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的新华通讯社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崔霞 时间:2024-08-31 点击:
      西柏坡时期的新华通讯社集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工作于一身,在中共中央直接领导下,以“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向海内外传递党的声音,发挥宣传鼓动和对敌斗争作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其业务能力、机构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通讯社在政治和组织上做了充分准备,在新华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撤离延安后分批向太行山涉县转移,会师平山

      1947年3月,国民党军胡宗南等部25万余人进攻陕甘宁边区,而在陕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不足3万人,敌我兵力悬殊。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撤离延安转战陕北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召开战备会议,对新华社撤出延安和保证广播不中断等工作做了周密部署后,3月14日,新华社开始撤离延安,当晚到达青化砭,后向子长县瓦窑堡战备点进发。留在延安清凉山的吴冷西等20多位编辑和电台人员坚持到16日晚广播完毕,18日夜撤离。19日,子长县战备点的电台以“陕北”代替“延安”电头播发新闻,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继续播音。

      根据中央指示,新华社在瓦窑堡兵分三路。一路原地坚持工作。3月28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完人民解放军在陕北战场上的大胜仗青化砭大捷战报后,开始向太行转移。3月29日,在河北涉县西戌村的太行临时总社接替了行军中的新华社文字广播。

 
◆延安时期新华社编辑在窑洞内工作。

      另一路是廖承志率领新华总社大多数人员,3月20日离开子长县东渡黄河,在晋绥解放区三交镇编成行军序列,号称“昆仑支队”,稍作停留后向太行转移。后经方山、岚县、静乐、忻县,从原平越过同蒲路,进入晋察冀解放区,在东漂村、西漂村住下休整待命。6月初接到中央指示即先后分批向太行转移,除钱俊瑞等带领新华社少数人员留在晋察冀解放区参加土改工作外,总社大队人马在7月上旬转移到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涉县,与太行临时总社会合,住在涉县西戌、东戌和沙河三个村。新华总社重新开始工作后,发出的第一条新闻是刘邓大军在鲁西南举行大反攻的消息。

      第三路由范长江率领新华社部分人员,以“四大队”番号编入中央机关队伍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随中央东渡黄河向西柏坡转移。同时中央令新华总社从太行涉县北迁,到西柏坡附近,以便直接领导。

      4月16日,太行新华总社派出由石西民等率领的先遣队前往平山县,筹备新华总社的迁移事宜。4月22日,范长江率领的工作队同新华总社派出的先遣队在平山县会合后,成立了筹委会,加速筹备接替太行总社广播的工作。5月23日,平山县搬迁筹备委员会正式接替太行总社的各项广播业务。5月27日,廖承志率领太行新华总社工作人员分三批撤离涉县,经冀南、冀中后抵达平山。6月15日,从延安撤出的新华工作人员在西柏坡附近的陈家峪等地胜利会师。

      二、加强机构建设,出色完成宣传报道任务

      全面内战爆发前,为了战争需要,毛泽东及时提出“全党办通讯”,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新华社通讯网。1946年4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新华社和解放日报社工作合并,实行以通讯社为主的体制。7月,廖承志任新华社社长,加速新华社改组的完成,建立特派记者制,口语广播迅速发展。新华总社撤离延安后,随着战争形势发展,不同时期机构和人员根据宣传工作的需要不断调整。

      (一)太行山区临时总社

      1946年11月28日,中央宣传部致电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负责人,要其在太行山内设立广播电台,将来中央可能用,以保证不间断对全国全世界的发声。接到指示后,1947年3月起,晋冀鲁豫中央局宣传部副部长兼《人民日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社长张磐石负责,抽调得力新闻干部到涉县西戌村,半个月后成立了新华社临时总社,接替行军中新华总社的广播工作。临时总社的队伍包括编辑、翻译、电务、经营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等单位。总编辑吴敏总负责,主要干部有朱穆之、安岗等。钱抵千负责发英文电讯。电台由高飞等人负责。到太行合并前的三个多月,临时总社在太行山区克服困难,与行军中的新华总社和转战陕北的“四大队”保持联系,及时传达中央的宣传方针和报道意见,编辑和播发了大量稿件,完成了中央交给的宣传报道任务。

