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平:救救孩子
来源:昆仑策研究院 作者:张黎平 时间:2024-09-28 点击:
新生入学了,一位年轻的中学校长提出让笔者结合我们这代人在校时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终身奋斗的激励作用,给学生们做一次励志报告。作为一名醉心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爱好者,且作为市一级聘任的兼职督学,感到这样的励志报告对现阶段的孩子来讲太重要、太及时了,于是在赞赏年轻校长思路开阔、眼光前瞻的同时,自然是欣然应诺。
辛辛苦苦准备了两天,写出一篇以《理想与奋斗》为主题的讲稿。为了更加结合现阶段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我将讲稿转给同样在上初中的外孙,想听取一下孩子对类似讲座的感觉和评价。谁知外孙看了后回道:“现在的学生,因为学习压力太重,很多得了抑郁症,不少同学都不想活了。你把未来奋斗的路说得那样艰难,孩子们更惧怕了。不仅起不到励志作用,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再三和外孙核实是真实情况还是在瞎说,外孙回答:“真的啊!许多孩子私下里说起来都有不想活的想法。”听到外孙的回答,我感到汗颜,更感到震惊!
平时只知道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确实过重,但没想到不少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太重,已经到了“不想活”的地步!为此,只得根据孩子所反映的情况,再次修改讲稿,直到外孙感觉到“还行吧”为止。
讲稿写完了,自己的心情却久久难以平静。为了弄清现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情况,笔者在网上查询了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及其相关报道;又设计了一个“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及其实际睡眠时间”等内容的问卷调查提纲,发入多个微信朋友群,得到众多群友的热烈响应;同时,又与一位负责儿童心理治疗的精神卫生科主任医师进行了咨询和调查。在初稿形成后,又与教育界的一些朋友以及不久才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征求了意见。随着及调查思考的越深入,心中感到越来越忧!为此,不得不借用鲁迅先生百年前的一句呐喊:救救孩子!
如果说,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救救孩子”,是对封建礼教导致的人性扭曲和压迫控诉的话,那么,笔者今天如此呐喊,则是对家庭、对社会特别是对学校教育导致孩子们心灵扭曲的泣血呼唤!
一.家庭对孩子普遍的无原则溺爱,导致孩子心理承受力极为脆弱
尽管我国自古就有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反对对孩子的溺爱,但溺爱又是中国传统中根深蒂固的育子弊病。特别在现阶段,在校的中小学生比起他们80、90后的父母来,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且独生子的比例也不小。有不少80、90后父母,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从小作为独生子女养成的娇惯、任性、不顾别人、不讲礼貌等毛病,潜移默化地传染给自己的孩子而浑然不觉。而其50、60后的爷爷奶奶辈,大多数出生于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难免留下许多遗憾,现在物质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了,让孙辈们替代自己弥补昔日遗憾的意识油然而生。这就为家庭普遍对孩子溺爱奠定了各种基础。在城市,不少孩子面对的是“421”家庭结构,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和父母亲2个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在这种“倒金字塔”的家庭里,孩子的待遇胜似“小皇帝”,这么多长辈,要都统一意志不去溺爱孩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即使不是“421家庭”,大多数退休后身体尚健的爷爷奶奶辈,也基本上都把全部精力和宠爱集中在孙辈身上。而在农村,则由于不少孩子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孩子大多数由爷爷奶奶辈带,在中国传统“隔辈亲”的习俗下,往往无原则的宠爱较多,而科学引导、教养和严格管理不足。另外就是单亲家庭,由于带孩子的父或母对孩子本身有一种愧疚感,自然也是对孩子百般迁就,且因自己需要在外打拼,孩子大多交给爷爷奶奶辈或保姆照看,故也难免宠惯过分。
