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主页 > 其他 > 北风博客文选 > 第 1 章 知青论文选
第21节 杂谈:农村,说声爱你不容易

杂谈:农村,说声爱你不容易

 

        前几天一则“上海女的逃离”的社会新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议论,虽说这事本身的真实性尚有疑点,但这并不影响大家对此事的议论,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我认为重要的不在其本身事情的真实性,而是它触及了一些社会最敏感的现实问题:农村到底怎么样,城乡差距到底有多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等社会关注的议题。从议论的结果来看,不外乎二种情况,有赞同她的做法,也有不同的意见,这种情况反映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多样性。

        农村:说声爱你很沉重!这是因为农村要比城市落后,生活要比城市艰苦,在一定意义上说,选择农村就是选择苦难,要做到这是是要有勇气。上海女孩的逃离,过去有,今天有,将来也会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因为在当今社会,人人都有一种追求幸福,选择生活的权力。尤其是在今天市场经济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的选择更多,更自由,因此我们不能指责这个女孩做错了什么。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议论,不是每个女孩都采取了逃离的态度,有的就采取了坚持的态度,对这样的女孩,因为她们同样具有追求幸福,选择生活的权力,我们也不能指责她们做错了什么,只不过不同的态度之间反映的是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罢了。对这样的女孩,我们同样应该理解与支持。也要对她们说一声:农村:说声爱你不容易!

        但生活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有人会认为,农村这么苦,我逃离了,你为什么还要坚持?这些人喜欢把逃离不逃离这二件事对立起来看,如果逃离是对的,那么不逃离就是错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样说是一种笑话,但现实生活中也许真有这样的现象。

        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有时会在历史中找到它的影子。 历史常常会有惊人的相似,就拿当年知青上山下乡来说吧,同样有这样的问题存在。面对农村的艰苦,有人自觉要求到农村去,有人不想去,这一切原本很正常,你怎样想就怎么说。但有些人偏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这些人眼中,想去的是不对的,而不想去是正确的。他们听到有人说“无悔”,心里不舒服,认为这样的青春怎能是“无悔”呢?原本“悔”与“无悔”是个人一种生活感受,无论什么时代,也无论这时代,你认为是好还是坏,都会有人说“悔”或“无悔”,与他人何干?但不知为何,这些人找出种种理由,对想去的同志公开指责,蓄意反对,说那样的时代不可能是“无悔”,一定要说“悔”才对,才肯罢休。这种情况与上面所说的现象不是很相似吗?

         有人总喜欢说要把真相告诉大家,告诉后代。那真相到底是什么?真相其实很简单,真相就是在那个年代,有二种人,一种人愿意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农村去。也有一种人,他们不愿意去,结果呢,不愿去的人,最后在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表以后,也去了农村。真相就是不管你愿不愿去,有些人到了农村以后艰苦奋斗,得到了锻炼,也有些人到了农村以后怕苦怕累,怨声不断。真相就是有人认为,不管国家政策做了怎样的调整,知青精神不能否定,有人要借文革的错误,想从根本上否定知青精神。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学习毛主席著作,学雷锋,学英雄是那个社会的主旋律。在这种背景下,有一些人按照毛主席的教导,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求到农村去,到边疆去,是无可非议的。有人在农村艰苦奋斗,那也是值得肯定的。他们的这种行为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同,如果他们中有人说青春无悔,那也是发自内心的,有何不可?但在有人眼里看不到这些,或者说不愿看这些,他们喜欢找些负面的东西,然后把它扩大。在他们眼里,社会是一片黑暗,他们不但对历史不满意,对现实也不满意。他们有意无意地把真相搞得很复杂,说得很神秘,其目的就是为了把水搅混,掩盖真相。

        有人喜欢把有人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一件事对错的标准,其实任何一件事总有人满意,也有人不满意,就拿“上海女的逃离”来说也是如此。满意不满意作为一种民意,是要好好听的,但它绝不是断定事物好坏的标准。过去发生的事不说了,就拿改革开放来说,我们看到,同样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我们到底该听谁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没有因为有人说不好而停止,这是因为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本身的特点,我们要断定一件事的好坏,只有抓住它的本质,才能认清事物的性质,才能断定它对社会发展是起推动作用还是阻拦作用。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再多的人反对,我们也要坚持。同样上山下乡这件事,不管有多少人赞同,也不管有多少人反对,它改变不了这件事本身的性质,以此做理由否定它,依据是不充分的。

