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题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始末

来源:未知 作者:晓歌 时间:2015-05-25 点击:

 

                                                                                           

 


 

这样的激情岁月已经成为永远的回忆了 ,“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 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广大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奔向农村,奔向边疆,踏上了和贫下中农相结合的康庄大道。一个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迅速形成,一场震撼二十世纪、长达27年、涉及1800万青年、牵动十亿人心的中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因为毛泽东主席的一个题词,位于河南省中部偏西的郏县大李公社成了轰轰烈烈的知情运动的发源地,被烙上了特殊的历史印记的郏县大李乡从此名扬全国,与时俱进的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1980年随着知识青年的离去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复名大李乡。十年后,郏县人突然意识到,“广阔天地”这四个字经过四十年的风雨洗礼和岁月锤炼,已经成为历史留给自己的一笔不可复制的宝贵财富,便在河南首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5周年之际,更名为“广阔天地乡”,并与2001年在距郏县县城西南3公里处兴建了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广阔天地知青园,建成有毛主席塑像、毛主席批示手迹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广阔天地博物馆、知青旧居、知青井等历史遗迹。那么,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偏僻村落何以在一夜之间名扬神州,并成为知识青年们趋之若鹜之地呢?

上世纪五十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时期,河南郏县大李村等四个大队的7名未能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和25名高小毕业生回到村里参加农业合作社当上了会计或者记工分员。该县县委书记在许昌地区县委书记会议上介绍了这一做法,引起了地委领导的关注,指派专人对这一典型进行考察后,形成了《大李乡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1955年9月4日刊登在由许昌地委农村工作部主办的《互助合作》上。许昌地委书记赵天锡到北京参加党的第七届六中全会时,作为经验材料将这份刊物带到了会上,时任农业部副部长的廖鲁言看到其中一篇《在一个乡里进行合作化规划的经验》一文后,将其呈送给毛泽东阅览。

1973年南宁群众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盛况,100多辆公共汽车送行。

正在运筹中国农村全面合作化的毛泽东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笔在文章上做了批示:“这也是一篇好文章,可作各地参考。其中提到组织学生和高小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随后,这个批示连同这篇文章被编入《中国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一场波及广泛、震惊世界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

文化大革命初期,《河南日报》对大李村等四个大队知识青年回乡劳动的事迹进行了持续的、广泛的宣传,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经河南省革委会、许昌革委会批准,郏县将大李村等四个大队从原属公社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毛主席亲笔批示的地方成了知识青年们最想去的圣地。

1968年8月24日,郑州召开20万人大会,欢送经过层层筛选出的首批71名省会下乡知识青年到该公社落户。《河南日报》以毛泽东手迹“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为通栏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并配发了题为《热风吹雨撒江天》的社论。到1972年,这个公社陆陆续续接收来自北京、郑州、许昌的多批知青800多人。“指点江山绘新图,耕云播雨换天地”是知青们当年常吟的一句诗。知识青年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也得到了锻炼。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年轻人。

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同时中央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能得到回城机会的知识青年大多数都有门路。一些只有下乡热情,没有回城关系的知识青年在当地落地生根,结婚生子。1977年恢复高考,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原籍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用请愿和罢工的形式表达迫切回城的要求,再次使中央感觉到解决知青问题的紧迫性。

当年,中央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开始落实知青回城政策。这些当年满腔热忱的人,带着极其复杂的心情如愿以偿的回到了城市。几十年上演不衰的经典河南豫剧《朝阳沟》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来自县城的姑娘王银环和同学栓保恋爱,并回到了男友的家乡参加劳动。经过一系列思想波折后,下决心在农村“干它一百年”。

如今的广阔天地知青园已经成为当地的一个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当年的知青到这里缅怀过去的岁月。发黄的知青日记,掉漆的旧搪瓷缸,数千幅老照片,静默在展示橱窗内,向人们讲述着那段浸淫过激请,沉淀了苦涩的特殊岁月里的特殊故事……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卢沟桥事变亲历记:追忆77年前的枪声
    下一篇:德国人记录南京大屠杀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