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请 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主页 > 文库 > 那些年我们努力过 > 第 16 章 同 窗 之 谊
第9节 蔡国诚<永在心中>
三十年前,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彻底被摒弃,整个社会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复兴的热潮,人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种文化知识。恢复高考以后,大学梦几乎成为了一代青年人共同的梦想。由于历史的原因,那时候的大学教育资源还非常的有限,录取率不到百分之一。那时的人们将考上大学的誉为“天之骄子”,可见当时的大学是真正的“物以稀为贵”。所以,为更大程度地满足许多已经步入社会,又怀揣着大学梦、深造梦的有志青年,“业大”----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方式就应运而生并成为了我等同学们的深造途径。
1980年秋季,经过一轮考试,我进入了黄浦区业余大学中国语言文字系,开始为期四年的业余大学的学习。“业大”学习,顾名思义是用业务时间来学习的;与全日制大学的差异之一是,我们是在“月亮”底下读的大学,而全日制学生则是在“太阳”底下读的大学。“月亮”底下的学习,似乎更显温馨。
进入“业大”的我,是非常珍惜的,觉得这里是我进入单位后,人生“马拉松” 补充养料的第一站。而且在这里,我结识了一批同为“40后”、“50后”优秀的同学们,共同走过了一段充实的、难忘的、追梦的青春岁月。一转眼,“业大”毕业已经三十年了,对这些岁月的不舍,一言难尽;对老师、对同学的牵挂,更是一言难尽。
然而,此时此刻,我最想用笨拙的笔触去思念的,是沈建平同学。沈建平同学是个平淡如菊的人,他并没有高大的形象,也许走进人堆里就再也找不见。但是,正因为我们彼此平淡地陪伴了彼此一段平淡的人生路,所以,我们平淡的友情就一直深刻地存在于我的脑海里了。
同桌学习----在小学、中学阶段,学生的座位都是由老师来排定的,主要是为了确保课堂纪律的安静。业大学生都是成人,就没有这样的限制了,座位都是自己选的。记得那天,我进了教室就近随意坐在了第一排的第三行的外侧座,不一会,沈建平同学也来了,他很自然的坐在我的里侧。84届有两个班级,我们同在二班,很少去一班上课,基本都是按照排定的日期上课的。
也许是一种同学缘吧,在以后四年的“业大”学习期间,我们的座位就这样一直固定下来,在一个课桌上,我们互相讨论作业,交换笔记,相互帮助着完成了“业大”的学习。业余网球----沈建平同学给大家的印象还是比较开朗、热心的人,也喜欢说一些笑话,是一个很大众的人。我们不仅在一起学习,也有广泛的其他方面的交流。
上业大时,我在上海新华书店工作,还兼任业务部门团支部书记。部门里的青年人多,比较活跃,想找个地方去打网球,但那个时候,要找个打网球的地方还真不容易。沈建平得知后非常热心,当时他是浦东一所小学的语文老师,于是他利用星期天将任职的学校操场,安排给我们活动。这成为了我为数不多的网球习练。组织家庭----毕业后,我与沈建平同学的交流还是经常的。
毕业没有几年,沈步入了人生神圣殿堂,新房在北京东路靠近西藏中路那里。我一直住在北京东路河南中路那里,所以彼此还是离得很近的。他结婚时,我和几个同学还一起约好,去闹了新房。后来沈建平得了一对双胞胎儿子,很是喜悦。
沈有集邮的爱好,那时他欣欣然的设想以后集邮得一式二份了,将来给两个儿子各留一份。孩子出生----沈建平双胞胎儿子是在黄浦区妇婴保健医院出生的,当时医院里接了双胞胎是一桩很大的喜事,所以他与那里的医护人员很熟悉。后来当沈得知我夫人怀上孩子后,主动帮我联系该院的医生护士,让我们得到了最好的照顾。直到我女儿在该院顺利出生。这事一直让我倍觉温暖,感念于心。
最后晚餐----那一年的同学聚会是在北京西路市政协的餐厅。沈建平来时稍晚,大家好久未见,聊得甚欢,酒尽兴人尽酣,走时都还依依不舍。我还记得那晚大家送来送去,再会也说了一次又一次,手也举起挥了一回又一回。
却没料到,有时候说了再见,却是再也不见……后来据传言,沈不久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步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闻之,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那次晚宴竟是与沈的最后晚餐。人们往往戏称,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与沈再也无法相聚在同学的宴席桌上了。
人的一生虽然很短暂,大凡期间都会遇上各种各样的压力。如果来了压力,没有及时化解的途径,越积越多使原本平衡的心理发生倾斜、震荡,最后演变为彻底的颠倒。想必原本还很快乐的沈建平,一定遇上了人间无法忍受的磨难,不得已而早早地走了。
常言说,交友的最高境界是:久不联系,常在心中。与沈建平既是同学又是好友。业大毕业三十年际,感慨良多。然纸笔有限,仅念及一个普通的于我却是难忘的同学。此时的心情是:无法联系,永在心中!祝福我所有业大的同学们,友情长存!


 —蔡国诚自我介绍
本人自1976年以来,长期从事出版物流通环节的工作,分别在上海新华书店、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上海东方发行代理有限公司、上海书城、上海新华传媒连锁有限公司、新华e店、上海东方出版交易中心等单位工作。本人经历并实践了三十多年来出版行业所有流通环节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