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老人精神需求 赡养老人不应仅仅“给钱了事”
来源:人民网 作者:高清扬 边优然 时间:2024-10-11 点击:

截屏图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精神慰藉需求上升。然而,不少子女对父母精神层面的关爱却未达预期。如何促进子女自觉履行精神赡养义务、实现老年人内心的“老有所依”?
【案件回顾】
郭某年已九十,育有子女四人,现由小女儿照顾。郭某将另外三子诉至法院,要求三子支付赡养费。其中,郭某每月有退休金五千余元,大儿子居住在外地,二儿子肢体残疾,三儿子表示郭某现有收入并不需要子女支付赡养费。
一审法院认为,郭某尚不存在生活困难的情形,故对于郭某的请求未予支持。在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三中院)二审审理中,三个儿子前往郭某住处探望老人,老人表达希望子女多来陪伴的想法,即老人虽起诉要求赡养费,但实际更期望的是精神赡养。
因此,基于老人渴望子女陪伴的意愿,二审法院向郭某的儿子发出了《督促履行义务告知书》,要求其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沟通交流,让老人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同时,法院建立回访制度,定期向老人了解子女履行精神赡养的情况。郭某的儿子均表示会按照告知书的要求常探望老人。
【人民说法】
北京三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薛强介绍,通过梳理该院审理的涉赡养老人类民事案件发现,近年来,老人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权利诉求更加广泛,维权案件类型丰富。除了传统赡养、继承、分家析产案件外,也出现了一些新类型赡养老人案件,如“老养老”“低保养低保”、精神赡养、意定监护、居住权等引发的纠纷。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北京三中院民二庭法官张清波表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对于仅涉及金钱债务的赡养费内容,在子女不自觉履行的情况下,法院可予以强制执行,保障老人的赡养费权益。但对于精神赡养内容,则难以强制执行。如果子女仅草草探望老人,“敷衍了事”,不仅达不到关心慰问老人的效果,更易给老人带来困扰。
法官建议,子女对于老人的赡养不应仅仅“给钱了事”,更多应关注老人的内心需求,满足父母被关心、被照顾的需要,实现子女对父母物质赡养与精神赡养并重。(高清扬 实习生 边优然)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弘扬雷锋精神 积蓄前进动力
如果志愿行动有色彩,它会是什么颜色? 它或许是33.2万多名武林大妈身上的...外媒关注China Travel新亮点:世界游客体验中国魅力春节
今年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也是中国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后...【央广时评】完善床边、身边服务 让老人家居家养老更安心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日前发布(以下简称《...更好保障近3亿老人老有所养
据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1月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弘扬遵义会议精神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辛向阳 1935年1月,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