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疆杖犁写春秋,话剧《兵团记忆》用历史照亮现实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时间:2017-04-08 点击:
4月7日至9日,由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艺术剧院歌舞话剧团创作而成的话剧《兵团记忆》在艺海剧院连演三场。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边境线上牧羊牛。”这是一首在“兵团人”中广泛传唱的歌谣。在话剧《兵团记忆》中,这首歌谣以反复吟诵的方式,定格出“兵团人”的生命故事。
4月7日至9日,由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艺术剧院歌舞话剧团历时多年创作而成的话剧《兵团记忆》在艺海剧院连演三场,就此拉开全国巡演序幕。《兵团记忆》宛如一位从容的老者,将波澜壮阔的兵团历史娓娓道来。
一个连队的故事,浓缩一段恢弘的历史
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人民解放军10万官兵集体就地转业,组建成立了我国最大的兼具戍边屯垦职能,实行“军、政、企合一”管理制度的特殊行政区划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此,“兵团人”开始了在西北边陲长达60年的戍守与生产。
“作为一个剧作家,如果不能创作一部反映兵团故事的戏剧,那对我来说将是一种遗憾。”1993年,八师石河子市艺术剧院书记、国家一级编剧肖帅以戏剧演员的身份进入兵团工作,从老兵团人口中听到不少当年的故事,他深受触动。“这么多年来,一些舞台作品的片段呈现了兵团历史,但始终不够全面。”
2010年起,肖帅担任编剧,着手创作话剧《兵团记忆》。2012年,话剧进入排练阶段。2014年,为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六十周年,话剧曾进京献礼演出7场。2016年,作为援疆文化交流项目赴辽宁演出7场。目前,《兵团记忆》已演出百余场,剧组足迹遍布新疆及全国部分省市。“十年磨一剑,话剧边演边改,听取观众建议,在细节处不断雕琢。”肖帅说。
《兵团记忆》将故事着眼在普通军垦战士的生活上,从细微处重现兵团历史。话剧以解放军某部连长赵相武率领全连战士穿越大漠、进驻边境剿匪为起始,由壮士徒步越大漠、军垦犁划破荒原、将军流泪勉勇士、老陕西魂归天山、女兵走进垦荒队、燃起爱的篝火、慷慨赴死守国土、矢志不渝屯垦戍边8个章节组成。“这部剧展现的是群像,讲述兵团战士这个集体为新疆所作出的贡献。每个剧中人物的背后,都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肖帅说。
用兵团精神演绎《兵团记忆》
编剧肖帅是石河子本土剧作家,话剧的55位演职人员也全部来自石河子。
石河子这座有“戈壁明珠”之誉的城市,位于雄伟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一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设的军垦名城,也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所在地。肖帅介绍,“话剧《兵团记忆》的演员多是非专业演员,但他们的情感表达非常真挚。因为演员全是兵团第二代、第三代,他们演的是自己父亲、爷爷的故事,因此浸入感非常强。”
兵团人的血液中有烽火的摇曳,灵魂中有马蹄的撞响。“解放初期的新疆重工业是钉马掌、轻工业是弹棉花……”这句出现在话剧中的台词,反映了兵团进疆前的新疆面貌。兵团进疆后,经过兵团人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祖国边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兵团战士让亘古荒原有了拔地而起的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厂、发电厂、水泥厂。新疆沉寂千年的历史第一次响起大工业时代的激情轰鸣,在兵团战士开垦的土地上,棉花产量已是全国的六分之一,占全国棉花出口的一半……
“我们要用兵团精神演绎《兵团记忆》。”肖帅希望,《兵团记忆》能通过一个连队的故事,浓缩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用忠诚与热血艰苦创业的时代壮歌,歌颂260万兵团人寸土必争、守土有责、矢志坚守的家国大爱。“新疆的舞台不缺民族歌舞,缺的是厚重的艺术作品来反映兵团历史。”肖帅说,“希望这部话剧能唤醒当代人对兵团历史的认知,打破‘只有走进兵团,才能了解兵团’的现状,让全国人民了解兵团从哪里来、兵团为何而存在、兵团的性质是什么。”
据悉,上海的演出结束后,剧组还将赴江苏、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巡演。“这些省市是上世纪50、60年代支援新疆人数最多的地方,他们是新疆建设真正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肖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