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廿年⑧|赴港“自由行”趋成熟:历经风雨,香港已渐温柔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赵实 赵博文 时间:2017-06-28 点击:


      【编者按】

      香港回归20周年,“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已被证明是成功的。

      澎湃新闻深入香港细部,触摸20年间香港各个领域的变化,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无论大小,均值得记录。

      澎湃新闻刊发的“香江廿年”系列报道,今天聚焦发轫于2003年的香港“自由行”政策。

      5月末,香港多雨。地铁车厢里,随时可以撞见拖着大号行李箱的身影,他们大多来自深圳河的北岸,是“自由行”政策之下的赴港内地居民。

      即将抵达铜锣湾站,他们最先候在车门的正对面,随时准备夺门而出,之后用最快速的步伐钻出地面,直抵斑斓的SOGO百货。

      路途中,和一团一簇相似但陌生的人汇集。他们在急促的阵雨中,神情披荆斩棘——这段时间,SOGO百货店庆打折——这是囤货抢购的大好时机。

      商场的售货员因持续严阵以待而笑容紧绷,但仍不失耐心与恭敬。对这些涌入商场的人群,他们率先选择用普通话问好,并在完成交易时,帮忙将商品规规整整地在行李箱中布局。

      抢购的人流里,不乏香港本地人,尽管会因为断货而抱怨,但面对来自内地的“竞争对手”,他们还是保持对待客人的礼让。

      这是2003年内地居民赴港“自由行”政策执行至今,香港社会和香港人已经养成的默契。尽管这14年间,“自由行”曾一度引发争议,但在2017这一年,内地游客与港人接触之时,相互之间,已经变得家常且客气。

      不能承受之重?

      1997年香港回归后,内地居民赴港政策开始转变为“放宽中限制”,最重大的调整,即是“自由行”政策的实施。

      2003年,中央政府与特区政府签订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明确提出,“为进一步促进香港旅游业的发展,内地将允许广东省境内的居民个人赴港旅游。此项措施首先在东莞、中山、江门三市试行,并不迟于2004年7月1日在广东省全省范围实施。”

      2003年7月28日,“自由行”正式在广东四市(东莞、中山、江门、佛山)试行,同年9月扩大到北上广深和珠海,此后至2007年元旦起,全国49市开始施行。

      “自由行”开放范围的扩大,使内地赴港游客量剧增。根据特区旅游事务署统计,内地访港游客的人数从2002年的638万人次骤升至2014年的4720万人,其中有3130万人使用“自由行”签注访港。

      伴随着时间与访港人数的与日俱增,“自由行”在香港民众的心里评价逐渐起了变化,仅在2012—2013这两年之间,就发生了海港城D&G拒拍、内地游客港铁车厢进食引冲突、部分香港居民反对新界东北发展计划等事件。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副教授阎小骏在《香港治与乱 2047的政治想象》一书中谈到,“自由行”政策实施后,内地游客的急速增加,成为了一些香港市民对内地和内地人反感与抗拒情绪的主要发泄口,“恐怕是始料未及的。”

      赴港“自由行”及“一签多行”政策,使很多人扮演起水货客的角色,香港上水、屯门、元朗、中英街等水货活动集中的区域,居民日用品缺乏,生活受到影响。在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监察名单内,有1.35万名怀疑从事水货活动者,因此拒绝入境的旅客一年约2.9万人次。深圳相关部门也曾表示,常年从事水货活动的约2万人,多时约3万人,但其中六成是港人。

      “因为内地与香港的生活习惯不同,也的确会引起一些问题,还被某些香港媒体夸大。比如一些游客随地吐痰,让孩子在不适宜的地方大小便,都引起了一些香港居民的强烈指责与反感。”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教授雷鼎鸣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反问,“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多些理解与包容?随地吐痰的游客,因为长期生活在农村而养成了这个习惯,提醒他一下,他今后是不是就能够注意?让小孩子随地大小便的游客,是不是因为人生路不熟,找不到卫生间,而小孩子控制不了,他们也不是故意这样的?”

