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城市,重新找回“夜生活”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肖雅文 时间:2024-08-27 点击:
截屏图片

      随着夜幕降临,城市的另一面悄然苏醒。从流光溢彩的夜间市集到灯火通明的中心商务区,从热闹非凡的酒吧街到彻夜不眠的文化场所……如今,“夜间经济”正成为激发城市消费活力的新要素。

      自20世纪90年代“夜间经济”概念诞生以来,全球各大城市都在不断调整自身发展与“夜间经济”的适配度,开启让“夜生活”重返都市的探索。

      记者 肖雅文

      从“空巢”到“满载”

      与我们常说的“夜市”不同,“夜间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学术语,其历史并不长。

      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来,城市功能发生转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更长,酒店业、旅游业和零售业取代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领域,此时,“夜间经济”的潜力才开始显现。

      “夜间经济”最早可追溯到1977年至1985年间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一系列文化节活动。这个被称为“罗马庄园”的大型文化节包括了影视、戏剧、舞蹈、音乐等众多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其中很多都开展至夜晚。

      于是,在深夜罗马城中,成千上万的人在公园里闲逛、在马路边吃饭聊天、在各类艺术场所看电影和戏剧……一种短暂而友好的城市氛围被带动起来。

      这一现象促使许多国家的政府认识到人们对美好夜晚生活的强烈需求。随后,意大利、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德国等国纷纷放宽了夜晚活动的管制,并出台了相关政策以鼓励城市夜晚活动的开展。

      同一时期,伴随着城市去工业化及零售业的去中心化,许多城市一到夜晚便如同“空巢”。英国政府为改善这一现象,在城市复兴中加入了许多与“夜间经济”相关的措施。

      1991年,英国创意城市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夜间经济”一词,迅速获得了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关注。此后,“夜间经济”理论的影响不断扩大,1995年,英国正式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了城市发展战略。

      事实上,夜间消费带来的经济效益非常显著。2015年,“夜间经济”为格拉斯哥贡献了21.9亿英镑的GDP,并吸纳了约16200个全职就业岗位。到2020年,英国大约有1/4的人口在下午6点到9点之间“从事经济活动”。

      近年来,随着“夜间经济”的进一步延伸、拓展,打造“24小时城市”成为新的热潮。“24小时城市”强调全天候为居民提供各类活动和服务,多维度满足城市人群的多样化需求。

      例如,伦敦于2017年发布了首个“24小时城市战略”,蒙特利尔在2019年发布了《24小时蒙特利尔:城市社会—文化夜生活经济报告》。城市的夜晚从“空巢”,走向了全时段的“满载”。

      经济活力,在夜间绽放

      当“夜间经济”成为未来发展的共同趋势时,各大城市也纷纷开始了自己的探索。

      “白昼之夜”是法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国际性夜间节事之一,也被称为“巴黎不眠夜”。

      在这个夜晚,不仅有上万个免费表演散落在各大著名景点和城市街角,艺术家们还会就地取材,呈现出具有声光效果和互动性的户外艺术展览。艺术大游行、大穿越马拉松、环城灯光自行车道等众多活动让人目不暇接,市民和游客可以来一场夜间徒步、慢跑,甚至骑行,穿越巴黎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场所,尽情体验“夜巴黎”。

      伦敦则结合其独特的城市文化,推出“博物馆之夜”活动。在伦敦,每年10月25日—27日被定为一年一度的“博物馆之夜”。伦敦共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近300座,依托规模庞大且多元的博物馆资源,不同的博物馆会推出不同类型的晚间活动,除了以展品为主的参观或学习外,甚至还有服装走秀、脱口秀等表演加入。

      另外,在过去的30年里,伦敦的音乐场所也在“夜间经济”的增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风格独特的中小型音乐空间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而相对低成本的娱乐休闲方式加速推动了“周末生活方式”的兴起,促进了旅行航班、短期租赁平台和城市音乐节的发展,使城市对青年的吸引力显著增强。

      有趣的是,“夜间经济”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空间改造的重要契机之一。

      例如,荷兰阿姆斯特丹西部A10高速公路旁的一家大型技术学校就被改造成一家拥有24小时经营许可证的综合性场所,这个空间包含夜店、咖啡厅、餐厅、健身房、音乐会场地、艺术画廊等多重业态,吸引了众多高质量内容的注入,许多城市消费者愿意骑车或开车前来,同时疏解了中心城区的夜间人流压力。

      而美国纽约则开始探索在特定的低密度区域推动“小型或DIY文化活动24小时试点”,通过简化文化活动审批流程,激活未充分利用的城市空间。悉尼则鼓励咖啡馆和联合办公空间在夜间转型,进一步挖掘城市空间的利用效率。

      城市治理:如何更懂夜的“黑”

      夜间不是白天的复制品,“夜间经济”往往需要专门的机制、政策进行配合,以下各大城市案例或许能为有序发展城市“夜间经济”提供一定参考。

      法国“夜行者”演员志愿者团体

      在巴黎的餐厅、酒吧、夜店、音乐厅或夜间节事活动现场进行表演,通过艺术介入的方式进行柔性劝导,以减少噪声。

      伦敦夜间女性安全工作组

     联合警务与交通部门、女性公益组织、大学、企业主,共邀请1000余个组织签署相关协议,共同执行性别友好与夜间安全措施。

      英国“紫旗”认证制度

      为符合高质量标准的夜生活区域授予“紫旗”荣誉,让公众能快速识别哪些区域可以提供高品质、多样化、更安全的夜生活。

      美国“公共空间临时利用”项目

      每周五、周六的夜间时段,设置专门的出租车通道、划定餐饮车专属区域、改造照明与安保,改变城市广场的围合度、可达性和交通流线。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各地持续加强养老服务
    下一篇:胡强被最高检决定逮捕!曾陷入江西“周公子”炫富风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