 
◆位于太行山区涉县西戍村的新华社总社编辑部旧址。

      (二)在太行时的新华总社

      太行时期新华社领导机构为社务委员会,廖承志等6人组成。陈克寒、石西民负责发文字广播稿,梅益管口播,徐迈进管《参考消息》和资料研究。英文文字和口语广播由廖承志直接领导。祝志澄任秘书长,主管行政工作和印刷部门。重要稿件除陈、石审改外,都经廖承志终审签发。编辑部门及其负责人为:解放区部朱穆之,国民党区部廖盖隆,国际部黄操良,英译部陈适五,口播部温济泽,资料研究室丁树奇,对蒋管区广播左漠野,英文广播彭迪,参考消息吴江。总分社由安岗负责,社委会秘书吴冷西。电务处处长耿锡祥。

      除文字、口语和英文广播恢复到延安时期规模外,新华总社还增发了“简明新闻”和“新闻情报”。前者专供行动中的野战部队收听;后者专供陕北中共中央、平山中央工委和临县三交镇的中央后委以及远征外线的部队指挥员参阅。编辑部自1947年8月起恢复了半月一次的国内述评和国际述评。供给各总分社、分社的《业务通报》也恢复出版。

      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开始后,8月,新华总社决定建立前线通讯体制,开始在各野战军中组建前线分社和前线记者团负责军事报道工作。1949年3月,逐渐发展成为野战军总分社(野战军一级)、分社(兵团一级)、支社(军一级)的体制,造就了大批英勇果敢、不怕牺牲、刻苦勤奋的军事记者,完成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宣传报道任务。

      (三)转战陕北的“四大队”

      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的新华社工作队,由编辑、翻译、电务和后勤工作人员组成,最初40余人,大队长范长江。下设三个分队,第一分队为编辑和英译人员。第二分队为电务和中译人员。第三分队为行政后勤人员。在行军中因工作需要,人员和组织系统均有变化。据8月29日范长江致太行总社电报汇报,四大队的组织机构及负责人为:编辑科科长刘祖春,电务科副科长杜牧平,国际组组长胡韦德,蒋管区组组长赵棣生,英译组组长言彪,出版组组长林坚。11月16日,全队发展到了107人。

      四大队的主要任务是:(1)抄译国民党中央社和路透、美联、合众等外国通讯社的部分英文电讯,供中央领导人及时了解国内外情况。(2)同太行总社保持电台通讯联络,一方面传送人民解放军总部的战报和中央领导人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论、社论、新闻等各种文稿,以及党中央对宣传工作的指示;另一方面向党中央转达太行总社有关宣传报道工作的请示报告。(3)抄收太行总社的文字广播和外国通讯社的电讯,编辑出版《新闻简报》和《参考消息》,供中央纵队干部阅读。(4)代表总社就近指导新华社西北总分社和西北野战军记者的报道业务工作。四大队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与太行总社紧密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上述任务。

      (四)平山胜利会师后的新华通讯社

      1948年6月中旬,胡乔木任新华社总编辑,负责审阅新华社稿件。在中央指示下,新华社成立远东南洋问题研究小组,搜集南洋地区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供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还将口语广播部和英文广播部合并,成立统一对外宣传的广播管理委员会。

 
◆新华社西柏坡旧址外景。

      10月上旬,总社管委会召开会议,讨论《中共中央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和建立与健全集体领导等问题。会后廖承志给毛泽东的《新华社四个月工作综合报告》中,新华社组织机构及负责人情况如下:编辑部门设编辑部和广播管理部。编辑部部长范长江,下设编辑室,主任吴冷西。编辑室内设八个组:军事组、城市工作组、农村组、国际组、蒋管区组、英译组、中译组、参考消息组。广播管理部部长廖承志,下设口语广播编辑部和英文广播编辑部。

