通知青也有担任一定职务的, 有工人也有教师医生公务员,还有洋插队移居海外的;文章类别有抒发情感,有叙述记录,有爱有恨,甜酸苦辣,丰富多彩。它是真实的,真情流露,质朴,真诚,所以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广泛性的、有研究价值的知青纪实文学专集,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不会过时的。
就拿我们江西频道选取的文章来说,作者基本上都是精心挑选的、长期支持我们上海知青的老朋友。王杰、吴昌健是峡江联谊会的领导人,他们从联谊会角度反映了知青活动的情况;曾小坚是南昌下放到峡江的知青,也是浦江情论坛的忠实网友,写了大量的回忆文章;而海外知青刘贤方,是纽约终身教授,投稿给我以后才知道是我中学同学,他写的曲折的插队故事和后来的求学经历,在海外得到年轻人的追捧。另外两个都是我的中学同学,也是下乡在一个大队的,董煜是出版了多部散文和小说的上海作家协会会员,郑荣昌是擅长报告文学、多次获奖的中国妇女杂志社高级编辑;他俩的文章清新流畅,感情真挚细腻,也提升了我们草根知青文学的水准。柏万青和陈伦修,都是黎川知青,与网站创始人紫岩是同一个县的知青,写的都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感情真挚,文字流畅清新。
所有这些文章,我们都是经过反复筛选才定下的,代表了江西知青的水平,也反映了插队知青的各方面的劳动生活情况,没有任何的虚构、夸张和娇揉造作之处,经得起推敲。不像一些非常艺术化的文学创作,离开现实有很大差距,会对人们形成误导。
其他各频道的编辑也是一样,就不一一列举了。这部倾注了我们心血的书籍,如果能通过研究会的图书交流,作进一步宣传,相信还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我的编辑和阅读体会是,1968年以后下乡的知青的生涯一般来说,只有十年左右,但是由于它是在十年动乱的特殊时期,有很大的特殊性,而它在知青的人生中是最为重大的转折,难忘的经历。在后知青时代,反映这段历史的纪实文学并不多。如果知青历史只靠艺术化的影视剧来反映,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成立上海知青网的初衷就是要让老知青有个叙述的空间,交流的平台,而十年的网文集又把虚拟的文字变成了可以永久收藏的纸质书,这是一件值得称道的、堪称功德无量的事,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青春逝去,文字长存,令人欣慰。我觉得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网文集没有多作有悔无悔的争辩,都是真实记录,真情流露,也并没有多少被封杀被删减,而是打部分都给予原汁原味的保留。
作为知青网的编辑人员,由于我们是亲历者,志愿者,而且是热爱文学的老知青,所以为她付出乐在其中。如同在花丛中采蜜的工蜂,辛勤劳动,不辞辛苦,不为名利,毫无怨言,在看到这部书得到广大知青的认可以后,更加感到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网上曾经有不少网友留言,对我们进行肯定,当然还有寄予厚望,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作品问世。这也是我感到有点遗憾的。虽然在研究会成立以后,我们也参与出了一些书籍,可是实际情况也有些并不十分理想,有些内容无法面世。像我们上海知青网这样民主集中,发挥各频道编辑积极性,把钱用在刀刃上出好书,还是很难得的。也希望我们上海知青网的编辑老朋友,在研究会的报刊杂志以及老辰光网中,继续发挥孺子牛的作用,有更多的作品面世。
再次感谢付出心血的主编们,感谢提出创意的张刚老总,感谢支持出版的赵大砥先生,感谢所有参与编辑的同仁们,也感谢给我们来稿件的所有作者,让我们共同成就了这一希望工程。
祝愿在未来的有限的时间里,在知青文学的百花园中,还会有更多这样的不败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