        有人喜欢把没有选择作为理由,来否定上山下乡。他们不明白选择不选择是相对而言的,在计划经济时代,一切按计划办事,个人的选择性是很小的,表现在分配上,国家要包分配,分你到那你就到那,不像现在市场经济,可自行选择工作。如果说那时分配有错,也只不过是没把你留在城里而已。因为按传统的分配方法,基本上都是到工厂去,我们总不能下这样的结论,让你到工厂去就是有了选择权,就是对的,让你到农村就没有选择权,就是错的。至于大学停招,也不是因为上山下乡造成的,而是文革的因素,当时无论让你到哪里去,农村也好,工厂也好,都不能上大学,我们怎么能把它作为理由来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吗?我觉得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当然也就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分配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怪谁呢?如果说有命,我觉得这是命,因为我们不能选择时代,所有这一切是由历史决定的,而时代是有阶段性的,就如我们不能要求奴隶主一开始就变为封建地主一样,那是不现实的。对社会公平正义我谈几点看法,一,公平正义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二,世界上绝对公平的事是没有的,三,消灭不公平有时只能是渐进式的,四,只要是在向这个方向走,我们就应肯定。

        有人喜欢把没有选择与文革连在一起说,认为没有文革就不会有上山下乡,把上山下乡说成是文革的产物,这是站不住脚的。这里先不说文革前有没有上山下乡,其实有没有文革与有没有选择之间没有根本的因果关系,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关系,用一句形象的话来说,就像今天的情人节刚好遇到春节,没有什么谁产生谁的问题。如果在文革时,搞的和现在一样的市场经济,那我觉得也没必要让大家都上山下乡了,国家不包分配,工作都自行解决,那又何必要多此一举,非要让每个人都上山下乡呢?就像现在一样,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也行。我们当然也不能指责,那时为何不搞市场经济,因为社会发展有它本身的规律,总是一步一步来的,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只能适应时代。

        有人喜欢把宣传精神与精神本身混为一谈。如果一定要强调只要一个人做好了,才能去宣传精神,那是不现实的。社会上像雷锋那样的英雄人物总是少数,他们身上反映的精神是需要大家去大力宣传,谁去宣传,难道说只能让英雄本人去宣传,那是不可能的,有人说:我做不到,但我敬仰,如敬仰的人不能去宣传,那现实吗?有人自己做不到,还要质问别人,别人如做不到,那他就自说自话下结论,认为这种精神就不存在了。有人想以此为理由,来阻碍别人说话,那是可笑的!在现实生活中能成为英雄的人总是少数,我们不能说,你做不了英雄,就可以随意颠倒是非,胡说八道,否定大众的英雄观,否定社会的进步思想,这是无理的。还有人以此为理由,说你返城了,就是用脚对上山下乡的一种否定,我觉得知青大返城说到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只要社会经济转型了,由计划经济转到了市场经济,人口可以自行流动了,即使没有人请愿,你看现在农民也可进城了,何况知青了。因此知青能不能回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与有没有人请愿没有必然的内在关系。再说当初有人选择上山下乡,首先是选择一种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路,如当初不是让这些人上山下乡,而是上前线,我相信这些人也会去,上山下乡与上前线也许去的是二个不同的地方,但方向相同的,意义是一样的,精神也是一样的。其实当初有选择人选择到兵团去,就已经包含了一种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方向不变,去的地方可能不同,这与精神的实质是无关的,以此为依据来否定上山下乡的方向是没有道理的。我们讲知青精神,不是说去了农村才能有知青精神,而是要从根本上树立一种思想,以国家利益为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有人选择了一种方向,就一定要他在一个地方呆一辈子,显然也是无理的!