      雷鼎鸣认为,在正常的心态与政府到位的服务支持之下,经过长时间的融合,慢慢大家都会适应。

      爱与痛的边缘

      “自由行”所带来的矛盾,并非来自于政策本身。

      “中央政府其实没有对不起香港的政策,有些政策是香港要求中央政府给的,比如‘自由行’。”雷鼎鸣说。

      阎小骏指出,2003年,香港陷入新一轮的经济衰退周期,且在同一年遭遇SARS疫情冲击。双重危机的叠加之下,特区政府主张通过签订CEPA开放内地与香港之间的金融、投资、服务和人员往来,舒缓本地经济和社会危机。“无论是开办‘自由行’,还是历次扩大‘自由行’城市范围,或是2009年开办深圳户籍人口(除政府备案人员外)‘一签多行’政策,都是由港府方面首先提出、由内地政府予以协助实施。” 

      阎小骏指出,“自由行”带给香港巨大压力,从而导致香港部分居民对内地情绪消极的原因:彼时香港之于内地的疏离氛围尚未完全改善;特区政府没有在香港公共设施方面做好充分的接待准备,以及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资源被分享甚至挤占,特区政府未能获得及时的处理;内地与香港在社会发展和居民素质上的差距被放大。

      雷鼎鸣说,“自由行”所带来的人数规模超过了承受能力之后,香港有些人开始埋怨,但这些人只是一部分,“香港有700多万人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不觉得香港普遍对内地人的到来有反感。”雷鼎鸣说,奚落、驱赶内地游客,并不是香港主流思想,是一小部分极端的人。“但虽然这样的人占少数,还是给香港的形象造成巨大的影响,加上一些香港媒体进行报道的时候,只会放大事件,并没有深究原因,也没有调查普遍性。” 

      事实上,“自由行”对香港经济助力不少。“这个政策一度挽救了香港经济。”雷鼎鸣说,当前香港5%的GDP是与“自由行”有关的。而且,该政策为香港本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养活7~8%的就业人口,“由于要接待大量访客,酒店、餐饮、零售等很多旅游相关行业都极大受惠,因为‘自由行’而带来的经济增长,是不争的事实。”

      香港开始温柔

      雷鼎鸣观察发现,现在“自由行”游客数量已经有所下降,“之前的情感伤害只是一方面原因,其次也是因为,很多人之前来过了,内地自身的市场也慢慢发展起来了,另外,由于网购海淘的兴起,不需要专门去香港才能买得到。” 

      “去年开始,内地游客到香港的数量已经稳定。” 中银香港有限公司发展规划部经济及政策研究主管谢国樑也有这个共识。他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游客的消费结构与此前几年有较大不同,“前几年,内地游客来港,主要是购买黄金、奢侈品,不是一般的消费品,消费额度比较大,这是不正常的。”

      谢国樑观察到,目前“自由行”游客的消费结构已经趋于一般性旅游业的住宿、饮食等消费,“这样才是正常的结构。把前几年不正常的消费削减,恢复到一个正常的游客消费形态,才是比较可持续的。”

      对于香港如何继续保持与“自由行”之间的经济关联,雷鼎鸣说,香港还是应该多吸引游客来,这样对香港经济的好处更大于弊端。“用的方法也可以改进。”他建议,为规避“水货客”对港人生活物资购买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在香港北部边界建设专门性的商场,主要就是满足内地购物的需求。

      谢国樑则提到,香港下一步要做的重点工作,应该是如何去吸引更多的游客,在香港停留更长一点的时间。

      香港人的态度也在转变。雷鼎鸣说,“香港普通民众对于不礼貌的香港人很反感,所以舆论对不礼貌、不友善的态度也批判很多,主流的舆论不是支持这批人的,大多数人还是欢迎游客的。” 

      2017年,回归20周年整。此时的香港,“自由行”旅客依旧遍布街道,坐在庙街夜市吃炒蟹、喝啤酒的食客,聊的多是《庙街十二少》里的场景与今天看到的如何不同;行走在旺角街头的人们,还是会马不停蹄地钻进一家家的周生生、周大福;油麻地依然有许多年轻的面孔拿着相机寻找油麻地警署,聊着“西九龙重案组”……他们说着普通话或是广东的粤语,在斑马线的一端和香港人一起等待穿行,绿灯不亮,即便没车也不会迈开脚步;他们握着空塑料瓶,一路寻找垃圾桶,选择“可回收”投放;港铁的扶梯上行,他们和香港人一起,自觉靠右……

      5月21日的尖沙咀街边,几名有着四川口音的内地中年游客,小心翼翼地向两名香港年轻人询问码头的去路。年轻人几番指路但沟通不畅后,直接带他们前往,脚步热情而急切。

      这是“自由行”的香港街头,内地人与香港人给对方的耐心与尊重。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们的父亲毛泽东》精彩篇章(20)
    下一篇:香江廿年⑨|《基本法》实施20年捍卫香港核心价值“法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