生活在如上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必然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且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和随心所欲等坏习惯。特别在0-6岁家庭教育的黄金期里,更是如此。但当他们走出家庭后,由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受到其他孩子的喜爱,甚至会被排斥在群体之外。时间一长,这些孩子脆弱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巨大打击。同时,这种溺爱,也必然使孩子能力低下,耐挫性和意志力极差。一旦这些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就会遇到诸多困难。特别是在当前家庭、学校都非常注重考试分数的氛围下,他们面对学习上遇到的一些困难,脆弱的心灵必然会严重受挫。这也是导致不少孩子不喜欢学习,最后厌学,甚至辍学的重要原因。而再大一点后,就必然导致这些被溺爱的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遭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放弃在成长过程中完善自我的愿望,甚至丧失生活勇气。客观现实导致的这种儿童成长环境,对如何保证新一代的身体健康及人格完美提出异常严峻的挑战。
二.纷繁复杂的社会,使孩子们脆弱的心理防线一触即溃
一是信息工具的普及,使孩子们对社会的认知五花八门,极大地增加了教育管理难度。现阶段的孩子,从两三岁起就对玩手机很感兴趣,而大多数家长特别是爷爷奶奶辈,为了不让宝贝哭闹,总是不理智地迁就于孩子的愿望。但玩手机是会上瘾的,特别是孩子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后,就从原来的单纯玩手机游戏转为同时接受各种各样的思想、理念和知识灌输。这种灌输,一方面使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独立意识非常强。因此,家中长辈们依靠传统的说教很少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甚至被认为是与时代脱节的“陈腐观念”。另一方面,目前的网络环境极不纯净,特别是国内一些公知、大V们,为了配合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亡国灭种计划,更是处心积虑地琢磨怎么样才能更多地吸引青少年粉丝,以实现他们洗脑成果的最大化。而国内过多的腐败与社会丑恶等,也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二是贫富悬殊拉大,社会诱惑力增多,给不少曾经的“小宝贝”投下了心理阴影。当被溺爱的孩子从家庭走出与社会接触后,才感到现实远不像他们幼稚头脑中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孩子,当看到其他孩子花钱随心所欲,而自己却处处受制后,这种落差感更强。一方面他们对社会逐步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另一方面家庭的经济地位又使他们自卑感倍增,长期以往,这些孩子的性格就会逐步变得内向、懦弱,而此,又极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更使心理阴影挥之不去。
三是饱受社会诟病的师德师风对孩子们形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曾经被网络热炒的天津某中学校教师公开歧视贫困家庭学生的(录音)事件,在现实中绝非个例。据学生反馈,每年的春季开学和中秋节后上学,是教师刁难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的“高峰期”。其中隐含着什么,连孩子们都心知肚明。除非个例外,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差的孩子,由于从幼儿时期就输到起跑线上,因此学习成绩自然好不到哪里去,这就更加导致了教师对这部分同学的极端歧视。有时甚至不顾学生的起码尊严,公开进行人格及其他方面的侮辱。教师的这种言行,对于在家中被视为“宝贝”的孩子而言,其心灵的打击程度可想而知!尽管遭受这种无情打击的孩子是少数,但未直接遭受这种打击的大多数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下,也必然导致心理的严重扭曲和产生现实“太黑”的认知。
同时也有另一方面,在一些大城市的中小学校里,相当多的老师对学生既不敢批评、也不敢表扬,甚至不敢评先进、选班干部,认为现在有各种各样家庭背景的太多了,谁都得罪不起,动辄就会被家长以“不公平”、“自己孩子吃亏了”,向学校领导甚至教委告状,让老师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干脆对学生放弃思想引导,好坏都不问,一概不负责任。这样就把一些家庭里的无原则“宠惯”搬到了学校,还成了不成文的校规校风,让学生们失去管教,不分是非,任性发展。结果同样是害了孩子,而且加剧不正之风盛行,使学校成了社会不良风气渗透的大染缸。
正是上述诸多原因,导致了不少孩子们对社会、对前途的绝望。“身体只是灵魂的载体,死又有什么可怕的?”“这个社会有太多肮脏与黑暗,有什么可以留恋的?”“当官的都不爱国,让我们来爱中国,那谁会来爱我们?”“博士生毕业都要靠送外卖来生存,我们今天努力的意义又何在?”......笔者难以相信,这是刚进入初一的学生与同学之间的私聊,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啊!孩子们对社会如此五花八门的认知和如此的扭曲心灵,无疑进一步增加了家庭、社会、学校对中小学生教育管理难度。
