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北大荒(读后感)
来源:原吉林延边插队知青 作者:刘建初 时间:2017-05-16 点击:
他们和当年数十万在北大荒垦殖者们一样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用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汗水甚至生命书写了知青在北大荒一年四季的辉煌和血色年华。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知青们在北大荒深处白雪皑皑的荒原上创业拓荒“在工一连初建的日子里”(陈晓芬)....在寒风刺骨的冬季“与狼共舞”(赵志平)....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北大荒,耗在了一望无际的黑土地上。
文中知青的现实生活是如此艰难,可大家在曲折中和实践中重新自我认识,因此无处不存在着青春的闪光。苦难也是一剂良药,它带给知青们的是坚强,使人的性格百折不饶,习惯了困苦也勇于挑战并战胜各种困难。信念不变,理想和希望永在。
知青的生活当然艰苦,可也有许多值得回味的经历。如当年那个属‘盲流’的上海知青王介方写的《“盲流”进了工一连》、龚少年写的《进军“火烧孟”——红卫团部垦荒点》、徐祖康写的《第一声春雷》、刘淑琴写的《工程一连往事》、黄海汛写的《生死雪路》、王礼民写的《第一次经历大烟炮》、陆薇萍写的《怀念荒友孙晓兰》等许多篇章和口述读来感人至深,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和催人泪下的命运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曾经也是知青常年工作在吉林长白山林区的我产生了共鸣,有许多章节和我经历过的往事相同(如黄海汛《生死雪路》和我写过的《今夜又逢暴风雪》)。也许这些篇幅并不太长的回忆、口述主题大都集中在倾述苦难和讴歌青春,作为亲历者他们记述了自己经历和感受,既有对艰苦生活细节的捕捉,也有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思考,还原了那个时代的面貌。工一连知青们当年的所做所为,充满了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悲壮性,这也是当年北大荒开拓者、参与者们的一个缩影,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独特而珍贵的史料。
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这些当年工一连意气风发,如今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饱含深情地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通过出这本书表达出了为祖国屯垦戍边无怨无悔的情怀,也表现出了乐观向上的豁达人生。他们经历了那个时代后的文字还保留着有那种土地的厚重的痕迹,有一种醇厚的感觉,就像陈年老酒一般,读他们的文字我感觉可以静心。“青山依旧在,毕竟东流去”。我的心灵无不为同龄人的这种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震撼。
一段难忘的岁月,就是知青岁月,一种难舍的情结,就是知青情结。那年那月那日的经历让工一连的老知青们刻骨铭心,有着无法抹去的记忆,内心深处留下了深厚的知青情结,这一代人影响时代或被时代影响的时间已不多了,尤其这一代人已逐步退出社会,成为边缘的一代,会更加怀念青春时光,而这种知青情结会越发深厚 。北大荒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虽然一言难尽,可历史很快会将这一页翻过,然而如同刀子刻过一般,永远刻印在工一连,不、我们这一代人青春的记忆里和生命轨迹中。作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特殊群体,我以为这个群体不只剩下了自我咀嚼和难忘回忆,仍有其值得探究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