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史说书“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到井冈山”

来源:揭哥开讲 作者:揭震昆整理 时间:2017-06-12 点击:


      南昌起义,已经过去89年。
 
      当年那些大多出生于1900~1910年,满怀革命理想的青年军人,他们英姿勃发的戎装背影,早已渐渐远去。
 
      为有牺牲多壮志!南昌起义2万多人(参加起义的部队有: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的二十军、十一军二十四师和十师一部、四军二十五师两个团,第五方面军的三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警察)其中的共产党员,95%以上在历次战争中牺牲,也有很多人死在自己人的刀下。
 
      开国授衔一千多名将帅,参加过南昌起义的不到30人。
 
      大概参加过南昌起义又活得最长久的,是上将萧克和上海市长夏征农,他们前几年才去世,都活了一百多岁。尤其是萧克上将,因其长寿,在后来解决党史军史的许多历史问题上,为拨乱反正,澄清史实,起了重要作用。
 
      1927年,中国共产党发动的重要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结果都是悲壮失败,但为中国的武装革命留下了星星火种。
 
      1927年9月初,起义军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直奔潮汕;朱德则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敌抄袭主力后路。
这就是有名的“三河坝分兵”。
 
      1927年10月3日南昌起义军在广东普宁县流沙镇完全溃败,指挥部解体,周、贺、叶、刘、聂等领导人逃亡香港。贺龙军长的20军3师被打垮,1师2师向国军投降。
 
      10月1日到10月3日,朱德、周士第指挥的11军24、25师在广东大埔县三河坝与国军钱大钧三个师激战三天后撤退,率余部2000余人南下饶平,当收容了20军3师6团200余溃兵时,方知起义军已经完全失败。为保存部队,决定向北进入粤赣闽山区隐蔽。
 
      在三河坝完成阻击任务后的起义军损兵过半,四面都是敌人,思想上和组织上也相当混乱。而此时,部队还经常受到地方武装和土匪的袭击,不得不在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营。时近冬天,官兵们仍然穿着单衣,有的甚至穿着短裤,打着赤脚,连草鞋都没有;无处筹措粮食,官兵们常常饿肚子;缺乏医疗设备和药品,伤员得不到治疗;枪支弹药也得不到补充,战斗力越来越弱…… 各级干部纷纷离队,一些高级领导干部有的先辞后别,有的不辞而别。
 
      10月20日,朱德在江西安远县天心圩整编部队约1500人的残部。
 
      在江西省安远的天心圩军人大会上,朱德首先站出来讲:“大革命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
 
      朱老总当时专门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我们今天革命就像俄国的1905年一样,俄国人1905年革命失败了,1917年他们就成功了,我们今天就是俄国的1905年,我们也有我们的1917年,现在是我们最关键的时刻。朱老总还讲,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但黑暗是暂时的,我们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朱老总的信仰像火焰一样点燃和鼓舞了剩下来的干部、战士的信心,坚定了他们的信仰。
 
      后来陈毅讲,朱老总讲了两条纲领:第一,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第二,革命必须自愿。这两条纲领成为后来革命军队政治工作的基础。这800余人就在朱德激情和信心的鼓舞之下最后稳住了,由丧魂落魄者眼中的残兵败将变成了一堆可以燎原的“火种”。
 
      后来,参加井冈山早期斗争的谭震林说了句非常深刻的话。他说留在三河坝的那部分力量假如不能保持下来上了井冈山,而井冈山只有秋收暴动那一点力量便很难存在下去,因为秋收暴动的主力是湖南的农军和留洋的学生,战斗力不行,军事素质比较差。谭震林没有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他在井冈山秋收起义的队伍里。
 
      上山,因为带来起义军的队伍,军官大多数是黄埔军校毕业,士兵都是北伐时候铁军的队伍,军事素质好,作战有一套办法,使井冈山战斗力大增。
 
      朱毛会师上井冈山之后,井冈山的队伍战斗力上来了,当大家都万念俱灰的时候,当大家都不信革命能够成功的时候,朱德这种信心和信仰,最终发展成为支撑八一南昌起义队伍最关键的力量。
 
      可以想象,如果八一南昌起义队伍没有朱老总个人的这种威望,个人的信仰号召,这800余人散掉了,八一南昌起义整个队伍荡然无存,整个成果就没有了,这对中国后来的革命的影响是无法想象的。
 
      所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作了这样一个评价,上面写道,八一南昌起义队伍在极端困难情况下,能够保存下来,朱德、陈毅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再看看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授衔的时候,当时排列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排列十大元帅之三的林彪,排列十大元帅之六的陈毅,排列十大将之首的粟裕,1927年10月都站在天心圩800余人的队伍里面。
 
      我们从这支了不起的队伍里产生了那么多著名的高级将领就知道,天心圩整编的800余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埋葬蒋家王朝的基本班底之一,从这个意义上看,朱德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贡献彪炳千秋。
 
