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学习的刘少奇,毛主席: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刘明钢 时间:2024-09-30 点击: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重要一员,刘少奇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酷爱学习,特别勤奋。在数十年不平凡的革命生涯中,他从不懈怠,始终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手不释卷,阅读思考,从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为了知识渊博的人。

      刘少奇的“坐功”颇有名气

      刘少奇从小就特别喜爱读书。9岁到10岁两年间在罗家塘和月塘念私塾,都是读四书、五经。上课时老先生念经似的诵读和使人听不明白的讲述,使一些学生觉得乏味,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把学习看成一件苦差事。但是,刘少奇却忘情地聆听老师的讲述,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都吸进头脑里。他不仅努力读课堂上的书,课余时间还自己去找书读,进而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刘少奇有位同学叫周祖三,他的父亲周瑞山,曾留学日本,还是同盟会会员,喜欢购买新书刊,家中藏书不少。刘少奇便常到周祖三家借阅书籍,并且边读边摘记。周家人见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便很乐意接待他在家里与周祖三一块儿看书学习。

      在家里,刘少奇把自己住的一间斗室变成了书屋,室内堆放着从各处借来或搜集来的一本本书。一有时间,他就一个人躲在屋子里静静地看书,乐此不疲。

      读书使刘少奇学到了很多知识。人们渐渐地发现,这个伢子在和小伙伴们争论问题,或是在同大人交谈时,言语之间常常引经据典,并能讲出一番道理来,这一点竟使他在家乡小有名气。因刘少奇排行第九,又常常到处找书借书,手不释卷,于是大家送了他一个外号:“刘九书柜”。

      天有不测风云。刘少奇12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这时他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只好休学。性格内向的刘少奇一时心情郁闷,但他却不忘读书,还经常去周家借书看。后来复学后,他又陆续读了有关黄巢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的书籍,受这些爱国主义的内容和不畏强暴的历史人物感染,刘少奇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

 
◆刘少奇

      在读私塾后,刘少奇先后在宁乡玉潭学校、宁乡驻省中学、湖南陆军讲武堂、长沙私立育才中学、保定育德中学留法预备班、上海外国语学社、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由于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的学习一直抓得很紧。

      萧劲光曾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和莫斯科东方大学与刘少奇两度同窗。刘少奇的好学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到上海后,认识了少奇同志。他比我们先到上海,也和我们一起学俄文。我和弼时同志到俄文班不久,就加入了工读辅助团。少奇同志是我们这个组织的负责人之一。他为人正直、富有革命理想,办起事来很认真,学习也很刻苦。到了莫斯科东方大学后,少奇同志当时一心扑在学习和工作上。上午他和我们一起学俄文,下午又一起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有时在一起刻钢板,印传单;有时到工厂联络,做些宣传工作;有时做工。遇有纪念日,就参加游行,在前面举旗杆的多是我们这些人。我们除学习俄文外,每星期天还学习马列主义,主要是请人来讲演。少奇同志几乎没有个人爱好,从不闲聊天,也不随便上街。我们不住在一起,但看到他的时候,多是在学习。

      从苏联回国后,刘少奇便投身于革命的洪流,并一直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虽然工作繁忙,但他从来没有放松过看书学习。在他身边工作的武新宇回忆:刘少奇多年来养成了每天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对重要的问题常常到院子里踱来踱去,反复思索。晚上我们睡了,他还在院子里散步,然后再去写东西。常常我们一觉醒来,他的屋里还亮着灯。

 
      ◆1921年,刘少奇同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教职员工合影。二排右二站立者为刘少奇。

      刘少奇的卫士长李太和回忆道:少奇同志担任国家主席之后,国事活动非常繁忙,正常情况下一天要工作十七八个小时,遇上开会或其他特殊任务,每天只能睡眠二三个小时,有时还要连轴转。他的时间观念是分秒必争,但他的工作也有规律。每天起床后,先让秘书报告有什么急件和活动安排,然后浏览当天的报纸,早饭后如果没有别的活动,就开始批阅文件或写东西,一直到第二天清晨两点钟左右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寝室也不马上睡觉,常常是盘腿坐在床上看当天的国内外参考资料。有时,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不说别的,就是盘腿坐在床上看资料这一点,大家都十分钦佩。有些年轻警卫说:“少奇同志那么大年纪,还能盘腿坐几个小时,我们这么年轻也比不上啊。”他们不知道,这是少奇同志在战争年代长期练就的本领。少奇同志在办公室工作时,思想高度集中,有时我们进去,他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来电话或中央有其他重要通知需马上向他报告外,一般不太急的事,都是利用他吃饭和散步时报告的。

      刘少奇天赋极佳并酷爱读书,将读书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始终不断的学习,使他具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智慧。印度驻华大使告诉埃德加·斯诺:“刘少奇首先给人一个平凡的表面印象。5分钟的谈话展示了这个人具有极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很快地看出问题的核心并能作出有力和周密的简练回答。”

