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一种向上的中国活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贺雪峰 时间:2017-01-10 点击:
青壮年劳动力进城的同时,他们的父母大多数仍然留村务农,由此形成了当前农民家庭普遍存在的“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模式。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分田到户之初,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农业。上世纪80年代,乡村工业的发展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洗脚上田”、进厂务工的机会,农民家庭开始有了离土不离乡的务工收入。1990年前后,乡镇企业大发展,成为农民创造的一大奇迹,农民收入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工商业因素。到2000年前后,乡镇企业发展受到限制,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全国性劳动力市场开始形成,离土离乡、进厂进城的务工经商行为大规模发生。
之所以农民越来越多地进入城市工商业,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存在严重的过密化,农业劳动力过剩。而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从城市获得就业和收入机会。城市只是农民获得收入的手段,而并不是最终归宿。尤其是对第一代进城者来说,他们不仅有村庄的生活经验,而且曾经从事过农业生产,对村庄也有感情。年龄大了返乡,显得自然而然。
当前,进城务工经商者的中坚力量是80后、90后农民。这些现在仍然年轻的人往往初中毕业就进城了,既缺少村庄生活的经验,也基本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村庄亦缺少感情。他们怀揣梦想,希望通过个人努力获得融入城市生活的资本;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因此愿意在城市辛勤打拼。
无论返回农村,还是在县城、乡镇安居,进城务工经商更多的只是手段,目的都是安居。当然,在什么地方安居就要看努力程度和机会了。机会或运气由不得自己说了算,但努力程度是自己可以把控的。安居也不只是有房子住,关键是可以完成家庭的再生产。要有住房,要结婚生子,要为子女读书和成长创造条件,进而有更好的未来。但不管怎样,进城务工经商者的努力奋斗,是不会白费的。至少,他们可以用在城市务工经商获得的收入,在家乡过上较为体面的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将进城务工经商者的目标分为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所谓长远目标,就是他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努力向上走。所谓短期目标,就是努力赚钱,赚钱的过程中吃得不好、住得不好、休息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赚到的钱可以应对家庭需要、完成家庭再生产以及实现安居目标。
具体来看,长远目标又分为不同层次。最高层次是在城市体面安居,接下来是在县城安居;实在不行,就在集镇、村庄建房子过日子养老,并支持子女再去努力奋斗。在此过程中,会尽可能为子女提供较好的教育,最好是考上好的大学。
从这个意义上讲,正是安居的可能及最低限度的返乡“保底”,让进城务工经商者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能够保持极大的活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坚韧、坚强。这种人生态度,完全不同于看不到希望、混日子过的那种生活状态,而正是当下社会的宝贵之处所在。
绝望比贫穷更可怕。相对来讲,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较为严重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其最大的问题也许不是住得不好、收入不好,而在于基本上没有向上升的空间和渠道。贫民窟中混日子的人,丧失了打拼的努力和生活的积极性,因而有时候连正常的工作都不愿意做。相较而言,中国的进城务工经商者甚至愿意接受“8小时以外”的加班,只为获得更高收入、更多积蓄。他们这种选择,背后有着重要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支撑。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一种向上的中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