        有人喜欢玩弄一些字眼,认为对那段历史“只能记住,不能怀念”。这些人喜欢搞对立,他们只知矛盾有对立的一面,不明白矛盾也有统一的一面。其实记住也好,怀念也好,首先要有一个共同前提,就是不能抹杀那段历史。记住是根本,记住与怀念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只有记住了,才会有人怀念,有人不怀念,这很正常,因此玩弄这种字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有人说我们“不怕苦难”,但不“赞美苦难”,他们把苦难笼统化,绝对化。其实苦难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本身无所谓好坏。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处处有苦难,没有苦难,何来精神,何来奋斗?这些人嘴上说“不怕苦难”是假,用“苦难”来否定精神是真。行为明明怕苦,但又不敢公开承认,用这种虚伪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怎么能正确分析问题?还有人要用“我要回家”的口号来迷惑人,他们利用人们生活中一种正当的情感,来有意无意地来搅混种种离家的不同情况,把为了需要而正当离家的也一起反对,如这样的话,那我们的边防谁去守?历史发展告诉我们,要发展不离家是不可能的,如不离家,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客家人群,我们国家也不会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这么大的国土。对那些为了需要而害怕离家的人,我们只能说这些人没有“好儿女志在四方”的志向,也没有“革命者四海为家”的胸怀。

        有人喜欢把现在没有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了,作为一种否定的理由,认为现在没有那时的上山下乡了,它被历史翻了过去,就说明它是错了。其实历史二字的含义就是过去的事,那一件具体的事会不被历史翻过去?我看没有。这与对错毫无关系,即使翻了过去,还不能断定它是错的,封建社会翻了过去,我们能否定它吗?它比奴隶社会进步,这是任何人都否定不了的客观事实。历史不能虚无,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客观条件的改变,中国也许再也不会出现红军长征之事,但其精神却是永存的,我们议论一件事,不要简单强调一件事的本身能否再来,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一件事的对错,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件事本身透露出来的时代意义。有人担心我们宣传知青精神就是要重新回到上山下乡那个年代,这种担心不仅是多余的,而且不符合客观实际,在社会转到市场经济情况下,你个人主观上想回可以,但是要让大家都回,不回不行,那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不可能这样做。总之社会在不断向前走,情况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看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

        有人喜欢挑起争论,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心里不痛快,说它错了,也许能发泻一些心中不满。如果光自己说说,也就罢了,问题是他们自已说了还不满意,觉得还不过瘾,一定要大家都来说“悔”,才满意,才肯罢休。因此常常主动挑起话题,攻击别人,也包括抹黑知青中的先进人物,他们觉得如果把先进人物否定了,上山下乡也就否定了。坚持社会正能量是我们的责职,尤其在别人指责我们时,我们不能不说,这样就产生了争论。如果说知青中曾经的先进人物中有个别人,今天说“悔”了,我觉得也很正常,因为人的思想是会变的,但这证明不了什么,只能证明在“悔”的人流中多了一人而已,与上山下乡对错是没有关系的。面对各种各样的论调,首先我们要加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首先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中,了解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进程,理解其正确性,必要性,必然性,以此提高个人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同时也要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或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要让它从书本中走出来,运用到实践中,让它具体化,能够接地气,具体表现在能够回答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这样,把理论与具体事物相结合,才能体现它的正确性与生命力!毛泽东同志说过:“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毛泽东同志还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如果一个人对每天发生在身边的事不关心,不会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它,或者认为那是小事,不值得一谈,那我认为这种人只会空谈理论,不能算是真正把理论学到手了!

         另外,一个人应该有担当意识,有一种反潮流精神。坚持正能量,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它不是光讲大道理,而是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我觉得它至少要有这三方面的表现。第一要有锐利的触角,能在复杂的事物中分辨是非,第二要有担当意识,遇到问题不能绕着走,第三要有一种反潮流的精神,对于不对的东西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三点,第一点当然最重要,只有分辨了是非,才会有正确的立场!当然勇气也不可少,任何事光说不做,就失去了意义,有时一个行动比十打宣言还重要,就是这个道理!我觉得世界上有二种人能够无畏,第一种人是无知,因为无知,他可以不负责任乱说一气,并把错的东西顽固地当成真理,别人害怕说错而不敢说的东西,他照样会胡说八道,经验告诉我们,与这种人讨论问题是很累很累的,问题明明东,他偏说西,根本就讲不到一个点上。还有一种人就是无私,无私就要一切以国家与人民利益为重,不能一事当先,先想到个人。当然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一方面我们主张个人利益应该服从国家利益,另一方面在不违反国家利益的情况下,也要兼顾个人利益,最好是不要把它们对立起来,最好的状态是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融合在一起,这样你一生就不会觉得生命无意义!如果缺乏这个统一的前提,就会有争论,比如大家一般情况下都希望股票涨,但落实到个人就不一定如此了,做多头希望它再大涨,做空头的人却希望它跌,于是就会得出满意与不满意的二种结论,不高兴的人也会常常怪罪于政府,而没想到炒股是你个人行为,又不是政府强迫你去炒,谁也没保证你炒股一定会赚钱。这就是从个人利益出发考虑问题可能会有的不同结果,为此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争论不能说明股票这个东西本身的好坏。真正衡量股票市场好坏,主要看它是否健康发展,而不是它的涨与跌。

