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洲是我成长的第二故乡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柴俊勇 时间:2025-02-25 点击:

这次应中共南昌县委、小蓝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之邀,参加第三届莲花经贸文化节活动,感到格外高兴,深表谢意。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50年前,我们上海静安区、黄浦区2915名不满18周岁的知青来到江西南昌县鲤鱼洲,1974年又接受上海知青182人,当时是江西生产建设兵团九团,有的知青在鲤鱼洲待了两三年,有的待了八九年,有的待了十多年,可以这样说,我们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是这里开花绽放的。3097人,每个知青手上、脸上、脚上、身上,都有当年留下的伤疤;每个知青当时不懂常识而留下的终身疾病;每个知青心中都有抹不掉的鲤鱼洲情怀。夏天顶着40度的高温干农活,冬天赤着脚在冰雪地搞水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出工,晚上还要披星戴月搞抢收。当时还有血吸虫病、疟疾病,时常侵袭我们。有的带着病还继续干活,有的女知青来了例假还下水劳动,有的知青还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当时我们的口号是,有人说,鲤鱼洲艰苦,我们说,艰苦好练红心;有人说,鲤鱼洲风大,我们说,风大好展红旗;有人说,鲤鱼洲路滑,我们说,路滑能走“五七”大道;有人说,鲤鱼洲水黄,我们说,水黄好洗掉资产阶级思想。我们这一代人与新中国是同龄的,新中国所有风雨历程都在我们身上留下痕迹,都对我们的命运产生影响。我们这些知青是在鲤鱼洲吃了苦、受了累、练筋骨、长才干的。上海是我们的诞生地,鲤鱼洲是我们的成长地。回眸五十年,难忘的岁月,刻骨铭心的经历,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我们是在鲤鱼洲确立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扣上了人生的每一粒纽扣。当年的领导,也是导师,两个副团长都是南昌县的,一个是罗二九,是1950年代南昌县的副县长,一个是罗全根,是1950年代中共南昌县常委。这两位就是鲤鱼洲农场的书记和场长。我们营里、连里的干部一部分是军队干部,一部分是南昌县派过来的干部。1975年军垦农场改制为五星垦殖场,首任党委书记李景琪就是中共南昌县县委副书记调任过来的。鲤鱼洲不论是隶属部队管,还是隶属南昌市管,还是隶属高新开发区管,都是在南昌县的地域版图上。我们就是南昌县的下放知青,希望把我们这批知青写入南昌县的县志,载入史册,鲤鱼洲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今天,我把50年前我母亲给我买的下乡脸盆带来了,我为什么带这个脸盆?这个脸盆承载着母亲对我的厚爱,承载着我对鲤鱼洲的情怀,这个脸盆没有离开过我。当年下乡时,洗脸是这个脸盆,洗脚是这个脸盆,会餐时用这个脸盆装菜,下地时用这个脸盆放农药和化肥。这个脸盆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我是在鲤鱼洲入的团、入的党,当上了国家干部,1975年就进了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习,当时作为知青代表,多次同当时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省委书记白栋材、黄知真,老将军甘祖昌一起参加联欢活动。我也是在鲤鱼洲谈的恋爱,也是从鲤鱼洲直接调到北京,在共青团中央工作。我的两位入党介绍人也是南昌县人,一个叫龚木金,一个叫应美华。这次南昌县邀请我们来参加活动,上海的企业家还有当时各分场的知青代表,今天就是回故乡来了!就是感恩来了!感恩鲤鱼洲这块大地,感恩南昌县的父老乡亲,感恩曾经教我们干农活、做人、带我们成长的领导。光感恩不够,要知恩图报。所以我们明天还要与小篮经济开发区合作交谈。相约莲花季,共筑昌南梦。情系鲤鱼洲,同唱发展歌。我们听到南昌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喜讯,看到南昌县日新月异的变化,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不仅我们记住这段乡愁,也要教育自己子女不忘父母辈的情怀,如今我们也是第三代的领导核心了,代代相传,为南昌县的繁荣、昌盛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鲤鱼洲啊,我的第二故乡!南昌县啊,我们感谢了!(全媒体记者徐景整理)
作者简介:
柴俊勇,195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70年从上海黄浦区上山下山赴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务农。1978年调共青团中央工作,先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共上海市委政法委员会秘书长,并兼任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历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协常委。现系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主要出版物有《柴生感悟》《柴生视角》《柴生报告》《城市大人流风险管理》等。
(研究会公众号责任编辑:林嗣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