三.历史的碰撞,使学校成为压垮孩子精神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方面是极不利于孩子们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是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和中考分流压力下,学校和学生面对的“以分数论英雄”的巨大压力,历史就这样将各种因素交织成的复杂现实,摆在我们今天的孩子教育面前。这无疑对我们的家庭管理、社会管理、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有关部门在教育理念不能与时俱进,使学校成为压垮孩子精神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主要表现在:
1. “全才式”的落后教育理念,导致学校和学生均不堪负重。现在从家长到学校,人人都对孩子抱有极大的希望,人人都对“唯分数论”深恶痛绝,但人人又深陷“分数至上”的内卷,成为剧场效应和分数内卷的参与者、制造者。而社会及其许多家长,却又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理智分析,把责任和抱怨都归结到学校。而学校其实也有难言之隐。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在于现阶段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统一要求的必学必考课程设置过多。
笔者手头有一份资料,为某校初一年级学生每周需要上的课程,共有15/(17)门之多,包括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学、信息(电脑)、道德/法律、音乐、美术、劳动、特色课、导师课、心理/安全、体育。
笔者上网查阅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必学必考课程(未查清是不是全国统一规定)。其中,小学阶段共8门,包括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从三年级开始)、体育与健康、道德与法治;初一有11门课,在小学基础上增加了地理、历史、生物,初二加到12门课,增加了物理,初三又增加了化学。这些还不包括各地、各学校在此之外自主增设的课程。笔者不懂教育机理,不知道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否都“非常必要”。单从孩子们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身体承受力角度看,感到应该是有害无益。况且,从大多数过来人的亲身体会看,当步入社会以后,除非某个专业,其余有多少课程的知识能接触到,有多少能真正用到呢?
这样的课程设置,在理念上完全是想把每个学生都当做“全才”来培养,为此不得不把学生当做机器人来对待。但殊不知,当学生体力和脑力严重超出极限且兴趣不一的情况下,其结果却适得其反。这种毫无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课程设置,只能导致学校和学生双双不堪负重。
2. 教育部门有关规定与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且在关键地方留下缺口,为许多学校违规打开方便之门。面对丝毫不顾学生身体承受能力的普遍的疯狂式教学,教育部在社会各界呼吁下,于2021年4月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但在课程量不减的情况下,这一通知无异于一纸空文。因为没有足够的时间,学校根本完不成各科的学期教学任务。为此,尽管《通知》规定:“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应达到9小时,高中生应达到8小时。”“小学上午上课时间一般不早于8:20,中学一般不早于8:00;学校不得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参加统一的教育教学活动,”“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避免学生回家后作业时间过长,挤占正常睡眠时间”等。但在如此多的课程压力下和严苛的考核下,这样的规定在实践中却完全无法执行。也许是政策制定者本身也了解这种现实情况,因此才在《通知》中忽略了最关键的节点——各类学生的“在校时间”,这就为不少学校打规定的擦边球留下了可乘之机。
现摘录省城某初中的“学生作息时间表”如下,可见其一斑:
上午:7:30开始早读、早操(已经违反了教育部8:00上课规定),12:15放学,在校学习时间4时45分;
中午:午餐午休:12:15至14:10,用时1时55分;
下午:14:15开课至17:50上课及学习,在校学习时间3时35分;
晚上:17:50至18:20晚餐,用时半小时;
晚上:18:20至20:50晚自习,在校学习时间2时30分。
根据上述安排,初中生每天在校学习及其用晚餐的固定时间为11:20小时(晚餐半小时统一在学校食堂排队买饭吃饭),而一般情况下,学生都得提前10分钟到校,放学后10分钟出校,才可能有时间存取自行车、上下楼梯到教室及其进行课前准备、课后收拾等,如果把这部分时间加起来,学生实际在校时间超过了12小时。
初中生现在大多为骑自行车到学校,据调查反馈,在省城大多数学生从家中到学校用时为25分钟至30分钟,如此每天来回4趟,用时在2小时左右。
这就是说,大多数孩子每天在家的时间仅为10小时左右(包括午睡时间在内)。
因此,《通知》固然提到要求初中生睡眠时间不得低于9小时,现在也留下10个小时左右的在家时间,方方面面看似都不违规。但不知道这些大老爷们是否考虑过,学生在这10小时内,还需要完成洗漱梳妆、上厕所、到校前书本准备、吃早餐及晚饭(学校的饭大多不可口)及其和家长必要的沟通和完成学校未做完的作业等一大堆的必须流程啊!即使是把孩子当成机器人对待,也不可能挤出“9个小时”来睡眠!