      为加强业务工作领导,10月14日,总社管委会在西柏坡开会决定成立编辑委员会,廖承志等7人为委员,胡乔木任主任委员,负责处理宣传方针、编辑业务及对各总分社的领导。还从陈家峪抽调业务骨干20余人组成总编室到西柏坡集中办公,就近接受中央领导人日常指导和业务训练,根据各地分社和前线分社的来稿编写处理重要稿件。1949年3月22日起,新华总社工作人员分三批向北平西郊迁移。25日在北平向全世界广播。

      三、西柏坡时期新华通讯社的主要贡献

      西柏坡时期,新华通讯社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把党的方针政策和指示迅速及时传播到各解放区,动员鼓舞军队指战员和人民群众,推进中国革命胜利进程,并注重业务骨干力量的培训和养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全国性通讯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宣传英勇事迹,鼓舞士气,推进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新华社前线记者在各野战军指挥员、战斗员的密切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及时地宣扬了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暴露国民党反动军队的绝望挣扎和土崩瓦解。如在东北最后决战的辽沈战役中,东北前线分社负责、东北总分社配合的报道《长春守敌恐慌混乱》《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等;淮海战役中《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等。这些及时有力的宣传报道,极大鼓舞了战斗士气,加速了反动势力灭亡,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进程。

 
◆1948年11月6日的新华社电讯稿,上面刊有《中共中央祝贺全东北解放》的电文。

      新华社还用极大力量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和平阴谋进行揭露。1948年底到1949年4月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所谓“和平攻势”,争取喘息时间。为此,新华社在毛泽东、党中央指导下展开宣传斗争,发表社论、评论性新闻,如《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南京政府向何处去》等,彻底揭穿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随着新华社电波传遍神州大地,配合解放战争,在宣传上发挥克敌制胜作用。

      (二)及时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壮大统一战线

      人民群众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新闻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强调报纸办得好,就能引导人民向好的方面走,引导人民前进,引导人民团结,引导人民走向真理。西柏坡时期,新华社和解放区报刊宣传报道土地改革运动,团结人民群众,使翻身农民生产热情高涨,踊跃支前,参军参战,保家卫田。同时,宣传中兼顾各阶层利益,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力量,为壮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出贡献。

      自1946年8月,新华社就开始对土改运动的宣传。1947年10月,全国土地会议结束后,新华社迅速播发《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广泛宣传土地改革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随后又播发稿件宣传党的纠“左”政策,推广典型经验。12月,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重新颁布的《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两个文件;1948年1月发布任弼时《土地改革中的几个问题》的讲话;3月,新华社播发通讯《山西崞县两个区是怎样进行平分土地的》和毛泽东的批语等,对纠正土改运动中“左”的偏向,推进土改运动健康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强业务培训,为新中国新华社准备人才力量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共中央建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被提到议事日程,加强新华社建设是其中重要一项。为使新华社迅速成长为全国性通讯社,担负起在广大新区接管旧报刊、创办新报刊等责任,新华社抓紧新闻干部的充实和培训。从1948年7月起,新华社进行系列组织机构调整,抽调人员充实资料研究室,10月份时资料室人员达31人,每日可收到解放区报纸60种、蒋管区报纸18种,每月收到各类杂志40种,通过对各种资料的研究,有力配合了新闻业务工作,提升了新华社分析研究能力,培养了一批资料研究和新闻评论写作人才。

      为弥补新闻干部的不足,一些地方分社和野战军分社开办训练班或新闻学校,吸收知识青年参加,经短期集训后分配到新闻部门工作,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如1947年3月华东总分社在山东莒县开办华东新闻干部学校。新华社从1948年9月开始在陈家裕开办新闻培训班。第一期学员近30人,时间3个月。迁到北平后又开办两期,学员毕业后大多到新华总社工作,成为国家新闻工作的开拓者。
 
      编辑|郭小丽
      责编|陈彦如
      编审|项东民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邓小平与三线建设
    下一篇:【纪念邓小平诞辰120周年】邓小平的旅欧岁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