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着高反吸着氧,手术一台接一台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于量/任俊锰 时间:2025-01-18 点击:
驰援日喀则的上海医疗队昨晚回沪,救治黄金时间恰是队员们反应最严重的时候
顶着高反吸着氧,手术一台接一台
24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仍在日喀则参与救治,长期医疗援藏在此次救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顶着高反吸着氧,手术一台接一台
24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队员仍在日喀则参与救治,长期医疗援藏在此次救治中发挥巨大作用

上海第十批援藏医疗队队员、上海市胸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冯键与巴桑顿珠交谈术后康复事项。目前,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24名队员,依旧在日喀则市参与救治工作。均本报特派记者 赖鑫琳 摄影报道
昨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完成入藏驰援任务,回到上海。
这是一支在上海紧急集结的医疗团队——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带队,六院和华山医院组成的12人医疗队于8日凌晨出发驰援日喀则,当日下午抵达后,医疗队立即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投入灾后救治工作。
地震伤员中,骨盆骨折多发,但骨盆手术是难度极高的复杂手术。8日下午,在简单听取当地医护人员的情况介绍后,六院团队成员立刻下到病房,甄别出一批危重患者,连夜为他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为创伤救治的专家,六院创伤骨科骨盆髋臼多发伤专业副主任医师芮碧宇表示,地震发生后会在瞬时出现大量骨科伤员,救治工作必须争分夺秒。然而,救治工作的黄金时间,恰恰也是初上高原的医疗团队成员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时候。
面对亟待手术治疗的危重伤员,医生们来不及适应缺氧等高原反应,连续数日,在海拔3850米的日喀则,他们顶着高反,吸着氧气,完成了一台又一台复杂手术。
资源紧张是医疗团队在此次驰援任务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就包括开展手术所需的备血不足。芮碧宇表示,更紧张的“资源”是时间,“病人集中,我们必须要在短期内解除他们的痛苦”。为此,六院医疗团队因地制宜,结合多年来骨盆骨折的救治经验,在高原创新开展了微创手术,完成日喀则首例微创骨盆手术,让短时间内完成多台手术成为现实,手术治疗效果甚至优于传统切开手术。此次在高原开展高难度骨科手术积累的经验,已作为此次抗震救治中应用新技术上报国家卫健委。据了解,在日喀则期间,芮碧宇进行了8台骨盆手术,其中有2台切开手术,最长耗时3个多小时。
上海多年来在日喀则持续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在此次地震伤员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海援建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配备有高水准的医疗硬件,通过传帮带等培养模式,上海帮助当地逐渐培养起一支高水平的医护队伍。参与此次驰援任务的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先涛深有感触,与当地医生合作过程中,大家能想到一起,理念一致,行动统一——两地医生联合制定方案、联合完成治疗操作。正因沪藏两地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此次的伤员救治工作得以迅速、有效地开展。
目前,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24名队员,依旧奋斗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相关科室,参与救治工作。
责任编辑:日升
昨晚,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组成的上海医疗队完成入藏驰援任务,回到上海。
这是一支在上海紧急集结的医疗团队——1月7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后,由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张浩带队,六院和华山医院组成的12人医疗队于8日凌晨出发驰援日喀则,当日下午抵达后,医疗队立即来到日喀则市人民医院,投入灾后救治工作。
地震伤员中,骨盆骨折多发,但骨盆手术是难度极高的复杂手术。8日下午,在简单听取当地医护人员的情况介绍后,六院团队成员立刻下到病房,甄别出一批危重患者,连夜为他们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作为创伤救治的专家,六院创伤骨科骨盆髋臼多发伤专业副主任医师芮碧宇表示,地震发生后会在瞬时出现大量骨科伤员,救治工作必须争分夺秒。然而,救治工作的黄金时间,恰恰也是初上高原的医疗团队成员高原反应最严重的时候。
面对亟待手术治疗的危重伤员,医生们来不及适应缺氧等高原反应,连续数日,在海拔3850米的日喀则,他们顶着高反,吸着氧气,完成了一台又一台复杂手术。
资源紧张是医疗团队在此次驰援任务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其中就包括开展手术所需的备血不足。芮碧宇表示,更紧张的“资源”是时间,“病人集中,我们必须要在短期内解除他们的痛苦”。为此,六院医疗团队因地制宜,结合多年来骨盆骨折的救治经验,在高原创新开展了微创手术,完成日喀则首例微创骨盆手术,让短时间内完成多台手术成为现实,手术治疗效果甚至优于传统切开手术。此次在高原开展高难度骨科手术积累的经验,已作为此次抗震救治中应用新技术上报国家卫健委。据了解,在日喀则期间,芮碧宇进行了8台骨盆手术,其中有2台切开手术,最长耗时3个多小时。
上海多年来在日喀则持续开展“组团式”医疗援藏工作,在此次地震伤员救治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海援建的日喀则市人民医院配备有高水准的医疗硬件,通过传帮带等培养模式,上海帮助当地逐渐培养起一支高水平的医护队伍。参与此次驰援任务的华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先涛深有感触,与当地医生合作过程中,大家能想到一起,理念一致,行动统一——两地医生联合制定方案、联合完成治疗操作。正因沪藏两地医护人员之间的默契配合,让此次的伤员救治工作得以迅速、有效地开展。
目前,上海市第十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队24名队员,依旧奋斗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相关科室,参与救治工作。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