据笔者问卷调查,大多数学生家长填回的结果,在省城的初中生为每天睡眠在6至6个半小时之内,只有偶尔的填报为达到7小时左右的。在市县的稍微松一点,但普遍不足8小时。小学生由于回家后家庭作业布置过多,睡眠时间普遍为7至8小时。
而高中生却更惨,据教育界的一位朋友反映,市县两级多数高中生,两周只允许休一天,时间不足24小时,不少学生实在承受不了,不得不用请假的办法来休息,而这样,又耽误了听取正常课程的讲授。而一些私立学校,则为了竞争,干脆取消了音体美劳等课程。
在这样的重压下,孩子们想不崩溃都不可能!
3. 不切实际的教育质量考核,迫使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异常苛刻,让孩子感到雪上加霜。面对如此多的课程设置和如此超负荷的学业负担,从上到下的管理办法就是以“分数论英雄”,且考核结果与对学校的评价及各位教师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职称评定等密切相关,这就必然导致学校和教师最终将压力层层传导到学生身上。教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特别是对差等生,已经到了不顾情面、不顾自尊的地步。即使是学生身体有病或实在累得坚持不住了,在课堂上无精打采或打个盹,也会受到严厉呵斥或无情训骂。另外就是由于考核具体到教师个人,而许多教师不是从根本上钻研怎么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而是相信填充得越多学生就学得越多,因此出现了普遍拖堂。学生反映,因为大多数教师都拖堂,常常是到了下课时间连厕所也上不成,更不要说适当的课间活动了。这就导致了不少学生在校时不敢喝水,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理机能代谢。试想,当精神脆弱的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其心灵的伤害和扭曲及其学习压力,会有多大?
四.专家反映出的严酷现状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面上情况,笔者专门走访了一位负责治疗心理卫生疾病的主治医师朋友。据朋友介绍,现阶段负责治疗抑郁症疾病的精神卫生科已经成为各医院的热门科室,一般都得提前几天预约挂号,每天用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精神卫生科负责治疗的疾病共分10类400多种病种,据权威资料公布,在这400多种病种中,全部人群的患病率为14%;而只是其中病种之一的抑郁症,9-18周岁的在校生患病率却高达14.82%;来精神卫生科治疗的所有初诊病人中,有一半以上为在校学生。患有抑郁症孩子,不少人有过自杀、自残等行为,或有过此种意识倾向。据统计学调查,抑郁症的自杀概率高达20%左右。另外,在校青少年中,同样由于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的焦虑症患病率也相当高。尽管国家出台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有关规划,要求到2030年90%以上的学校要有专职心理学教师,但再好的疏导在沉重的学业负担面前也都变得不堪一击。虽然国家公布的数据是患抑郁症的孩子在“十四五”期间比“十三五”期间略有下降,而现实情况却是,治疗抑郁症的门诊量特别是初诊病人量在逐年显著增加!
听到这样的结果,笔者感到心在泣血。少年强则国家强啊!如果我们的未来就建立在如此脆弱的精神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厦,还可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在此,笔者不由地想到毛主席对于学生健康与学习的一系列科学论述与指示:1950年和1951年,毛主席曾先后两次致电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马叙伦,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重要指示。1953年6月30日,毛主席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成员时说:“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许多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1965年7月3日,毛主席又在一个文件批语中指出:“学生负担太重,影响健康,学了也无用。”在此,不得不感叹老人家追求科学的精神和对祖国未来的责任担当!
