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社会现象

来源:阿拉老底子 作者:叶辛 时间:2025-01-20 点击:
      上海开埠以来,曾经有过很多上海人司空见惯了的社会现象,比如老虎灶、老虎塌车、黄包车、三轮车,上档次的弄堂口站立的“红头阿三”、长衫、“二房东”,还有中老年上海人时常提及的棚户区……但只要静下心来凝神一想,每一个上了年纪的上海人都会如梦初醒般惊觉:这些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红头阿三”骑警,在南京路老闸捕房
 
      不得不承认,有很多上海特有的社会现象,在我们眼前慢慢消失了。记得在《上海传》一书中,我收录进两篇小文,一篇是《上海:正在淡出的……》,一篇是《上海:演变中的……》。但无论是演变中的还是淡出的,多少还有些余韵,还能在上海的某个角落偶然遇见。而消失了的,则是永远地消逝,连影踪也难觅。

      消失了的“红头阿三”和“白俄”

      记得30多年前,我在出访国外途中经过香港。当时,我陪着舞蹈家许淑逛街。她普通话不太好,在中国青年文艺代表团中,是个舞技出众,但话不多的演员。没想到她对香港商场里的很多物品都感兴趣,团里发的30美元零用钱很快就用完了。随后,她又掏出自带的外币,想让我陪她去兑换港币。

      到了银行门口,许淑进去兑换,我则在门口等着。哪晓得她一进大堂,没待上十秒钟,就一阵风般退了出来。我忙问她:“怎么了?”

      她手指着银行,结结巴巴地说:“好吓人,不,不信你去看看。”

      我被她惊慌失措的神情给弄糊涂了,银行这么安全,能有什么会吓到她?于是我对她说:“好,我陪你一起进去。”说着先走了进去。只见大堂里站着一个印度籍保安,个头很高,身材健硕,腰间佩有警棍,目光炯炯,警惕地望着进出银行的每一个人。我瞬间明白,柔弱的许淑,一定是被他的气势和模样吓到了。

      跟在我后面进去的许淑只是瞥了眼保安,便立刻头也不回地奔向前台。等她换好港币,出了银行后,问我:“你不怕么?”

      我笑着回答她:“不怕啊。他只是银行的一个保安。”

      许淑长吁了一口气,脸上的紧张神色也缓和下来:“我刚见到他,乍一看他的样子,就吓到了。”说着她自嘲地笑了,“你不也是第一次来香港么,怎么知道他是保安?”

      我告诉她,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上海不少弄堂口都有类似的印度保安,当时上海市民习惯称呼他们“红头阿三”,因为他们喜欢在头上扎一块红色的头帕。只是后来,这些印度籍保安离开了上海,取而代之的是服装统一、训练有素的保安队伍。

 
浙江路南京路口,旧称日升楼,中立者即“红头阿三”交通警
 
      那时,除了印度人,在我居住的永嘉路上,还有8户俄籍人士。上海市民称呼他们为“白俄”。记得其中一户是医生,他还在花园里喂养了一头奶牛。奶牛产的奶除了自家人吃,还售卖给弄堂里外的居民。比我大些的孩子,还和这8户俄籍人士的孩子们一起踢过足球。现在的弄堂里,很少再见到白俄的踪迹。

      消失的人力车和老虎灶

      黄包车是先于三轮车消失的。手拉住两根长长的车杆,拉着客人在马路上飞跑的黄包车,终究是被人视为不平等的现象,故而在20世纪60年代前,就从上海滩彻底消失了。

 
民国时期上海街头的黄包车

      而三轮车的车夫在前头骑车,客人坐在后面,其实也是不甚美观的。到了20世纪80年代,基本上也消失殆尽。前不久,为了发展旅游,市郊一些景点出现过三轮车拉客,目的是让青年一代男女体验一番风情,不仅车子是崭新的,连车夫也是一身新的行头。虽然围观者颇多,然真正坐上去体验的却很少,因此不久之后也绝迹了。

      比黄包车、三轮车消失更早的,是老虎塌车。那是一种车身更矮的铁架子车,专门用来承载重物。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马路上还有人用老虎塌车拉货物。一般是一个人在前面佝偻着腰拉,另一个人在后面使劲推,负重的老虎塌车缓缓地在马路上前行。我小时候居住过的弄堂里,住着一个孤身的老汉,身板硬朗,借住的房屋又矮又小。听人说,他以前就是专靠拉老虎塌车挣钱度日的,也许正因如此,他一辈子都未成家。

      老虎灶也是,哪怕是在上海的远郊,也难觅其身影。记得前些年,我在浙江采风,在一个县城的老街上,意外地见到了老虎灶,顿时倍感亲切。后来,听说七宝老街上建了一家仿旧茶馆,我特意去体验过。在茶馆烧水处,我以为可以见到久违的老虎灶,看到的却是两只现代化大锅炉。

 

      这些消失的现象,不应该在人们的记忆中也淡去。
 
      (本文原载于《上海滩》杂志2024年第12期)
 
      文章转自: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配图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收藏文章
    表情删除后不可恢复,是否删除
    取消
    确定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后...
    评论内容为空!
    该评论已关闭!
    按钮 内容不能为空!
    立刻说两句吧! 查看0条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当我们老了(上)
    下一篇:迎蛇年全家福(组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