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连接知青历史的心路

来源:一壁残阳 作者:陈剑晖    时间:2017-07-07 点击:

 残阳絮语

  又一册描写海南农垦知青生活的纪实散文集《心路》,最近已经付梓,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是粤海知青比较熟悉的“青春之哥”。

  青春之哥,原名叶国建,广东省陆河县人,1969年上山下乡到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4师第4团,从最基层的军垦战士做起,历任连队干部、县委农场工作部干事等职;1981年调广州到广东省农垦直属单位工作,历任广东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农垦职工疗养院、广东燕岭医院等单位基层党政领导职务,及广东省农垦总局卫生处处长等职。叶国建工作经历的脚印全部留在了农垦这块土地上,自然,他熟悉知青情感,了解知青诉求,他在百忙之中,记录下生活中知青的点滴故事,集腋成裘,于是终于有了他的《心路》这本十分让人期待的书。

  《心路》作者青春之哥(叶国建)

  叶国建的《心路》作为反映知青生活的纪实散文,“关注底层生活,注重个体体验,强调亲身经历和生命的投入”,应该是有比较好的可读性。原广东省副书记蔡东士为本书题写书名;广东散文研究会会长陈剑晖为本书作序,著名旅美画家黎国雄则担任封面设计,更是增加了我们对本书的期待。

  本平台曾先后发过《心路》一书中的部分章节故事,今天特发其《序》。《序》作者陈剑晖,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全国鲁迅文学奖终评评委、广东散文研究会会长。在我们阅读《心路》之前,先细读其“序”,定有裨益。
 

青春与苦难的价值

----- 序叶国建散文集《心路》

陈剑晖

  当住小泥屋、只有昏黄煤油灯陪伴的岁月渐行渐远,“知青”这个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遗忘。也许,对于其亲历者来说,在他们日渐退化、斑驳的记忆里还或多或少存留着那个时代的一些印痕和模糊的面影,但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印痕和面影不可挽回地将被时间之河淹没冲淡,甚至被完全遗忘,“知青”这个词也将定格于纪念馆或文学史中。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这代人的宿命。

  但是,尽管是“必然”,是“宿命”,有一些事,有一些人,你即便想忘记,也是忘记不了的。因为那是你“亲历过”的生活,那些生活带着生命的痛感,渗杂、混和着你的血泪汗水和体温。何况,那里还有你的理想,你的梦境。比如,摆在我眼前的这本书——当年的“兵团战友”、我曾经的“老班长”叶国建(笔名“青春之哥”)写的这本散文集《心路》,记录的就是这些“忘记不了”的“知青”生活和梦境。读着《心路》中那些凝聚着青春与苦难的生活场面,我不由会联想起当“知青”时的一些人和事。

  黑黝黝的橡胶林,人畜俱静,只有疏星朗月,还有四周的蛙声虫鸣,以及偶尔一声夜鸟的历叫。这时候,有一个心怀梦想,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正借着马灯的微弱灯光,在由几片茅草,几根厚皮木和三片木板成的“书屋”里读《约翰·克里斯朵夫》、《李希凡评论集》和《王力谈语言》。这样的记忆底片,的确是难以被洗成空白的。再比如,在《心路》第23篇“北区大会战”里,作者“青春之哥”是大会战总指挥,笔者曾是12连代理文书,也是工地报道员。在大会战那些日子里,笔者白天与“兵团战友”们挖橡胶穴和砍芭锄草,晚上趴在由橡胶板钉成的木箱上写通讯报道稿。大会战通常一个月为一期。那一个月,我们基本都住在会战工地。在用帆布搭成的工棚里,我们睡在地铺上,听远处传来一串串牛铃铛的脆响,看野外的流星划过天宇,感受着时间在胶林里的静静流逝。当然,忘却不了那一次到畜牧队“偷”肥料的经历。我与一位战友在夜里十点钟驾着“牛车”,沿着印着两条深深车辙的泥路,到5公里以外的畜牧队“偷”牛屎。当我们在“牛车交响曲”中顺利“偷”到了牛屎,再把牛屎撒到种子连分到每人名下的“试验田”(每人二分地)时,已是凌晨五点钟。我们回到茅草屋睡了两个小时,第二天又精神抖擞与战友一起去锄地拔草。那个时代的人真是奇怪。他们凭着一股朴素的、近乎宗教的阶级感情,心中只有奉献,丝毫没有想到索取。这与今天“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相比,简直有如云泥之别,端的是沧海桑田,换了人间。
 

  忘却不了的“知青”记忆还有许多(尽管我不是一个正牌的“知青”)。像《心路》第17篇中写到的“特殊战斗”——夜间砍飞机草作肥料,在四师四团种子连的那些日子里,夜间砍飞机草可以说是常态。然而突破遗忘的岩层,在我记忆的底片上聚焦成像且久久难忘的,是这样一个画面:2007年冬天,笔者与一百多名当年的“知青”重返广州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团。此时,生产建设兵团早已不复存在,四师四团现在叫红田农场。只见场部建起了十几栋6层楼。我在警通班时住过的茅屋不见了。当年404团部队文工团大展身手的舞台还在,但已残破不堪,舞台基座用红油漆写的两条标语:“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备战备荒为人民”还依稀可辨。我和梁雪伦、范穗萍(都是当年文工团员),在空荡荡的舞台前合了个影,心中不免有几分感慨和悲凉。    

