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第7节 包季鸣 <感恩母校黄工大>
 
 我已年过花甲,就读过的学校众多,但我人生中的最重要转折点,是在黄浦区业余工大。是黄工大,帮我廓清了动乱岁月带来的迷惘,确立了立德、立功、立言的准则,带来了学业、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机遇。值此毕业卅周年之际,我要深深的道一声:感谢您,母校黄工大。
我们这批同学是非常特殊的一代。大多数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身体发育是在国家困难时期,踏入社会是在文革动乱年代。就我本人而言,1977年恢复高考时,并没意识到知识的力量、学习的重要性,所以与当年的高考失之交臂。只是抱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进了黄工大中文系。一进黄工大,老师们系统传授,循循善诱,我是如饥似渴,相见恨晚。从此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大专毕业后,又读了硕士、博士,做了博士后研究。
黄浦区业余工大,在社会上名气不是最响的;我们的老师,在教育界也不能说是影响最大的。但对我而言,他们严谨的治学、丰富的学养,使我受益良多,甚至可以说是终生受用。当年中国文学的讲授熏陶了我,当年外国文学的解读滋润了我。黄工大毕业后,我碰到过很多困难,遇到过很多挑战,经历过不少挫折,也抓住了重要的机遇。回想起来,关键时刻支持自己做出正确决断的,是心灵的力量,是人文的情怀,是哲学的智慧。而这一切,与黄工大求学期间系统科学的阅读经典有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用今天的话来讲,也就是“做人、做事、做文章”。我从68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四十五年。与同龄人相比,我是非常之幸运。而幸运之垂青,与正确理解“三不朽”紧密相关。
一、立德:先做人,再做事。
我几年前曾对四十年职业生涯做一感悟,总结了“一、二、三、四、五”,其中“一”就是坚持一个原则:先做人,再做事。我深知社会上比我能干的人多得多,比我勤奋的也多得多,但我之所以能有这么多机会,是因为我始终坚持自强者才有未来,厚德者才能载物。记得我被聘为上海海外公司总裁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了一个“谢师团”,请我和我夫人的恩师到国外去走了一圈。我深知,没有他们栽培,就没有我们夫妇的今天。我也深知,他们并不缺钱,但我今天这样的活动组织,对他们健康长寿会有帮助,因为自豪和愉悦的心情是他们最好的保健品。
我2009年年初由企业回复旦全职任教。当年1月,我的博士导师因病谢世。我想起当年我对他的承诺:要陪他去非洲走一遭。我就找到两张我导师最喜爱的相片,将其放大,当年七月,带了照片上非洲。在非洲一些最重要的景点,我手捧相片,口中念念有词,给导师讲解此处的胜景。我又陪导师去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摩洛哥非斯城的卡拉维斯因大学(Jami'ah al—Qarawiyyin),该大学创立比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还早298年。我去的时候,正好学校在举办活动,不接待外来访客。当我给他们介绍:我的导师是中国管理学界的泰斗,一辈子奉献教育,最后遗愿将遗体都交医学解剖教学。对方感动了,打开大门,两边教师列队,我手捧我导师遗像,恭敬地朝拜了这所史上最古老的大学。
 二、立功:取平常心,做非常事。
在日常工作中,当遇到困难选择,当遇到突发危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给了我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百善孝为先”。然而,有时忠孝又难以两全。2006年年初,我回沪出差,其时我岳母病重。中国人历来重视年夜饭、中秋团聚。我深知,这次年夜饭不在一起吃,今后机会可能不多。但当时我在国外建设“波罗的海明珠”项目,我兼任项目的董事长。正值项目建设的紧张时期,国外春节不放假,我在上海过春节,有什么理由让国内派出的将士们安心在那里工作?中国古语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那时,我没有其他选择,只有冲上前线。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做母亲的,最需要子女立功。我立功了,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善”。我强含泪水,毅然去了工地。我拼命工作,得到了各方认可,获得了圣彼得堡300周年纪念勋章,当我回病房再看母亲时,证明我的想法是对的。她将当时领导视察的照片、报纸上报道的文章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挂在病床的一角,逢人来看她时就骄傲地展示给他们看,这时,我心中才稍感安慰。
 三、立言:刻苦攻读,严谨治学。
我进黄工大时,已是28岁。一进学校,才知荒废太多,急需亡羊补牢。我同时又去读了复旦经济管理干部专修科,当时只有一个朴素想法,中文是一种工具,但作为职业,还需要新的学养。我又考了华师大中文专业自学考试。连续几年,就是在几个学校间奔波。因为黄工大使我意识到系统学习的重要性。黄工大毕业后,86年我又去考了研究生,怎奈因英语基础太差而未考上。88年,我再次报考复旦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当时,我将自己关在家里三个月。三个月中,我就出去了一次,看了一次电视,也就是与大家庭一起吃年夜饭,看电视春晚(因当时的研究生考试是春节以后)。当时的艰苦,只有自己知道。因为自己外语基础实在太差,只有拼命做习题应试,做了不下几千道试题。每天早上,夫人和孩子出去,晚上再回来。我一个人中午烧点泡饭,对付一下。记得有一次,我爱人他们晚上回来,说房间怎么这么冷?原来我中午开了冰箱取冷饭冷菜,烧好后却忘了关好冰箱门。整个下午,我的写字台邻近冰箱(当时“蜗居”才13平方米),冷风嗖嗖,我却全然不觉。想起朱熹有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确实也只有专心致志,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
我热爱学习,从黄工大毕业后,又读了复旦,又去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做访问学者。我一直有个愿望,希望能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教室听课,这一愿望终于在2011年实现了。那一天,我早早起来,焚香沐浴,起身更衣,怀着朝拜的心情去哈佛听课。我当时感到,我太幸福了。也因为哈佛听课的启迪,使我学业又进一步提升。2012年,我有机会与当代管理科学泰斗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教室里,同台探讨“学习型组织”。
我的经历相对比较丰富,68年,进了上海助剂厂;85年,在复旦干部专修科毕业后留校,攻读学业兼行政,又兼教学;95年,我去了上海实业,在香港工作了七年,在欧洲又工作了五年;2009年年初,我又离开上海实业重新回到复旦,全职担任企业管理系教授。在教学方面,95年前曾单独或合作出版过十几本书,但今天回头看,有些只是东拼西凑,很是粗糙,实在不敢拿出来。回复旦后,这几年,出了两本教材《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力与职业责任》,担任一套丛书《现代服务业五新100例》(共5本,目前已经出版了两本)的副主编职务。但平心而论,感到自己还是忙于应付,功夫不够。下一步我准备出一本专著《企业领导力》,期待同学们若有空,与你们一起合作,将你们的经验一起融入,相信这本著作一定会更精彩。
 
还记得在四川中路黄工大的教室里,我们一起诵读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起诵读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前三十年,我们各自在忙,很少碰头;现在,我们可能有些闲暇。让我们再聚首,一起切磋交流,一起感悟提升,共享人生最美丽的一段风景——黄昏美景。
感恩母校黄工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13年10月3日)





    


包季鸣自我介绍—                                  
男,1952年5月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奉化。64年入
市南中学,68年进上海助剂厂工作,80年进黄浦区职工业
余大学中文系求学,84年毕业。其间同时就读复旦经济管
理干部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任教,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博
士后。95年借调至香港上海实业,曾任集团执行董事、副
总裁。2009年回复旦大学担任企业管理学教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