不知大量的“教育专家”,面对伟人的这些论述,会作何感想?
立场乎?还是其他乎?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又再次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希望不可谓不殷切,但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不知道这种希望实现的概率会有多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笔者提出强烈呼吁
第一,转变人才观念,确立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方针和教育方针
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怎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事关中华民族能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竞争中站稳脚跟。现阶段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直接原因在于各学校都在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转,而其根本原因却在于国家及其各部门人才观念错位,导致“唯文凭”及其“名校优先”等选人用人的错误导向。以至出现招考幼儿园教师不论专业,只论是不是研究生毕业等刻意拔高进入门槛,严重浪费人才资源等怪现象。而在现实工作中,不少地方和部门,则由于各种不同人的“身份限制”(公务员、不同类型的事业人员、企业身份人员、工勤人员等不准混岗任职),导致人难尽其能,事难择其人,形成极大的工作掣肘和人才浪费。
无可否认,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的辉煌,社会政治之所以能相对长阶段稳定,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即使在今天,考试仍然是遴选各种人才和保证国民阶层晋升的重要积极因素。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在理念上明确,学校并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学校的“尖子生”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人才,而昔日的“差等生”创造事业奇迹的也不在少数。著名的爱因斯坦在校时曾经是老师眼中的“笨小孩”,但却攀上了科学的高峰;历史上许多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发明创造者,没有多少是高学历人才;许多各方面优秀成果的取得者,也并不是高学历或名校毕业生。据网络最新报道,中央教科院调查了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各省的3300名高考状元,竟无一人成为业界领袖。另外一个结果就是,所调查的100位科学家、100位社会活动家、100位企业家、100位艺术家,除了科学家成就与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外,其他人所获得的成就与学校教育“根本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些事实都充分证明,多少年来,由于错误人才导向下的高考指挥棒所带来的填充式、应试式教育,虽然能培养出一定的人才,却无从培养出真正的科学精神,更无法造就未来的栋梁之材,所培养出的只可能是一大批“高知低能”的机械型人才。为此,转变人才观念和教育理念,从而改变目前教育的不良态势,确立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国情的新的教育方针,势在必行!
在此,笔者又不由地想到了毛主席多年前的许多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为重要的学习”“实践出真知”......也不由想到了当初“泥腿子”出身的共产党将领,为什么会打得黄埔军校的高材生屁滚尿流;而毛泽东,也只是一个师范生,却照样能驰骋风云,威振四海......为此,历史已经雄辩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首先立德,才能真正树人。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品质,才是人才培育的正确理念!
第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争夺下一代的斗争
无可否认,中华民族作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国家,历来就是西方饿狼必欲蚕食的对象。在近几十年来,这种蚕食的愿望更迫切,手段也越来越多。其最捷径的手段,就是通过争夺下一代,“以最小的成本来实现最大收益”。而国内一些公知、大V们和腐败官员们,也正在紧锣密鼓地配合着这种蚕食。其主要手段就是利用和控制意识形态阵地,达到他们的不齿目的。除利用网络外,已经在各级学校特别是高中以上学校,培养起他们的一大批代言人。他们通过质疑和否定共产主义理想、诋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丑化英雄人物特别是开国领袖、推崇和灌输资本主义价值观和封建遗毒、扩大社会阴暗面效应等,来削减新生代的爱国情怀,煽动对国家与社会的不满情绪。而在当前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下,这种煽动式教育,正迎合了一部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极易获得成功。因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视,在给学生讲清国情、戳穿阴谋的基础上,把这些害群之马清除出教师队伍,祖国未来的花朵就难免在毒汁浇灌下成长。
第三,呼吁和提倡准父母及其准爷爷奶奶辈“持证上岗”
毫无疑问,现在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基础性的还在于早期家庭教育,关键点却在于“溺爱”。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从家庭教育抓起。为此建议国家层面能出台相关政策,号召和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对孩子早期教育。县级以上城市都应该有针对儿童早期教育的成人培训班,提倡和呼吁准父母、准爷爷奶奶辈及其他相关人员自觉接受培训,以变对孩子的无原则溺爱为理智、科学培养。