        有人喜欢用“知青是一家”来拉近关系,从知青经历来讲,我认为可以这样认为,但知青团体不是先进的代名词,而是一群社会人,同社会上的人一样,有左中右之分,因此从思想上来讲,不可能是一家。对上海女孩的逃离有各种议论,并不奇怪,说到底,这是多种不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反映的是不同的人生观。知青不是先进的代名词,而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不能一慨而论。在知青中,有人考虑国家利益多些,不怕苦不怕累,而有人却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追求个人享受,由于出发点不同,对同一问题就会有不同看法,只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我认为这都是正常的,我们没有办法让社会有统一的看法,也没能力把不同的看法统一,最好不要去指责别人,可以各说各的。我觉得任何一件事,要人人赞同是不可能的,在这里也要抓住“关键少数”,只要把这项工作做好做扎实了,“中国梦”就有保证!我认为对人生观的培养应该着重于青少年,现在知青本身对知青问题的不同看法,当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而是当初在学生时代就有了。当年有人不怕艰苦,自愿要求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而有些人不愿去,后来无奈只能去了,但二种不同思想对立或差异的问题没有解决,今天的争论只不过是当初不同思想对立或差异的继续。不同的是,只不过现在思想更开放,当初有些不敢讲的话现在敢讲了。由此可见,当一个人的世界观形成与确立之后,要想改变是很难的,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人不但对上山下乡不满意,而且对历史上许多事都不满意,对现实也不满意,他们的许多看法往往与社会主流意识不同,如对一本杂志《炎黄春秋》的立场来说,我看到凡是对上山下乡持否定态度的人,好像很拥护这本杂志,这不是世界观的分歧,又是什么?当然二种思想对立或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可能一下子消灭的,为了祖国的将来,为了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一定要抓紧对学生及青少年的思想工作。还有就是不要过多地纠缠在上山下乡的对错上面,而是把重点放在对知青中先进典型的介绍宣传推广上,只要把他们那种不怕苦的精神宣传好了,就是把知青精神中最主要的内涵体现出来了。

        总之在知青问题上,精神与时代无关,无论在那个时代,也无论这个时代你认为对与不对,都会有精神存在,连最落后的奴隶社会都有精神存在,难道在社会主义社会就没精神?文革中就没有精神?上山下乡中就没有精神?那种认为知青无精神的论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在我们那个时代,精神体现在何处?精神有共性,那就是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要牺牲个人利益。难道要我们今天不去歌颂那种不怕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精神,而去为那种怕苦怕累的思想叫好?如果这样做是正确的话,我不禁要问,我们今天还如何学雷锋?东海或南海有事,我们还要不要提倡青年响应祖国的召唤?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任何时代,每个社会都有值得记念,值得歌颂的事,关键是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好时代的脉博,才能抓住根本。在这里我们要警惕一些人,有些人表面上说知青事,而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个社会处处不满,他们只不过是拿知青说事,来否定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制度,对这些人,那又当别论了,跟他们讲这些就是对牛弹琴,多此一举了。奋斗的青春是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它是永远值得记忆的,而艰苦生活中建立的战友情也是值得珍惜的,但我认为任何友情唯有与精神相结合,才有底气,才能爱的更深刻,更深沉,更彻底,更长远!总之,农村:要说爱你真的很沉重,不容易,它需要决心与付出,更需要不怕别人非议!

        以上只是一种个人看法,有感而发,仅供参考!

 

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