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来源:滴水湖博客 作者:余杰 时间:2015-06-27 点击: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X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6月19日我在《上海知青网》的微信公众号里看到一篇《各方面专家对知青运动的认识和分析》文章。这篇长达1万2千字的文章对于如何看待知青上山下乡提出了看法,并且对于上山下乡的历史进行了解读。我又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原文是《智库层析知青上山下乡历史》。
作为智库,刊发了这样解读知青上山下乡的文章,令人不解。暂不说对于这段历史如何看待,就说在文中30个“第一”、“最”的故事讲述上存在着不少错误。有些错误简直令人啼笑皆非。我真的很怀疑这样的“智库”是真的还是假的?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1、为何把“知青”这个词戴到了毛岸英头上?
  (原文)中国最早的知青是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知青这个词汇出现的历史几乎与20世纪一样漫长,但其作为今天概念中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延安的四十年代。现代史中一个不凡的人物毛泽东指出了“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的理论,并首先付诸实践,将从莫斯科留学回国的大儿子毛岸英送到农村去,拜一个农民来老爷为师。成为中国第一个接受农民再教育的知识青年。
(批注)知青,这两个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这里时间被朝前推移了二三十年。作者无非是想说明毛泽东是多么英明伟大,早就指出了这条“光辉道路”,而且身体力行。但是你也不能这样不顾事实的瞎吹捧啊。如果用知识分子一词还说得过去,套用几十年以后出现的知青一词,想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你对于历史的无知。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2、最早的知青歌曲竟然用这首曲谱填词而成?
(原文)中国最早的知青歌曲是知青们用《大海航行靠舵手》曲谱填词形成的。
(批注)是哪一首歌曲用这首《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曲谱填词形成的,作者没有任何讲述。知青在什么时间,填写了哪些词,反映了什么,为什么要选用这首曲谱等等,都不得而知。
作为一份智库的报告,怎么话说到一半就戈然而止了,这样的智库报告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3、中国最早到国营农场落户的知青群体,为何在时间上提早了7年?
(原文)早在1961年,北京有55名学生获得了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国营农场落户,当地人称为“北京55”。
(批注)我摘录刘晓航教授撰写的《我们要回家》一书里的记载:“北京五十五”是以李镇江为代表的北京中学生,共计55人,平均年龄不到17岁。“北京五十五”最早的发起者是东城区25中、65中等学校的红卫兵,以高中生为主,不少人的父母亲都是高级干部,他们中一些人都在东城区红代会担任了一定的职务。1967年11月下旬的一天,在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工贸口的代表时,由林力口述,张进辉补充,张春荣执笔,在黄军包里找到的一张从练习本上扯下的纸,写下了决定他们命运的报告《首都中学生赴滇申请报告》。
在总理离开座位走出了会议厅时,他们立刻迎上去面对总理那疲惫而亲切的面孔,紧张的心情不能放松下来。林力向总理自我介绍说:“我们是中学红卫兵,我们希望到南方去支边,开垦我国第二个橡胶基地……”总理看着他们,亲切地问:“你们没有复课闹革命吗?”
“总理,我们都是毕业生,要不是搞文化大革命,我们都已经毕业了。”
“那好,你们的报告我再详细看看。”总理把他们的报告揣进上衣口袋走了。
第二天上午,东城区红代会的电话机响了,一直守在电话机边等消息的王树理、苏北海、何龙江争抢着拿起话筒。电话是北京市革委会打来的,让他们到市革委会接待办公室去一趟。
一个中年女同志微笑着接待了他们,然后拿出一大张纸——正是他们昨日在人民大会堂呈送给总理的报告。报告上方是总理的笔迹:“富春、秋里同志可考虑他们的这个要求,请与北京市革委会联系一下,周恩来.”旁边还有李富春副总理的批示:“是否与云南取得联系。”
按照李富春副总理的指示,北京市革委会立即与云南省联系,云南省很快来了人,带来意见。第一,欢迎北京青年去云南参加边疆建设;第二,为了安全。不宜去红河州的河口,建议去西双版纳;第三,人员最好不要多,50人左右为宜。消息已经传开,要去的人越来越多。李镇江、伍穗平等人5人组成的领导小组,从志愿报告者中进行挑选,最后选定了55人,他们大多是东城区几所中学的66届、67届高中毕业生。根据云南省革委会农林小组为他们安排的行程,“北京五十五”于1968年2月8日启程,在2月21日到达位于景洪县大勐龙的东风农场。
这段历史怎么会提前到了1961年?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4、为什么要玩弄知青上山下乡的情感?
