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竹建筑”开始一场乡土文化的复兴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黄松 时间:2016-10-04 点击:
9月29日,“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论坛在浙江丽水龙泉宝溪乡溪头村举行,论坛以“乡土建设”“场所精神”展开,围绕宝溪与竹建筑,乡村与建筑等方面展开主题演讲与讨论。对于中国的乡村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径,中国乡土建设如何培养自信自觉等问题,结合中国竹建筑双年展项目提出了对乡村未来“在地”的思考。
葛千涛
葛千涛(艺术家,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策展人):
“为乡村而设计”和“场所精神”都是非常宏大的话题, 我觉得“乡村建设”假如只简化为“乡土建设”,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必须要有一个主题——“场所精神”。“场所精神”是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的状态。在“竹建筑”这个项目中,当地政府在较贫困的宝溪乡投资建设,我觉得并不容易,我们带着敬畏心把建设做好,并且慢慢在这里培养了一批在地的、参与建设的当地居民,所以政府的投资实际上反馈到每家每户,对未来的管理而言,它是续建的一个方面。
对于宝溪的未来,我相信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乡村度假地,希望它成为一个国际乡村,并能够激发出人们对于这块土地的热爱。今天这里的每一栋建筑,就像大地艺术,会激发人的想象力和未来乡村建设的一种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慢慢产生的辐射效应会告诉世界,中国有一个非常棒的美丽乡村,它自信而淡定,可以凝聚很多愿意做艺术创作的人来到这个场地做大地艺术,投入乡村建设。
古窑匣钵
回忆我和杨旭(1967-2015,首届国际竹双年展总体规划师,设计师)去龙窑,看到传统手工艺人将匣钵作为隔离墙,就想这种材料能不能用在建筑上?于是,杨旭把匣钵呈现在他的艺术里,在杨旭设计的建筑里,大家可以看到温暖的匣钵在太阳下面发出的光泽,这种光泽是多年烧制后产生的肌理,这也是循环利用给建筑师的一种启发。但因为匣钵硬、切割难、施工难度高,如今杨旭把它诠释成为一种乡村独特的美学。
杨旭以匣钵为墙面的建筑
我特别喜欢的达芬奇的一句话:“无论是强大的统治力,还是小小的支配力,只有支配本身的力量才是永恒的。”我觉得它就是文艺复兴的宣言,支配力是最核心。宝溪未来的续建是需要想象力的,这个项目的开始就是有想象力的,这不是一个改良的项目,从文化内涵的角度考虑,它的本质还是对文化的复兴。我们今天简单地把艺术作为金融财产,这是有问题的。为什么意大利的很多手工业协会,像美第奇家族一样去供养艺术?他们首先热爱艺术。我从1997年开始做艺博会,2013年开始远离,艺术市场中有些藏家一幅画买回家几年并没有打开,这种现象是很糟糕的。我希望在艺术、竹建筑或是双年展中培养更多有创造力的人。我希望和美术学院合作,在宝溪做一座竹的包豪斯学校,这是文化的滋养。假如只是简单做一个乡村建设,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把力量聚集在一起,为中国未来做文化的建设。
论坛现场
阮仪三(古城镇的规划保护专家):
在宝溪这个山清水秀的环境和悠久历史的龙窑地区,做竹双年展是一种新旧交相呼应,是古代和现代艺术上的一种交流、交融、交汇。我觉得这是建筑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受到周围山林的启迪焕发出艺术的才华,并且充分地利
用了当地土生土长的竹材创作出现代艺术的精彩。
竹子在我们中国来讲是非常普通的一种建筑材料,运用得非常广泛,历史也非常悠久,中国五千年前就有使用竹子的痕迹,最早的文化传承竹简传承了我们的文化。那么竹结构的建筑,过去在中国历史看到过(茅草棚、竹架屋),它的寿命都不太长,它的形式相对来说比较笼统,因为创作不出新的东西来。而中国的砖石结构、木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辉煌。