      1971年9.13林彪事件后,陈毅元帅在病中接受采访。披露林彪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时期的情况,其中便有:“我们进了大庾后,林彪还是开小差跑向梅关,但在当天深夜又跑回来了,对我检讨说:“现在外面老百姓收腰包打人,有时还要杀人,我还是回队伍里来吧。”我对他说:“你现在不走就好,回来我欢迎,还是把你的七连抓好吧。”我现在说林彪曾经是个逃兵,这并不是因为林彪死无对证就乱讲他,这的确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我们到了信丰、安远之间,当时是赣南特委来人接头。。。。他们又讲,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的茅坪搞了一个红色区域,在红色区域周围有一两百里路,敌人侦探进不去,进去就杀掉了。你们是不是可以到那里去?我说那好,我们可以到那里去,你们给我们带路。。。。。带到大庾后,我们才把队伍整顿好,这时要跑的人也跑得差不多了,不愿意跑的都留下了,大概还有800多人,拥戴朱老总统率这个队伍。我向大家介绍说:‘朱军长是老党员,1922年就入党了。你看师长跑了,党代表走了,团长走了,参谋长也走了,朱军长他还不走,我们应该拥护他!’”
 
      现在看陈帅揭露当年林彪的那些情况,感觉过于刻薄了些,且不说这是否真实,根据当时部队被打败的惨状,朱德仅算做临时长官(朱德当时是第九军的副军长,军长韦杵未到任),官兵即便离开,也并非属于逃兵,寻找另外革命道路也是极有可能。
 
      陈毅在1927年8月南昌起义后任11军25师73团指导员(相当于党代表职务),而林彪当时是7连连长。但不到两年,1929年2月,红四军28团改编为1纵,林彪是纵队长,陈毅是党代表。已然平起平坐。林彪的升迁难道是靠投机取巧?(虽然说这是毛泽东想在朱德的部队安插自己的心腹之举,但林彪如果无才能,毛也不会任用)
 
      要说陈帅,也确实挺巧合的,在他所说的这800残兵里面,还有一个与林彪同年的20岁年轻人,11军24师教导团班长,粟裕!也许此时他还是青葱小兵一个,压根不会引起陈毅注意,可20年后在华东野战军两人却是军政搭档,陈粟八十万大军!不过在1958年的“批粟”中,他也没说粟裕的好话。
 
      陈帅一个不留神,还说了一句:“你看师长跑了,党代表走了,团长走了,参谋长也走了,”
 
      当时,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73团团长黄浩生,团参谋长余增生。
 
      师长周士第天心圩离开部队到香港见到周恩来,但因疟疾病重且身无分文,被朋友带去马来西亚养病,从此脱党七年,再回到红军已是1934年。开国上将。
 
      惜哉周士第!当年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队长,叶挺独立团团长,浴血登上武昌城楼的北伐英雄!此战叶挺独立团伤亡半数,达两千多人,战后武昌民众赠“铁盾”一面,从此“铁军”称号流芳至今。(据说,真正在北伐战争一线作过战的叶挺独立团军官,只有老长官周士第和新干部林彪两人活着看到最后胜利。而林彪后来却又葬身异国荒漠。)
 
      李硕勋,离开天心圩前往上海,1931年被党中央任命为两广书记,在海南因叛徒出卖被捕,遭国民党军警严刑拷打,双腿打断,用箩筐抬往海口东校场枪决,临刑高呼“共产党万岁!”(这位李硕勋是前总理李鹏之父。后来,李鹏之子娶叶挺之孙女为妻,也真算是门当户对。)
 
      黄浩生,据说后来一直秘密为党工作,因受潘汉年案牵连,命运较惨。
 
      余增生,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陈毅同学,天心圩离开后几年不知所踪,摇身一变余乐醒,成为国民党军统干将,是军统大特务沈醉的姐夫,也是沈醉加入军统的介绍人。
 
      再来说说南昌起义朱德、秋收起义毛泽东,他们在起义失败后都有相似举措:
 
      都对起义残部进行整编:
 
      1927年9月底,毛泽东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部队人数700多人。
 
      1927年10月下旬,朱德大庾整编,整顿党组织,重新登记并发展新党员,统一调配各单位党员,充实连队党员骨干。部队人数约800余人。
 
      都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
 
      毛泽东在1927年9月9日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即在他诗词里开篇一句:“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三湾改编时,因人太少,毛泽东把部队缩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
 
      朱德1928年1月中旬在湖南宜章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朱德,党代表陈毅,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蔡协民。辖三个营。
 
      朱毛不同之处: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于1927年10月,避敌求存,占据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建设红色武装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但在这期间未见有何大的战事记载。
 
      朱德则是从南昌起义失败到大庾整编,自1928年元旦脱离范石生的国军16军,其斗争道路,是率部主动与国民党作战,并扩大革命影响,发动群众起义,在湘南十数个县,打得风生水起。仅1月份与湘军许克祥24师一战就歼灭其两个团,连其师部辎重,缴获甚丰,包括八门迫击炮和十多挺重机枪,弹药无数,银元好几担。(8月的“黄洋界上炮声隆”那门立功的炮就是这次的战利品。)
 
