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首位“奥运六金王”: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
来源:有书 作者:唐适愿 莫相问 时间:2024-08-10 点击:
原标题:26岁被嘲“伤仲永”,10年后再战赛场,成首位“奥运六金王”: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选手
就在昨天晚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赛拿下冠军!
这意味着中国男乒拿下了团体赛的五连冠。
同时,这也是马龙的第6块奥运金牌,让他成为了成为首位奥运“六金王”。
36岁“高龄”,四次征战奥运,手握6枚奥运金牌,蝉联2次男单冠军。
刘国梁曾评价马龙:
“他是超越时代的一种代表。”
巴黎奥运会官方称他是“乒乓球史上最伟大的球员”。
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一个信念:突破自我。
1、26岁,走到了尽头
2013年的巴黎,马龙第三次在世锦赛的半决赛上,败给了队友王皓。
接二连三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人身上摔倒,教练刘国梁说:
“马龙三次埋葬了自己。”
从2005年第一次参加不莱梅世乒赛,拿到团队赛的金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世界冠军时,马龙就被前辈们寄予了厚望。
他们说,这个小孩儿不得了,将来是要扛起国乒大旗的,他要把国乒的辉煌发扬下去。
但是,在此后10年的时间里,马龙都没有拿到“三大赛”(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乒乓球世界杯、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单打冠军。
他成为了“伤仲永”。
在国乒队里有一个共识:
不管你有多少头衔、世界排名第几、积分有多高,只要三大赛单打冠军是0,大家就很难认可你。
世锦赛的三连败,让马龙在接下来半年的时间里,训练无法进入状态,比赛成绩大幅下滑,一连输掉多场比赛。
2014年的世界杯,3比4输给了张继科;
紧接着的全国锦标赛,他被17岁的新人樊振东打到毫无还手之力。
外界看好的那个马龙,是不是消失了?
26岁,他就走到头了?
马龙无数次将脸埋在毛巾里,质问自己:
“这样打球,还有意思吗?”
问完之后,他又问自己:
“这样放弃,甘心吗?”
他一遍又一遍地复盘自己的比赛,思考里面的问题。
竞技体育需要一点霸气张狂,需要果断坚决。
但马龙的性子是沉稳内敛,是谦虚犹豫。
张继科打球赢了会撕衣服,会大吼,会蹦,会踢,而马龙赢了,顶多就是给自己比个姿势鼓鼓劲儿;
别的队友去吃饭,已经到食堂吃完了,而马龙还在纠结吃什么。
这样的性格在生活里没什么,但到了赛场,那就是致命的问题。
每一次打球的时候,马龙的内心总有无数个问题:
“是老对手,上回就输了,万一这次又输怎么办?
如果这么打,对方是不是会算到球?
彼此之间太过熟悉,是不是换个打法会更好?”
赛场上,乒乓球的速度是17米每秒,运动员的反应时间只有0.1秒。
就在这一瞬间,既要明晰对方发球的旋转以及战术,还要迅速破解、做出反应。
犹豫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想要赢,就要改变。
那就从内而外地改。
2015年苏州世锦赛,一向低调的马龙,给自己做了一个帅气张扬的发型,在赛场中,也尽可能地去释放自己。
每夺一分,他都高声呼喊,为自己加油鼓劲儿,甚至抬手示意观众鼓掌,给他助威。
每一次出手,他都无比果断。
他的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夺下单打冠军,无论对手是谁!
当决赛获胜的那一刻到来时,他一跃而起,跳上球桌,手指观众席,让全场都为他欢呼。
此后半年时间,他如同“复仇”一般,两次打败樊振东,在多项赛事当中斩获冠军,成为乒乓球历史上首位一年内取得三项赛事单打冠军的人。
很多年后的一次演讲中,马龙说了这样一句话:
“当你身处深渊退无可退时,眼前就只有一条向上的路。”
2、运动员的“诅咒”
似乎没有运动员能逃得过伤病这个“诅咒”。
2019年,马龙因手腕和膝盖的伤,不得不入院进行手术,术后至少3个月不能碰球。
此时距离东京奥运会的原定时间,还有不到一年。
手术之前,马龙的教练秦志戬曾说:
“我们不知道手术之后,马龙身体能恢复多少,精神层面能恢复多少,能力能恢复多少。
或许会错失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机会,也或许重拾球拍却丢失球感而频频失败,或许在竞争激烈的国家队再难有立足之地。”
术后三个月,初回赛场的马龙,接连输球。
一轮游、输小将、止步半决赛……
秦志戬的担心,似乎变成了现实。
