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永恒——读《永远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

来源:雷锋吧 作者:奉献路 时间:2017-03-04 点击:

 
      永恒源于存在,永恒也出于维护;存在是不变的,但对存在的认识却处于不断深化之中;任何存在皆产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状态,但升华和抽象为精神后,就具备了广泛而又持久的关照能力,特别是实现与时代精神对接之后,便化作永恒。这就意味着让雷锋精神化作永恒,需要社会主导力量的介入,并且是创造和突破基础上的有效介入。由总政治部组织部编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永远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一书,就是雷锋精神时代化、常态化、永恒化的成功之作。
      读《永远的丰碑》一书熟悉而又亲切,感慨而又感动。讲熟悉而又亲切,是因为自己作为出生于雷锋去世那一年,伴随着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成长起来的人,对雷锋的成长和雷锋的故事熟悉而又亲切,再者拿到成书前已经深入阅读了征求意见稿。讲感慨而又感动,是因为转型期的中国,在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的过程中,已经觉悟到精神力量的极端重要性,并力图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实现突破,达成目的。这已经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精神脉动,反映着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较为严重的信仰信念缺失,人生意义和价值迷失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关照,将此置于社会各阶层的人们皆倍受困扰的背景下,不能不让人感慨,当然编者作出的努力付出的辛劳,已经实现的对雷锋精神及其弘扬这种精神方面的深化和突破,更让人感动。
      读《永远的丰碑》一书,往往让人产生引入书中,又走向书外之感,换句话说是在把读者吸引到故事之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读者的思绪带向更加广阔的思想和精神空间,最大限度放大该书的价值和作用。怎样达成这样的目的和效果?在于编者认识上的突破。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思考的时代,求异的时代,面对更加成熟和思辨的当代人,特别是当代青年,仅仅告诉事实本身已经不足以引导其价值追求,因为任何事情都产生于具体的时间和环境,任何行为都要打上时代的烙印,正是这一点决定着换个时代背景,有些行为便无法复制,必须帮助弄清精神实质及其规律,做到这一点,也就可以让读者合上书后,还会思考,甚至关照到自己。
       当然,真正使《永恒的丰碑》一书取得成功的,更源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突破是《永恒的丰碑》成功的前提。长达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宣传,已经让雷锋形象定格在全中国人的心里,这种情况下实现发展和突破有很大的难度。没有对事迹本身的更多挖掘,则无以吸引读者,如果为求新而掺入凭空想像,必导致大众对雷锋事迹真实性的怀疑;不关照现实就会失去了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处理不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又可能让人觉得雷锋精神就是个筐,致使应有的质感丧失;绕开现实矛盾谈雷锋精神,难以服人,陷入其中又可能迷失。如何处理?编者选择并坚持了实事求是。他们的选择其实建立于对时代特点的深刻把握。中国已经进入思考的时代,在社会开放和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只能靠真理力量,越是接近真实,越能维持长久,越能产生魅力。或者说越是将雷锋还原,越能提升其精神的价值,其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有了认识上的突破,也才有了“兄妹情”、“一套时装的烦恼”、“特殊的入党经过”、“为入伍10个月的雷锋发表社论”这些新故事。
       其次,编者与雷锋精神实现深度沟通是《永恒的丰碑》成功的特殊条件。在教育他人时先受教育,在感动他人时先被感动,在传播高尚时首先自己主动追求高尚,这是为英雄立传与纯文学创作的区别所在,是对编写者心灵和精神品质的特殊要求所在。可以说组织者和编写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去打通之间的脉络。因为整个编写过程几乎就是编者与英雄精神相通相融的过程。他们做到了,其佐证就是超常投入,7个月中,他们赴3省9市,召开10个座谈会,采访36名有关人员,到12个档案馆、纪念馆收集资料298件,组织8位专家学者集中阅研讨论,请9名当事人对相关史实签字确认。他们在日记修订中,将4个版本的日记与雷锋9本日记中的手稿反复比对,弄清变动的原因和脉络,及其订正的方式方法。他们通过购买、函索各种方式收集到300多本涉及雷锋的书籍,以及大量的雷锋生活、学习、工作之地新发掘出来的资料和文物。他们追求收尽雷锋精神研究的全部成果,以使自己立足更扎实,站得更高,等等。深度精神沟通的结果,便是他们变手为心写,变讲述故事为真情实感的外化。
      再次,深刻把握时代精神与雷锋精神的内在联系,并贯穿于作品本身,是《永恒的丰碑》成功的突破口。发生于雷锋身上故事有很多,每一个故事又有特有的关照,这种情况下选择和发现哪些故事,直接关系到传记式作品的时代价值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着编写者的价值判断与表现力。编者大量研读了雷锋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作出突破性表述。比如,他们在保留“苦难的童年”、“好事做了一火车”、“风雨夜送母子”,等耳熟能详的故事的基础上,又编写了“优秀校外辅导员”,“温暖如家”、“两次走进长话连”、“三次百元捐款”、“与县委一班人合影”、“将军与士兵”等新故事。在对以往得到广泛接受的钉子精神等标志性概括和精神抽象的基础上,也把新理解、新阐发吸收进来,保证雷锋事迹的鲜活和生动。有了这样的创新与发展,其赢得读者也就成为自然。
      有领导同志在审读书稿时评价:这本书编得很好,既注重弘扬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相信会受到读者欢迎。有读者写信说:这是一本不看会后悔的书。同为读者我则要说,真实是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高尚道德品质的生命,在求真的道路上《永恒的丰碑》走出了很远,一定意义上具有标本意义。是否每一个读者都会产生这样感受与收获,自己去品评。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我不是英雄,我只是一个被逼到走投无路的上访人
    下一篇:我们总在春风里与雷锋叔叔相遇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