第四,大刀阔斧地进行教育改革,从根源上铲除对学生无情摧残的教育体制
无可否认,尽管现阶段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基础在家庭,社会却把学校视为“杀手”。但如前所述,学校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因此,如果不在全社会转变人才观念的前提下,对高考指挥棒进行大调整,从而对目前的填充式、应试式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仍然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建议:
1. 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推动学生多元发展,为“学有所长”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拓展平台。现行的高考“一考定终身”,是导致基础教育“唯分数论”的主要原因,这一指挥棒不变,基础教育就难以得到实质性改观。为此建议,打树必须寻根,要彻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高考指挥棒,以让各类学校对自己所需要的“学有专长”的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权。特殊的专业,如音乐、美术等也可以试行以专业成绩为主、其他成绩为辅的录取办法,以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多元发展,更让学生走出枯燥无味的“题山卷海”。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各方面需要的真正人才。
2. 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真正公平,让大多数学生找到心理平衡。教育资源直接关系着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又事关学生及其家长的选择。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不公平,不仅为教育系统以权谋私留下空当,而且更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平衡及其心理健康,挫伤学生进取的信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坚决取缔基础教育阶段的私立学校。由于私立学校收费高,教师待遇高,因此,优质教师都争相涌入私立学校。这对大多数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尽管教育部在前几年就已经出台取消和限制私立学校发展的有关规定,但在现实中效果极不理想,有些地方甚至比过去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次在公立学校中,也要做到好与差、老与少教师的合理搭配,均衡配备。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就近入学”,既避免家长因接送学生影响和耽误正常工作,又使学生心理得以平衡,用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再次,呼吁尽快普及高中教育。在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条件下,尽管从各地财力情况看,有些地方可能对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有所困难,但在“非义务”前提下,让90%以上的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应该还是有条件达到的。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地区,普及高中义务教育也不应该是多大的难事。只有加大高中教育普及力度,才能极大地缓解目前存在的中考普职分流压力。
3. 坚持健康第一,减轻学业负担,促进人尽其才。笔者并不反对适当的正向考核评价,但考核评价机制必须科学合理。笔者认为,就现阶段的学校而言,首先应该考核的是在校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其他的发展都成为空中楼阁。就像一些家长所述的那样:“我们只想让孩子先成人,才能奢望成才。连正常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失去,还何谈成才?”为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学生健康第一放在首位,应和卫生部门联手建立在校学生患病率或健康情况考核体系。体系一经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应与各级医院联网,监督各学校学生就医情况并记录在案,考核情况要纳入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评判标准。
其次,必须大幅度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认识到,世界上的全才毕竟是极少数的,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各有不同,而每个人的精力又都极其有限。俗话讲:爱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反过来就是说:对于不爱好的东西,老师教得再好也是白费其功。为此必须从减少必学必考课程抓起。建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规定,对小学生必学必考课程,不应多于3门;对初中生不应多于4门。为了调节学生情绪,减轻学习痛苦,可将音乐、体育、心理作为各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但不应纳入考试范围,以免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身体负担。其余课程只作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其特长、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其中,小学可选修2至3门,初中可选修4至5门,有精力的孩子也可以多选一两门。班轨多且有条件的学校,选修课可以按年级统一组织上课;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由学生在选修课时间内自学。到高中后,可以按文、理、艺等分科设置班级。选修课成绩不作为平时对学校和学生的考核项目,只在进入上一层次的学校时,作为入学率考核的参考项目。
