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照相

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余杰 时间:2025-03-26 点击:

      照片,能够留下珍贵的记忆。我们这些奔七的人空闲的时候会翻出老照片,回忆往事不免会发出许多的感慨。特别是那些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会使你发出许多感叹、遗憾。
 
      在翻看老照片的时候,想起了小时候我家旁边的天潼路上有家大众照相馆。我留存着为数不多的儿时照片都是在这家照相馆里拍的。那时到照相馆拍照,对于我们工薪家庭来讲是一件“大事”了。节假日或者家里有喜庆的事情才会去拍个照,剩下的就是拍报名照。上山下乡那年,我与童年时的两位好朋友要各奔东西了,就来到大众照相馆留个影。记得小学将要毕业的时候,大众照相馆还推出了一项新业务:咪咪照。是一寸照片的一半大小,算是微型照片吧。因为价格便宜,我们许多同学都去拍了咪咪照。
 
      我在大众照相馆有两件事情一直记得。

 

      那年在云南农场上山下乡的时候,我们两年才轮到一次回家探亲。一次我陪同学去大众照相馆拍照。那天不知什么原因,拍照的人较多,我们就在一旁排队等候。一会儿摄影师从摄影间里出来看见我们后,露出一种很奇怪的目光。这位中年男人走到我的跟前说:你来拍照?我告诉他是陪同学来拍照的。他说,我给你也拍一张,不要钱!我愣住了,哪里这样的好事?摄影师继续说,有个条件,拍好的照片在我们店里要存半年。我问:为啥?一旁负责开票的营业员说:小阿弟,阿拉师傅看上你了,要把你的照片放在外面的橱窗里。
 
      原来如此。不要钱,好事,我一口答应了。要“展览”半年,行,我回云南农场后让家人来取就行了。就这样留下了一张不花钱的照片。后来我回到农场后,父亲来信告诉我,每次他走过大众照相馆的时候,看见我的那张照片的时候都要站一会儿多看几眼。

 

      1979年2月我终于离开云南农场回到了上海。等一切都安顿好了,我特意跑到大众照相馆去拍了一张照片,留下回城的纪念。记得我拍照的时候,还是那位摄影师傅。他得知我是从农场回来的知青,说我们这代人很不容易。最近回城的知青来拍照的不少,大部分都是拍报名照。
 

      是啊,整整十年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再次拍张报名照那份心情是难以述说的啊。
 
      现在,天潼路上的这家大众照相馆早就没有踪影了。什么时候消失的,不得而知。就像这座城市许多老旧的建筑一样,消失了但记忆还在。

 

      变化真的很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了彩色照片,老百姓有了照相机了。照相馆确实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了。
 
      到了新的世纪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成为拍照的工具之一。除了专业人员和摄影爱好者,照相机的销路都成为问题了。现在是手机拍照多么方便,要拍多少就多少。拍的不好,手指一动删了就行。
 
      老的照相馆渐渐消失了,新的影楼出现是照相馆转型。照相,这个市场是永远存在的。它和其他行业一样都需要跟着时代的节拍前行。
 
     作者简介:余杰,男,生于1952年12月25日。现居上海。1970年4月从上海向东中学(原南洋女子中学)69届初中毕业,到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上山下乡。1979年2月返回上海,进入上海第三机床厂当工人,后在宣传科工作,1986年入党。先后担任企业党委委员、党办主任、支部书记、车间主任、厂长等职。2002年参加上海临港新城(现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担任港城集团行政总监、党办主任。2012年底退休后在浦东新区国资系统发挥余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至疫情爆发为止。自2007年起在网络上刊发有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文章约450万字。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城市记忆:剃头
    下一篇:从下乡知青到护虎管家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