从宝溪的“竹建筑双年展”看,它运用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记忆技术,也很好地吸取了外来的这些艺术家、建筑师、创作者们创作的新型的、异样的、令人耳目一新建筑的形式、结构以及细节装饰,让我们感觉到用竹子这样一种简单的材料,可以创作无比丰富多彩的色彩,用竹子做艺术、做文化,这个是对我们非常大的启迪,我觉得这正是“竹双年展”魅力所在。同时,我们可以遐想一种艺术的天地,它是深入的、跟生活密切相关的,这个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建筑师在宝溪营造的竹建筑
我们中华民族整个是以天地为核心,这些艺术家到了当地,在创造过程中间,也汲取了天地之精华,激发了个人的心灵颤动,爆发创造的意识,灵感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周围的翠翠山林,是中华文化的蕴藏的内在灵气,我们要很好地接收。可惜的是这几十年来大规模、快速地建设,把我们的灵气消磨了,那么到了宝溪,我们可以溯本求源,为我们今后的建设、创造和生存带来更多的教育和教诲,得到更多的反省和悔正。
(注:当日阮仪三未能到场,通过视频谈竹建筑)
洪刚
洪刚(“暖巢”公益计划发起人):
来宝溪沿途,我经过了浙江兰溪诸葛村,过去我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诸葛后裔生活的村子,但实际上,它也是人工的, 是元代诸葛27代后裔建议在此地停留,他们买了王姓人家的土地,开始规划建设,从现代定义看,他们也是外来者,在这片土地上做的不是复古,而是创新。以此看今日的宝溪,竹子会腐烂,人会逝去,但对于中国乡土建设是有价值的一次实践。
为什么在中国推动农村建设那么艰难,我以为中国社会还是存在某些问题的,我走过了全球70多个国家,我特别爱看农村,也走了很多中国的农村,为什么在中国农村复兴自己的文化有很大的阻力?说到底还是文化和艺术自觉的问题。如果大家都有自觉的观念,传承也许一直会延续和发扬,但我们的文化有断层。所以中国的很多乡土建设,都是城市的精英阶层回到农村来化解阻力,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农民自己变成动力?我们要思考我国的农民有没有可能像欧洲的农民有一种文化的自觉?我和葛千涛认为这也许来自于欧洲的文艺复兴,那么现在我们在中国做的乡土建设,有没有可能推动一场中国的文艺复兴?
我正在做一个“暖巢”的公益计划,在西藏若尔盖建造几百个学生宿舍,“在地”在每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若尔盖是沼泽地,连泥巴的地方都没有,砖头都要从七八公里地以外成都买,藏区缺人才、缺所有物资、缺钱,如果我们建筑节能不做好,把这个建筑做完之后,它的整个未来的生命周期要烧煤,煤最近要从陕西运过来,我们出于所有考虑,坚持“被动房”的理解,我们没有用任何一项高技术,问题就是要有人去集成,我们在太阳能加热上做足文章;在散热最厉害的北墙加保温材料;门斗设计成走廊,在北墙和学生宿舍之间创造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我不追求层高高,防止热量散失是在藏区建造学生宿舍最精彩的地方。可是根本不是高技术,是从北方借鉴而来的。我想用这个例子,来映射“在地精神”和“场所精神”,就是说根据具体元素因地制宜,把它发扬光大。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尹国明|俄罗斯本可避免的一场危机,还是发生了
俄罗斯的库尔斯克州被乌克兰用奇袭的方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虽然还不至于造...中东一场新的大战,又要开始了
这是很讽刺性的一幕。 奥运会呼吁全球停战,但不仅我们没看到停战,一场新...乌克兰的峰会 金砖全体缺席 中国帮普京 打赢了一场外交翻身仗
距离瑞士举办的乌克兰和平峰会开幕,只剩下十几天的时间了。然而,身为主办...法媒:“这是欧洲关键时刻的一场灾难”
参考消息网3月1日报道据法新社柏林2月28日报道,分析人士2月28日警告说,法...“乌克兰在打一场赢不了而且容易输的战争”
参考消息网2月22日报道西班牙《先锋报》网站2月18日发表文章称,乌克兰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