再次,要提倡学生自主阅读有关励志和有益于智力开发、帮助学习的各类健康的课外书籍(由学校统一推荐),以让孩子的天性有展现和自由发展的空间,智慧有表达的机会。
相信只有做到上述三点,才可能根本上减轻学业负担,还学生应有的朝气蓬勃,同时又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学有所需、学有所好的专业型人才。
4. 教育部必须统一规范中小学生的“在校时间”和“家庭作业”量。在校时间小学生不宜超过8小时,初中生不得超过9小时,高中生不得超过9个半小时。作业量应该以主科为主,小学三年级以下不得布置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上每天作业总量不超过1小时,中学生作业总量不超过1个半小时,高中生不超过2小时。不得让家长代教师检查作业,不得用处罚的形式要求学生多做作业。其余时间应提倡孩子们多读课外书籍及其感兴趣选修课。
5. 从严治教,全体教师必须确立培养学生从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的理念。享誉全国的教育界英模张桂梅所办的华坪女高,2024年157名学生有150名达到本科录取线,并不在于华坪女高的教育质量比其他学校高多少,也不在于华坪女高大多数上不起学的山村孩子学习基础有多扎实,但在张桂梅校长的悉心照顾和引导下,这些孩子心理肯定是健康的。这就启迪我们,教书必先育人。只有心理和精神的健康,才有学业的上进。为此必须要求所有教师确立对学生“先去交心,后教知识”“先成为朋友,后才是师生”等理念。要特别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对那些不顾学生尊严,无理训斥学生、刻意冤枉学生、甚至故意找茬欺负学生的教师,学校要接受家长投诉,一经调查属实,必须严肃处理;对那些怕惹事、怕负责,对学生不问是非、放弃思想引导,该批评不批评、该表扬也不表扬的失职教师,同样也要严肃处理;对那些突破师德底线的教师,要坚决开除出教师队伍,终身不能从教。只有师风正,才能学风正,只有师有道,才能树尊严。
第五,呼吁全社会高度重视孩子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吃苦耐劳教育
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古今中外,教育没有不为政治服务的。因此,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是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服务,而绝不是只是单纯的知识学习。
我们50、60后的这代人,是伴随着理想信念和吃苦耐劳教育成长起来的,被中外舆论誉为最具有奉献精神的一代。实践证明,理想是鼓舞人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人有多大理想,就有多大作为。但在毛主席逝世以后,讲理想、讲奉献似乎被视为不切实际的好高骛远,视为革命年代“极左”的狂热症,转而引导年轻人去追求现实利益。但几十年的实践已经证明,人一旦失去理想,犹如茫茫大海中的巨轮失去罗经,没有不迷航的。这就导致我们下一代中的不少人,更多讲究的是“等价交换”,更多追求的是感官刺激,更多期望的是不劳而获......而现阶段的孩子们,则更不如前。特别应该提出的是,分数至上、实力至上、经济至上在思维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也是会互相启迪、互相影响的,如果我们仍然继续坚持分数第一,而忽视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难免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间谍外交家、汉奸科学家和类似于北大骄子吴谢宇、复旦翘楚林森浩一类的高智能罪犯!如果真是如此,我们的国家又将走向何方?为此强烈呼吁全社会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立即行动起来,结合新时期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研究开发出成龙配套的、从小到大的理想信念系统励志教材,而且要确保教育实效,让学生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在此同时,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特别重视孩子们的吃苦耐劳教育和锻炼、体验以及社会实践。我们这代人在校时,学校常常结合书本学习内容,统一组织到工厂、社会、农村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就笔者及其不少同龄人的感觉而言,虽然书本知识的深度与现在的学生无法相比,但动手能力却大大增加。特别是这种锻炼,不仅对理解书本知识有着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受到吃苦耐劳教育和体验。历史固然难以回到昨天,但这种被实践检验的有效经验,却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的有益借鉴。为此建议从小学四年级起,县级以上城市的学校,都要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学生到贫困的农村去体验生活,让孩子们真正懂得什么叫“粒粒皆辛苦”;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倡导城市学生与农村孩子结对子;每个学生体验完毕都要写出自己的心得。只有如此,才可能保证现阶段的孩子们,将来不会走得太远!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落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的要求。
但愿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不再遭受严苛现实的残酷摧残!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责任编辑:铁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