  (原文)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发表最高指示,向知识青年发出了号召。真正有组织、大规模地把大批城镇青年送到农村去,则是在文革后期,毛泽东决定给红卫兵运动刹车的时候。在知识青年自发奔赴农村的形势下,颇会研究群众心态并能加以掌握的毛泽东主席终于在1968年12月22日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毛主席一声号令,势如破竹,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全国几乎所有的高音喇叭都响起来了,几乎作有的大中学生都受到了鼓舞。城乡沸腾起来,成千上万的红卫兵纷纷走上街头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许多中学生热泪盈眶,连夜写出决心书,向毛主席党中央宣誓,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一时间京津沪渝及各大中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内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口号不断,慷慨激昂,气势如海闹潮。绝没有后来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悲悲切切,惨不忍睹的场面。
(批注)这里有两个错误。其一,毛泽东发表这个指示是1968年12月。那时绝非是文革“后期”。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其二,知青大规模的上山下乡没有“后来文艺作品中所描写的悲悲切切,惨不忍睹的场面。”所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人都知道,这种“悲悲切切,惨不忍睹的场面”到处存在。
吴道平先生的那篇《我们没有自愿——“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祭》(南方报网)里有一段精彩的讲述:“今天,有人或许会说,当时你们不也曾经向党表忠心,要到农村去战天斗地、改造自己吗?不也曾经发誓要把壮丽的青春献给祖国的农村,立志做革命大业的接班人吗?是,当初是有一些人这么做了。那是由于他们太年轻,对现状缺乏了解,对统治者无条件的信任,确实想过到农村去干一番事业。记得北京还有人到天安门去宣誓,决心去延安插队,走老革命的路,等等。但是,我相信怀有那种浪漫豪情的人只是少数,而且他们是在真实信息被封锁的情况下做出的错误判断,是受到了愚弄。”
除此之外,我们都经历了当火车汽笛一声长鸣后站台上那突如其来的一片哭声。父母送子女,兄弟送姐妹,同学送朋友,离别的那一刻对于所有上山下乡的人都不会忘记。即使你是自愿的,在那一刻都不会是“口号不断,慷慨激昂”的。人之常情啊,除非你是没有一点人性的爬行动物!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5、写贵州知青生活的电视剧怎么成立中国第一部描写北大荒知青的电视剧?
(原文)《蹉跎岁月》是第一部描写京津沪大城市知青在北大荒囤垦戍边生活的电视剧,同名主题歌也在全国引起轰动,在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中引起沧桑的回忆。
(批注)知青作家写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描写了一群上海知青于70年代到贵州偏远山区插队落户的故事,以柯碧舟和杜见春的命运遭际为主线,以柯碧舟与杜见春、邵玉蓉之间的感情纠葛为基本情节,记录了一代知识青年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蹉跎岁月”,展示了他们所走过的那条虽曲折坎坷、但奋进向前的道路。
在这里被曲解为是写北大荒知青的,真的无法理解如此低级的错误!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6、云南知青大返城怎么提前了一年?
  (原文)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村人口大返城,惊动了中央政府。
1977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农村人口大返城,是由云南省农垦系统的四川与北京藉的知青掀起的。他们打着“还我青春”的大旗由西双版纳市至昆明,又从昆明闹到北京,终于惊动了中央政府。中央根据当时“拨乱反正”的政策,各地知青们被允许回到故乡城市。
(批注)这里讲的是云南知青大返城的事件。这段文字里错误百出!
第一,时间错误。云南知青大返城事件发生在1978年秋天。上海知青丁惠民写了一封给邓小平的公开信,由此引发了5万知青的罢工和北上请愿。作者说是1977年,不知出处何在?
第二,口号错误。云南知青当时喊出的口号是:我们要回家!口号目标明确,团结凝聚了5万知青齐心协力实现了回城的愿望。
第三,发起人错误。当时留在云南各个农场人数较多的是上海、重庆、成都知青。北京和昆明的知青只是极少数还留在农场。发起这场大返城风潮的主要是上海和重庆、成都的知青。
这段历史在刘晓航教授撰写的《我们要回家》一书里有着详细的记载。作为智库的作者们难道连这样基本的事实都不知道?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7、知青在国家和军队岗位上的最高职务是这些人?
(原文)中国知青回城后在国家和军队领导岗位上的最高职务者。知青进入各级领导岗位的不在少数,大多以处一级为多。曾轰动一时的“北大荒知青回顾展”上有人做过调查,北大荒知青中担任职务最高的“荒友”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副局长,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的解振华等。目前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刘源,现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任副政委,军衔为中将。
(批注)这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了。怎么会看不到目前中国最高领导人(常委)中有知青经历的那几位?
如此“智库”在解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错误令人费解(一周闲话)
8、为何前后矛盾?
(原文)知识青年回城风。进入70年代以后,开始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工农兵学员等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到7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抗争,知青们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的抗争强烈要求回城,其中以西双版纳的抗争最为出名。1978年10月,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妥善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
(批注)前面在云南知青大返城问题上是1977年还是1978年上存在明显的错误。这里又一次讲到了这个事件。一个明显的错误是对于1978年10月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解读,作者回避了一个事实。就在这次会议上做作出了一个决定,遭到了还在农场的云南知青的愤慨和反对。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一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文革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灾难
    下一篇:人民日报整版刊文“美国民主遭遇困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