所有人都在为马龙的职业道路唱衰。
已经拿过大满贯,拥有56场连胜的不败神话,当过乒乓球世界排名第一,加入了国际乒联名人堂……
他已经功成名就,此时借着伤病退隐江湖,成了大众为他计划的最好的结局。
好过被小将们打败。
但马龙不认。
他说:
“这么长时间不打球,反而让我意识到自己多么热爱这项运动。
那几个月里,偶尔可以练一次,就特别开心。”
从手术结束可以碰球开始,马龙就一直泡在训练场里。
去摸索更适合现在的身体机能的战术,去找回打球时的球感。
有一次,刘国梁在周日上午去乒乓馆突击检查,想看看有多少人利用周日在补课。
他发现男一队只有马龙在训练。
他说:
“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不可怕,可怕的是天才比你更努力。”
许昕也在采访里评价马龙:
“他是天才里面最刻苦的一个。”
他在比赛中检验自己的技术,又在训练中复盘比赛,不断强化提升自己。
汗水湿透了一件又一件训练服,力量房的器材被他一遍遍举起放下。
在所有人都感叹英雄迟暮、运动员怎么也逃不过伤痛的诅咒的时候,马龙在2020年年底的世界乒联总决赛中,战胜了劲敌樊振东,再次捧下冠军奖杯。
2021年,延期的东京奥运会上,曾被认为已从神坛跌落的马龙,蝉联了奥运会的单打冠军,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双全大满贯”。
那一年,他的老对手水谷隼宣布退役。
所有人再次将目光移向马龙,记者们纷纷递出话筒,想要第一时间获得关于马龙退役的消息。
马龙看着一个又一个话筒,最后回答道:
“我想看看关于热爱与梦想的更多可能。”
3、英雄迟暮
东京奥运会之后,33岁的马龙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也是所有老将们都在面临的困境:体能。
在比拼速度与质量的时代里,双方多拍相持全台跑动成为常态。
面对二十岁左右的小将们,马龙的体能,完全跟不上。
从2022布达佩斯挑战赛开始,马龙六败小将王楚钦。
有人说他故意输球,为王楚钦“铺路”。
马龙没有回应。
对于胜利的渴望,只有参与这场比赛的人才能懂。
然而,不是渴望胜利,就能获得胜利。
曾经的他因为渴望胜利,所以出球犹豫,“埋葬”了自己三年;
现在的他,依旧渴望胜利,将一切都发挥到了极致,却还是被克制。
这一次好像,真的到头了。
但是,他还是想要打下去。
可以不是冠军,可以输掉比赛,但还是要继续打球。
打了十几年的比赛,每一场都紧绷着精神,将自己最擅长的战术发挥到最好,永远在避免出现不擅长的打法,避免失误和缺口。
这一次,就忘掉输赢,去享受打球的过程吧。
他开始放弃自己擅长的正手打法,每一场比赛都去尝试自己并不擅长的技战术。
一场比赛下来,对手感觉对战的不是马龙,而是一个球技高超的陌生人。
他以4比0的比分结束了比赛,所有人起立为他欢呼,
前队友方博激动地说:
“即便是在队内训练,马龙都不敢这么打球。”
前国家运动员闫安也在直播间讲:
“马龙发挥太吓人了,我都快不认识他了。”
似乎在看淡输赢之后,马龙就变得难以捉摸了。
曾经对他的那些了解全部作废,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球会以什么样的套路出现。
同时,他的心态也更加沉稳放松。
当你不再对结果恐惧,当你不再患得患失,你才能真正获得胜利。
在世界杯单打决赛中,马龙一开始连丢三局,大比分0:3落后,第四局的开局也未能翻盘。
马龙从未在这样比分悬殊的情况下赢过,似乎局势已定。
很多人都会在胜负已定的时候放弃比赛,和对手为观众以一段“表演赛”来结束。
但对于现在的他而言,比赛打一场少一场,重要的,是全力以赴到最后一刻。
他坚定着11分才是真正比赛结束的想法,认真打着每一颗结果未定的球。
在以秒计数的高度紧张的赛场中,马龙连扳四局逆转翻盘,拿到了自己的第三个世界杯男子单打冠军奖杯。
面对那些对于“年龄太大,不再是当打之年”的质疑声,马龙用这个奖杯给予了回应:
“只要心怀热爱,永远都是当打之年。”
在今年的奥运会上,马龙没有参与男单的比赛,他是看台上的一员。
在看到1/4决赛中,樊振东在0比2落后的情况下,仍旧扛住了压力,击败了对手,马龙忍不住红了眼眶。
一如他在世界杯的那一场,不到最后一刻,千万别放弃。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究竟能做到什么程度。
也像他在世界杯决赛之后说的那样:
“任何时候,都有比放弃更好的选择。”
10年前,他接下国乒的大旗,成为了“扛旗人”,带领众人前行;
10年后,他将自己变成乒坛的一面旗帜,让众人看到更多“可能”,也引领他们去追逐。
是樊振东追逐到的“超级全满贯”;
是王楚钦追逐到的“输球之后找回自己”;
是陈梦追逐到的奥运蝉联单打冠军;
是看台上那些少年对乒乓球的热爱。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突破与尝试,在于,探索更多的可能。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