      认认真真把几大本《中国通史简编》读完了

      刘少奇十分重视学习与研究党的历史。1948年7月1日,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七周年的报告中,他着重讲了这个问题,他说:“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中国历史上空前重大的一个事件。从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历史就进入了新的时期。从此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就离不开共产党,不但离不开共产党,而且是以党为中坚来发展的。中共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都代表着中国的胜利或失败,前进或后退。中共前进中国也前进,中共后退中国也后退。如果不了解中共历史,也就不可能了解中国近代史。所以,今天我们干部如何研究与了解我党历史,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为了解党如何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了解中国近代是如何发展的,此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

      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马列学院,刘少奇为马列学院的院长。为加强历史的教学,遵照刘少奇的指示,进城后的马列学院还专门成立了中共党史、联共(布)党史、世界近代史与中国历史教研室,请著名的学者张如心、陈昌浩、吕振羽、胡绳等主持这些教研室的工作或讲授这方面的课程。马列学院(包括它改为中央党校后)还增设了历史讲座,请过许多著名的历史学家讲课。在学习与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当时马列学院和后来中央党校的同学很有体会地说,学史确实有助于读懂马列主义和理解毛泽东思想,可以从中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学到普遍真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刘少奇不但要求干部学习历史,而且身体力行,挤出时间阅读历史书籍。

 
      ◆1951年12月,刘少奇在杭州期间到农田察看嫁接的果树苗。

      1951年11月底,刘少奇经中央安排去南方视察和休养。自从到中央工作以来,他除了打仗转移和必要的外出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到各地去看一看。现在,各方面的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使刘少奇有了下去参观的机会和条件。这一次,刘少奇所到之处很多,但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杭州,差不多有一个多月。

      平时紧张而繁忙的工作,让刘少奇实在抽不出整块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对此他总是感到十分遗憾。这次到南方休假,刘少奇觉得这正是读书的好机会,于是在从北京动身时,就把厚厚的几本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简编》塞进了行李包。

      西子湖畔,烟波浩淼,杨柳依依,风景优美。但是,刘少奇对湖光山色却兴趣不大,而是埋头攻读中国通史。他想到,全国解放了,共产党成了执政党,要领导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多么艰巨的事业!因此,必须熟悉历史,借鉴历史,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汲取有用的经验。每天,他戴着老花镜,静静地坐在屋子里看书。他一边读,一边思考,手里拿着一支铅笔,不时地在书上圈圈点点,写上眉批。有的书页的空白处,竟差不多写满了。刘少奇的“坐功”是有名的,有时他坐着读书,可以一连几个小时动也不动,进入一种陶醉、忘我的境界。

      休假结束了,几大本的《中国通史简编》也读完了。刘少奇一身轻松,又朝气蓬勃地投入了工作。

      组织学习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刘少奇十分重视理论学习,认为学习理论是革命斗争之必需。他说:我党从诞生时起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但是由于党诞生后“即投入实际斗争,投入大革命,一直到现在还不能停,全国三百万党员,天天在斗争,流血的,不流血的,公开的,秘密的,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都在斗争。在这样紧张的斗争环境中,有一件事,如读书、研究理论、唯物史观,20多年就弄得不清楚,理论准备不够”。他还说,从我们整个党来说,理论是成熟的,“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做得很成功”,“但从党员干部来说,是理论水平不高的”。我们必须克服这一根本性的缺陷,才能适应当前客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刘少奇还强调,革命胜利了更需要学习理论。他说:“现在中国革命胜利了,不读书,可不成。以前在山头上,事情还简单,下了山,进了城,问题复杂了,我们要管理全国,事情更艰难了。很多人担心,我们未得天下时艰苦奋斗,得天下后可能同国民党一样腐化。他们这种担心有点理由。在中国这个落后农业国家,一个村长、一个县委书记,可以称王称霸。胜利后,一定会有些人腐化、官僚化。因此,不是说胜利了,马克思的书就不要读了,恰恰相反,特别是革命胜利了,更要多读理论书籍,熟悉理论,否则由于环境的复杂,危险更大。”

 
◆刘少奇在中南海留影。

      1958年,“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等“左”倾错误,就是由于党的领导干部缺乏理论修养,在思想上产生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而造成的。刘少奇在总结这一段历史的经验时,再次强调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加强高级干部马列主义学习的重要性。

      1959年初,繁重的工作和长期的睡眠不足,无情地损害着刘少奇那本来就不很健壮的身体。他患有严重的肩周炎,胳膊抬不起,伸不直,只好用带子把胳膊拉起来,一面同疾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一面还是没日没夜地工作着。医生多次劝他休息治疗,他都若无其事地说没关系。

      有一天,王光美在春耦斋碰见毛泽东,顺便把刘少奇得肩周炎的事告诉了他。毛泽东说:“肩周炎,我知道,我在延安时得过,这是我们男子的更年期症。”很快,经毛泽东批准,中央决定让刘少奇到海南岛崖县(今海南三亚)休息一段时间,同时治病。

