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条“小故事”切莫轻忘之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凌河 时间:2024-09-27 点击:

      当我们将要欢庆新中国75周年华诞的时候,当然不会忘记惨烈的湘江之战,不会忘记壮观的百团大战,也不会忘记浩荡的渡江战役,而本文要述说回忆的,则是党史军史中这些宏大叙事之外,例如“两张借条”那样生动难忘的红色“小故事”——

      抗战战略相持时期,上世纪40年代初,刘邓麾下129师386旅某团转战晋西北,由于战事惨烈、条件极其艰苦,部队粮绝断炊,只得决定向老百姓借粮。当地一位殷实富户郭阳明郭大爷,决然卖掉了自己的几个作坊和两个小矿,凑集了1100万“法币”,买了整整十车粮食送到部队。团长说,先要写下借条给老人,可郭阳明说,这不是借的,是送给八路军的。团长急忙摇头,说“共产党有规矩,八路军有纪律,您是借的,我们收下,日后奉回,如果您是送的,那我们一粒也不能收”,于是郑重写下借条,承诺到时归还银钱,才收下了这十车救命的粮食。

      郭阳明老人将这张借条一直珍藏在家中,奉为至宝,临终前才交给儿子,并反复叮嘱,这是俺家的传家宝,这张条子,不到万不得已不能拿出来,不能找部队兑现!儿子在去世前,又传给孙子郭建英,再三交代,不到走投无路之时,不能找政府还钱……

      可是由于连年战乱加上后来的种种原因,郭家几乎破落了,变得十分困难,尤其是到了80年代中期,郭建英的妻子得了重病,家中财物几乎变卖一空,还不够医疗费用。“走投无路”之下,郭建英想起了那张借条,万不得已的他,万分纠结:一方面有祖父、父亲两代长辈的交代,不能找部队找政府兑现;另一方面,他已无路可走。于是郭建英来到山西省政府,拿出了这张40年前的借条,省政府经确认无疑,虽然“法币”后来已经成了废纸,仍按当时的购买力,连本带利息归还了郭家8万元人民币——这可是40年前的8万元啊!1100万“法币”的借条以及它的故事,在三晋大地迅速传扬,共产党说话算话,子弟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借有还、有借必还的美谈,一时间尽人皆知。

      除了这1100万“法币”的借条外,还有一个借条的故事。在大别山一个军史博物馆中,至今陈列着一张布制的借条,“中原野战军×纵队×旅借到黑布14匹,日后照市价归还”。那时刘邓挺进大别山,天寒料峭,战士们却还穿着单衣,万分艰难之下,刘邓首长决定“借布”,并规定每借一布,必开具借条,承诺日后按价归还现金。胜利之后,刘邓对此事一直挂在心间,不管是主政四川,还是后来“五马进京”,担负起国家大任,刘邓始终不忘这些借条的兑现,多次督促各级政府张贴布告,寻找债主,要按市价归还钱币。

      可是奇怪的是,大别山的老百姓,不管是富有一些的,还是贫穷户,极少有人拿着当年的借条来找政府。他们有的作为家传之宝,珍藏几十年,一代一代传之后人,不要忘记人民军队的“第一军规”;有的则将借条无偿捐献出来,列于展馆,作为教育后代、警示官员的文物。更有一些乡民,将当年的借条藏在身边,遇到有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就拿出来给他看!

      两个“借条故事”,算得上宏大叙事吗?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是区区小节,其中却蕴涵着深层的道理,这就是党的宗旨、党的初心,这就是人民军队的军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律。我们从借条的故事中,难道不能体会邓小平同志的名言,“我们的人民是最好的人民”,所以我们的公仆,都应当成为“中国人民的儿子”;难道不能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宣示,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吗?尤其是我们已经开始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必须懂得,如果不是为了人民,改革就没有意义;如果不是依靠人民,改革就没有动力!

      借条的故事,我们应当铭记在心,不能忘记我们的党和军队曾经借一车米、一匹布都要“按市价归还”老百姓,更不要等乡民们拿出这珍藏的借条给你看,这才有所幡然觉悟呵!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爱我中华
    下一篇:—纪念毛主席《为人民服务》发表八十周年座谈会主持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