  当天下午,我们30多名“知青”乘农场大巴到10公里外的大仓库,为长眠在红田农场的6位“知青”扫墓。他们是广州知青梁甜、黄秀玲、林丽群;潮汕知青梁友彬、黄秋兰;韶关知青董光英。梁甜和莫秋兰的死,在《心路》中已有详细记录。韶关知青董光英,请假探亲获批后,路过山竹沟水库,因水没桥面,失足掉下水库,无人知晓,无人施救。广州知青林丽群,挑剑麻苗回农场,因迷路荒野,只好找野棕榈果充饥,结果中毒致死。这些“知青”牺牲后,统一埋葬于大仓库后的这片空地。

  我们离开大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来到知青墓地。这些知青坟墓已被飞机草和其他杂草覆盖,坟墓(如果那也可叫坟墓)因年久失修,又经雨水冲刷,已高出地面没有多少。长满青苔的墓碑上,知青的名字早已模糊不清。我们用砍刀砍去茅草、飞机草,给坟墓加上新泥,又在每座坟前插上鲜花,绕着坟墓洒下白酒。接下来是全体默哀。当主持人念祭文时,现场早已哭声一片,尤其是梁雪伦等女知青,更是哭得像泪人似的。此情此景,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不能不动容,眼泪会不知不觉滚落下来。是的,没有金质勋章,不会有纪念碑,也不会年年有新土和鲜花。曾经的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团,现在的红田农场的6位知青,就这样长眠在昌化江畔。长年陪伴他们的,只有那片混合着汗水、泪水和鲜血的热土,还有野草荒藤、冰冷的石块和雨水。

  2007年冬天的这次“重返旧地”,不但给我留下了深深的记忆,而且极大地震撼了我的灵魂。我时常在想:人真的很奇怪,他往往很难记住享乐的时光,比如一次次的盛宴,一次次的灯红酒绿,那回忆总是那样空洞和苍白、匆促而模糊。唯有在痛苦与幸福交织,绝望与希望并存的地方,才能获得记忆的丰饶。我还想到青春和苦难。是的,几十万“知识青年”浩浩荡荡奔赴边疆,是一个时代的选择,作为微小的个体无力也无法与之抗争。而且,“知青”中的许多人,的确在艰苦的岁月中没有丧失思考和对理想的寻找,他们像沙子一样渗透进生活和大地,所以他们的人生获得了成功。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考量这一代人,倘若没有“知青上山下乡”这场运动,倘若没有那个灰色、痛苦且贫瘠的时代,这一代人是不是会有更多人成才,是不是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贡献更大?所以,我对“峥嵘岁月”、“青春无悔”之类的口号从来就保持着警惕。在这一点上,我与农友叶国建即“青春之哥”可能一时无法达成共识,但《心路》对青春的礼赞、向往与怀念,对知青“上山下乡”这段燃烧岁月的激情记叙与描写,还是触动了我的心怀。
 

  《心路》属于时下颇为流行的“非虚构写作”一路散文。它关注底层生活,注重个体体验,强调亲身经历和生命的投入。相对来说,文学的审美性,如形式结构、谋篇布局、语言修辞,以及文学想象就弱了一些。就“青春之哥”的《心路》来说,我觉得它有如下几个特色:其一是内容的真实。集子中所写的一件件“知青”往事,一幕幕生活的片断,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都包含着作者的汗水和泪水,并且有一种生命的痛感。作者以朴素无华的纪实手法和笔调,记录下人生旅程中这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因其真实,所以才如此感人。其二是情真意切。散文最忌虚情假意,陈词滥调,“为赋新诗强说愁”。《心路》完全没有上述的毛病。它不是“为文而造情”,而是“为情而造文”,正所谓“胸中有块垒,不吐不快”。这样,它笔下的人和事是真切的,它的情是从内心自然而然流出,并在心灵的触摸下升腾起来。其三是细节描写生动具体。《心路》中有许多精彩的生活细节,如写“牛车交响乐”,写“司务长惊魂”,写文艺宣传队员集体跳水井,等等,这些故事和生活细节在《心路》中俯拾皆是。它是生活的记录,既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知青”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境界。《心路》还有其他一些特色,因篇幅所限,就不一一展开分析了。

  步入老年的一代知青迟早会谢幕。但他们最深最美也是最终的梦境,已系在远方,系在昌化江畔的胶林深处。他们深知这梦境只属于自已。因遗忘是人的天性,而“新生活”对“知青”们的“老故事”早已漠然。可贵的是,经历过燃烧岁月和巨大苦难的“知青”们,他们没有悲观沮丧,而是更加充实沉着和通达地继续前行。他们知道时间总会将苦难酿成甘泉,并越来越显示出记忆的价值。同时,经历过苦难的人们还深深懂得:承受苦难和创造幸福同属于一种能力。过去,他们没有被苦难击垮;今天,他们将更加珍惜“青春”,并有尊严地活着。这不是浅薄的乐观主义,而是人生的大彻大悟,是建立于悲观之上的积极进取。这便是我读《心路》之后的一点感想。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知青学者范伟达的《中国调查史》以及他的“民生满意度调查”
    下一篇:杨秉辉教授的科普成就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