      刘少奇决定利用这段时间好好读一点书。毛泽东曾于1958年11月给县级以上各级党委写了一封《关于读书的建议》的信,后来,他又一再号召读书,要求大家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刘少奇早就想对照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中发生的问题钻一钻这本书,可是平时杂事不断,难得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现在,终于有了机会。

      到了海南,休息了两天后,刘少奇就把随行人员召集起来,说:“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好好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我们大家都参加,共同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了帮助辅导,他还通过中共中央办公厅从北京请来薛暮桥、王学文两位经济学家做老师。这么多人在一起,组成一个别致的学习班。一个国家元首,和秘书、警卫员、护士们围坐一起学习讨论,这大概是古今中外都没有的事。

 
      ◆1959年,刘少奇在海南岛同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书记林李明、经济学家薛暮桥、王学文以及身边工作人员一起阅读讨论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写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在第一次学习会上,刘少奇谈了要求:“今天,我们就要开始学习了,我先谈几点建议:第一,学习讨论会采取座谈方式,大家要踊跃发言,有话就说,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也可以开展辩论。第二,在学习会上,不分上下级,大家都是学员,不要怕说错话。第三,既要学习理论,又要联系实际。第四,苏联的这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是他们根据自己经验总结的,不是普遍真理。我们只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学习。有些内容比较难懂,有不懂或不理解的地方随时向两位老师请教。第五,我们在这里讲的话,不要到处讲。如果要讲,只能当作个人的意见,错了自己负责。因为我们是研究问题,不是作出的决议,更不是下定论。”

      刘少奇的这个开场白,明确了目标,也消除了大家的顾虑。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少奇学习非常刻苦认真。阅读时,他戴着花镜一字一句地啃,在书上多处圈圈点点;讨论时,他又讲了许多独特的见解,还经常向大家传授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一些难懂的章节,他就请两位专家反复讲解,直到大家弄懂为止。读书增长了知识,亦开拓了思路,受益匪浅。

      11月下旬,刘少奇接到中共中央的通知,要他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于是,他结束休假,赶赴杭州。他的学习讨论会也只有告一段落。不过,刘少奇组织学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事,很快被毛泽东知道了。他觉得这个办法好,也带了一些同志到杭州住下来,阅读讨论苏联的那本教科书。接着,周恩来、李富春约了国务院的一些部长一起住到广东从化,把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一时间,中共中央的高层领导研读政治经济学蔚然成风。大家都希望通过看书学习,进一步总结经验,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刘少奇多次强调学习运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性。他说:“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理论。读了书,增加了一点理论知识,这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而处理实际问题不是单靠书本所能解决的。有些人只知道翻书本,中国的外国的他都知道,你说到什么问题,他可以马上把书翻出来。但碰到实际问题,马克思没有讲过,列宁也没有讲过,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分析处理,这就是不懂得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处理问题。”只有遇到问题,能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才叫作有了一些理论”,“才算学到了理论”。

      刘少奇既是一位杰出的理论家,又是一位杰出的实干家。他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又勤于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善于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且常常笔耕不止,写下了许多光辉的文献。他的文章笔锋犀利,生动活泼,提出问题高屋建瓴,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因而深受毛泽东的青睐。

      毛泽东最早对刘少奇理论文章所作的评价,是在1937年6月3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对刘少奇写给中央的几封信评价说:“他也基本上是对的,是勃勃有生气的,他系统地指出党在过去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所害过的病症,他是一针见血的医生。”对于刘少奇的勤于学习,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刘少奇一生在理论上有很多建树,尤其是在党的建设理论方面建树最多,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1939年7月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刘少奇对学习有着很高的要求。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他提出并回答了这样的问题:

      有人说,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伟大的天才革命家的思想和品质,是学习不到的,要把自己的思想和品质提高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品质那样的高度,也是不可能的。他们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看成是天生的神秘的人物。这种说法和看法对不对呢?我想是不对的。

      我们普通的同志,今天诚然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那样高的天才,那样渊博的科学的知识,我们大多数的同志在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方面不能达到他们那样高深和渊博。但是,我们同志只要真正有决心,真正自觉地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岗位,真正具有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并且始终不脱离当前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群众的伟大而深刻的革命运动,努力学习、锻炼和修养后,那么,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在工作和斗争中培养马克思和列宁那样的作风,不断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质,成为马克思、列宁式的政治家,这是完全可能的。

 

      刘少奇满怀信心地预言,要努力宣传学习马列主义,“使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为有最高理论水平的民族之一”。而他本人在这方面,无疑是我们最光辉的榜样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说,“刘少奇同志是勤于学习、知行合一的光辉榜样。”“刘少奇同志善于向书本学习,善于向实践学习,更善于把这两方面的学习结合起来。他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对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善于把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用来指导实践发展。刘少奇同志观察问题深刻透彻,分析事物鞭辟入里,揭露矛盾尖锐泼辣,表现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可贵品格。”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毛泽东印象:第一次见到毛泽东
    下一篇:为什么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些值得铭记的问号和数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