      朱德在湘南转战过程中,不但打仗有声有色,还收编了不少因大革命失败而流落在当地坚持斗争的共产党指挥员,如龚楚,还有萧克、黄克诚、唐天际等后来的名将,队伍愈发兵强马壮。
 
      史称“朱毛会师”是1928年4月28日,但实际上朱德与毛泽东早在1927年12月就有联系,参加南昌起义并跟随朱德到湘南的叶挺11军军部毛泽覃是毛泽东小弟,朱老总把他派往井冈山与毛泽东联系,毛泽东派来的联络员是何长工,但朱德却并未急着上山,几个月来一直在井冈山下湘南各县运动作战。我想也许是朱德是滇军旅长出身,身经百战,觉得上山为王没意思,还是带着部队攻城掠寨过瘾。到了4月份,因为朱德部队把动静闹大了,国军出动七个师南北夹击,估计再不上井冈山就顶不住了。此时,体现出毛泽东建立根据地思想的远见卓识。
 
      记得龚楚的回忆录中说,是他先于朱德见到毛泽东的,地点是井冈山下的湖南酃县(就是现在炎陵县),毛泽东向他问起朱德部官兵待遇,龚楚介绍说部队官兵平等,每人每月13块银元。毛泽东说:“不成不成,太多了,我们每人才3块呢”(不是原话,大意如此。)
 
      在这四个月里,应该说朱德在革命力量发展和革命影响方面,要比毛泽东干得漂亮。所以,当朱毛在井冈山砻市会师时候,朱德带上山的,是上万人马,而毛泽东麾下还是原来的那几百人。
 
      从部队战斗力来说,秋收起义部队与南昌起义部队相比,不在一个档次,秋收起义的剩余部队,应该说打不过国民党正规军的一个团。而朱德手下的南昌起义11军25师73团这点残部,打国军一个师都是小菜。
 
      秋收起义部队,主要由武汉警卫团,安源矿工和平浏农军组成。虽说武汉警卫团干部多来自叶挺独立团,但这支部队组建不久,未经大仗,秋收起义后有数名军官叛变,最可惜是起义总指挥,原叶挺独立团参谋长,22岁的团长卢德铭在萍乡牺牲,毛泽东顿失臂膀。(秋收起义后毛主席最优秀的嫡系军政助手伍中豪,朱云卿,何挺颖,张子清,王良,宛希先等人,后来有的被错杀,有的因伤逝世,有的被捕后被杀害,全部牺牲,相同资历级别活下来的只有罗荣桓、谭政等寥寥几位)
 
      1927年10月22日,毛泽东带部队行进到我们江西遂川,抵挡不住一支三四百人的地主“靖卫团”武装(肖家壁的反动武装),部队一下就被冲散了。
 
      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11军25师73团,则是北伐战争中百炼成钢的叶挺独立团,以共产党员为战斗骨干,是整个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所有部队中经历恶战最多,牺牲最大,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铁军”。现如今在湘赣边界打那些傻了吧唧的湘军赣军,可以说是随便收拾。
 
      朱老总的伟大,就是在南昌起义失败后,部队走投无路人心惶惶时,他与陈毅能以坚定的革命信念,历尽艰难把这支部队成建制保存下来,成为我军今后发展壮大的优秀种子,根正苗红!因此,史称朱老总为“红军之父”,一点不为过。
 
      毛泽东在秋收起义之前,乃一介书生,能高瞻远瞩,有雄才大略,但毕竟缺少战争具体指挥经验,而朱德则是职业军官,且为人宽厚,爱兵如子。手下有一群极具战术素养的青年军人,既有敢打敢拼之战斗精神,又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如王尔琢、周子昆、林彪、粟裕萧克等。(有人说北伐和南昌起义部队作战,战法战术几乎都脱胎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军战法,攻城拔寨均是死打猛冲,前仆后继,最后以浴血军旗插上敌方阵地为胜。以后林彪的红28团在红军时期作战中,布阵虽巧却依旧风格神勇,猛冲猛追,以少胜多是家常便饭。)
 
      “朱毛会师”,两双巨人之手紧紧握在一起,标志着中国的武装革命,开始一个崭新的时代。井冈山,成为中国武装革命摇篮。
 
      1928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红四军),朱军长毛代表,南昌起义28团,湘南起义29团,秋收起义31团,王佐袁文才32团。(其他的团,都是农民武装,红四军成立没多久,就回了各地进行游击战争)
 
      朱毛共创游击战法宝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成为当今世界上以弱胜强,以小博大的经典战争理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三打永新,龙源口大捷,井冈山红色武装割据,进入全盛时期。
 
      (摘自2016-08-08 揭哥开讲公众号)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怀念李叔同先生
    下一篇: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有何关联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