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声帆影话彼岸

来源:作家世界 作者:刘鹏飞 时间:2017-04-18 点击:

我的家在扬州京杭大运河岸边,一个贫穷荒凉的村庄。站在家门口就看得见运河上悠悠的帆影,听得到汩汩的涛声。这涛声和帆影,曾经牵动的童年那颗幼稚而好奇的心,向往那我还不知道的世界。

那里我六岁,一边在私塾学堂读孔子的书,一边还得起早带晚放牛割草。天刚亮,老祖母就叫醒我起床来,塞给我两只热乎乎的煮鸡蛋,揣在怀里,一边揉着惺忪的睡眼,一边牵着水牯牛,向连接着大运河的清水溪边草岸走去。太阳还没出来,春天的晨雾还依恋地迷漫在树林和田野间。柔和的东南风从田野里吹过来,一阵阵麦苗的清香和着蔷薇花的芳香扑面而来。大水牯见到溪岸上沾满露珠的青青嫩草,便扑扑腾腾地跑去,贪婪地啃吃起来。我便走到运河岸边去,探望我那还不知道的世界。日上三竿,我骑在牛背上回家,背起书包,到村私塾学堂去读书。那里读的书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再到孔子的“四书”、“五经”之类。关于大运河还是谜。

后来听父亲说:“这大运河由北向南,绵延八百里,从北京起,它穿过黄河、越过长江,直到扬州。在那没有铁路的年代,它担负着南北交通、水上运输的大动脉。它在江苏省凤凰河以南湾头古镇,突然转弯向西,绕过扬州古城,再南跨长江,直到南宋古都的杭州城。使扬州成为隋唐宋元明清六朝风光文化历史名城,是大运河线上十分繁华的商埠,隋煬帝下扬州建造了迷楼紫泉宫殿。唐代建有蜀岗双城,就在我们村庄不远处。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成千上万船只,少不得停靠扬州过夜,形成了扬州历史上空前繁荣的盛况:“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挠斗牛”的壮观,以及“火树银花不夜天,月明桥上看神仙”的赞美。“月明桥”又称“仙人桥”,就在我家村前大溪上。滚滚不息的运河水,急流南下,腾起浪花,打着漩涡,发出哗—哗的吼声。那些南来北往的木船,高高扯起各色风帆。船头冲起波浪,激起高高的水花,向前驶去。

我随着帆影飘飘的河道望去,只见两岸壁陡,险象环生。可见垮坍的河岸,裸露的褐黄色的泥土,风雨剥蚀的险裂!於近河岸的人家小屋,随时有坍陷的危险!眼前这些危机,使人感到现实中的扬州大运河并非如诗如画地那样美好。眼前正是连绵洪水泛滥的季节,一旦上游的淮河流域山洪暴发,大量的洪水进入,洪泽湖、高邮湖水位就会猛涨,滚滚洪流涌向狭窄的古运河水道。平日里那种涛声汩汩、帆影幢幢,千舟竞发、万浆齐摇的盛况,将被洪水打乱。那时的洪水就象巨大的蛟龙怪兽,横冲直撞,发出震天动地的吼声,腾起几丈高的浪涛,所到之处,岸裂堤崩,墙倒屋坍,家毁人亡,为保扬州古城,按例打开壁虎坝弯头分洪万福闸,将一部分洪水泻入长江。

这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恰如《老子》书中所说:“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因为打开分洪闸,却给运河水道上成千上万的船家带来了可怕的灾难。我曾亲眼目睹那悲惨的灾祸!那年七月,我到瓦岗铺姨妈家作客。瓦岗铺正是大运河水道上最危险的地段!因为上游水面宽阔,河道大于瓦岗铺三倍以上。洪水汹猛地挤压到瓦岗铺狭窄的河道中,暴发出惊天动地的破坏力,在观音堂地段形成瓶颈口,上下落差形成五米到八米高低。木船仅靠风帆、摇桨、背纤等原始动力上溯,万马奔腾的瀑布似的激流,就造成了船翻人亡的悲惨命运!

我紧跟着十来个纤工身后,他们衣衫褴褛,赤着上身,肩上背着纤板,身子向前躬着,头脸几乎要碰擦到地面,沉重而艰难地奋力移动脚步。顺着他们纤绳望去,纤绳长长地连接到船上的桅杆顶上,他们艰难地第每一步,汹涌的浪涛里木船就移动向前,哗哗的浪头不时扑向船头。船老大手挂撑篙,站稳船头,随时排除与邻船的距离和险情。船娘在后梢掌舵,不断调整被激流冲激左右摇摆的危险!虽然是力求成直线上行,减少侧横冲击船翻人亡的危机。有些船上,还见到儿童在船舱里出现,他们身上用大红布帛系着大葫芦,显然是以防落水救命的浮生标志。这一切使我看得心惊肉跳!我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同情心,使我惴惴不安。

就在这生死关头,忽然传来一阵钟声的惶惶声、木鱼的笃笃声,那是河岸上一座佛殿观音堂里的僧侣们为船家诵经祈求平安的法事。在香烟缭绕中,使我感到一种神秘而又渺茫不可知的世界。恰恰和眼前急浪窜空、惊涛裂岸、墙倒屋摧、船毁人亡的现实世界,成为强烈的对照。霎时间,我终身难忘的那次悲剧发生了,前方一艘木船被汹涌的急浪打翻,横过来撞上了后边的木船,造成了后船侧翻,船上人落水。船娘的兰花上衣在漩涡里打转,那系着红布带葫芦的儿童也飘浮在波浪间,会泅水的船老大拼命地挣扎着去营救他们……

这一幕人间苦难一直刻在我心上,我的一生都在求索:这人世间的苦难出路何在?哪里才是真正的彼岸?!儒家只是教育我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只是教导我们修来世,以求往生“极乐世界”。道家指出天地万物包括社会和人生,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规律,包括“对立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能够进入到这一境界的人,基本上能够知道并到达自己的彼岸;从哪里来还到哪里去。张良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证。我探索了大半生,也悟到了这一真理。
 

 

三清山书画院刘鹏飞写于2005年修改于2010年3月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文友会赛诗大会部分诗人作品专辑(六)
    下一篇:读《青春北大荒》 发扬“知青精神”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