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知青的余晖长久映照祖国大地
来源:《缅怀 回顾》 作者:傅矢修 时间:2024-07-31 点击:
作者 傅矢修
太阳在走过了辉煌的路程后,渐渐西沉下去,却留下多彩的晚霞,我欣赏夕阳的余晖,因为她的光辉依旧,美丽而温馨,多姿而耀眼,从未散尽曾有的热情,抖动着七彩渐渐流去。我更赞赏老知青的余晖——与祖国同行共进、同甘共苦一代的余晖!因为我们曾经奉献了宝贵的青春年华,奋斗在贫困的穷乡僻壤,承受过历史的沉重担当,炼就出无畏的坚韧品格。
在纪念奔赴祖国北疆屯垦戍边55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当年知青大返城时,在迎春车站登上火车的那一刻,有一位我的荒二代学生朝我哭喊:傅老师,您怎么走啦!不管我们啦?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啊!……是呵,结束了13年的北大荒岁月,我又在历史的潮流中,把青春留给了第二故乡后又回到了上海,开始了后知青时代的奋斗。
知青返城后各经艰难,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但大部分知青返城后都处于社会低层,过着普通老百性的生活。那段在年青时代的农村劳动生活实践、苦难磨炼,对知青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起到了很关键作用,是十分珍贵的,是知青一代终身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纪念上山下乡55周年时,我们要再思考:上山下乡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什么?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发生在文革中伟大领袖号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对我们这代人的青年时代乃至整个一生影响是很大、难以磨灭、甚至波及到下一代的。一个人在年青的时候,远离父母亲人,独自在农村艰苦的环境里劳动生活,而且在特殊的年代里,可能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压制与侵扰,会遇到许多在城里不可能遇到的苦难与困惑,需要在苦涩中独立面对与思考。这是一种刚踏上人生征途的意志与思想磨炼。这种磨炼对知青形成独立思考、不怕困苦、勇于担当、视野宽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品格会在返城以后有可能锤炼得更加成熟与完善。
我们这代人年青时是否在农村实践锻练过吃过苦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我们失去了最佳的深造机会,但我们却在广阔天地的农村大学里得到了水深火热的修炼,我们价值观形成有了更丰富的营养基础,十几年的农村生活,我们对中国最基本的社会面有了直观了解与切身体验以及油然而生的社会担当使命感,一直延续到后知青时代的工作以至如今的晚年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洁清的泉水潺潺而流,是因为有源于高处激扬的活水所至的啊!知青返城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可以证明,知青这个社会身份已经历史地保留延续下来,仍然担当、扮演与展示各种社会的特定角色。尤其是近十五年,绝大部分知青进入退休晚年,我们更加乐于沉缅在对青年时代那段特殊年代的的回忆之中,并与晚年的各种梦想交织在一起,相互交流不断。
我们晚年有幸迈入光荣的21世纪中国新时代,沐浴着新时代的幸福阳光,读书、养生、旅游、写作、摄影、歌唱、植卉、聚乐,孜孜不倦地整理研究知青历史文化,收集展示知青历史文物,编藏汇总知青图书目录,忙得不亦乐乎!老一代知青的社会经历体现了可贵的使命担当。
我们所说的“艰苦”,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上的,而主要指生活工作中所经受碰到的各种困难、挫折、不公、屈辱、压制。暖房里的花朵看上去很漂亮很美好,但一经风吹日晒马上就枯萎凋零。我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这样的修炼,才会成长成熟,成为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材。感到现在的不少年青人缺乏一种经风雨见世面的奋斗精神,喜欢安稳、顺畅、享乐,一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须知,一帆风顺的人生征途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这代老知青一路走来,千辛万苦,尽管大多数知青返城后都处于社会低层,但当年在农村吃苦奋斗的精神仍然在我们的晚年生活里闪烁发光。作为一个老知青,我衷心希望当今的年青一代,在新时代的光辉照耀下,努力在艰苦的学习与实践中,面对挑战,不惧困难,勇敢担当,不辱使命,继承发扬老一代知青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为完成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而战斗不息!
今天我们回顾55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好的纪念是将知青为了祖国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传授给下一代。诚然,我们老知青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知青史册的最后一页也将要翻过去了,但是我相信老知青绽放了半个多世纪芳华的余晖不尽,必将会长久映照在中国新时代的城乡大地!
作者简介:上海市虹口中学66届高中毕业,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17连屯垦戍边,1980年5月回沪,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责任编辑:日升
在纪念奔赴祖国北疆屯垦戍边55周年之际,我不禁回想起当年知青大返城时,在迎春车站登上火车的那一刻,有一位我的荒二代学生朝我哭喊:傅老师,您怎么走啦!不管我们啦?为什么要离开我们啊!……是呵,结束了13年的北大荒岁月,我又在历史的潮流中,把青春留给了第二故乡后又回到了上海,开始了后知青时代的奋斗。
知青返城后各经艰难,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但大部分知青返城后都处于社会低层,过着普通老百性的生活。那段在年青时代的农村劳动生活实践、苦难磨炼,对知青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起到了很关键作用,是十分珍贵的,是知青一代终身的精神财富。在我们纪念上山下乡55周年时,我们要再思考:上山下乡给我们这代人带来了什么?对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发生在文革中伟大领袖号召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对我们这代人的青年时代乃至整个一生影响是很大、难以磨灭、甚至波及到下一代的。一个人在年青的时候,远离父母亲人,独自在农村艰苦的环境里劳动生活,而且在特殊的年代里,可能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压制与侵扰,会遇到许多在城里不可能遇到的苦难与困惑,需要在苦涩中独立面对与思考。这是一种刚踏上人生征途的意志与思想磨炼。这种磨炼对知青形成独立思考、不怕困苦、勇于担当、视野宽广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种品格会在返城以后有可能锤炼得更加成熟与完善。
我们这代人年青时是否在农村实践锻练过吃过苦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我们失去了最佳的深造机会,但我们却在广阔天地的农村大学里得到了水深火热的修炼,我们价值观形成有了更丰富的营养基础,十几年的农村生活,我们对中国最基本的社会面有了直观了解与切身体验以及油然而生的社会担当使命感,一直延续到后知青时代的工作以至如今的晚年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洁清的泉水潺潺而流,是因为有源于高处激扬的活水所至的啊!知青返城后三四十年的实践可以证明,知青这个社会身份已经历史地保留延续下来,仍然担当、扮演与展示各种社会的特定角色。尤其是近十五年,绝大部分知青进入退休晚年,我们更加乐于沉缅在对青年时代那段特殊年代的的回忆之中,并与晚年的各种梦想交织在一起,相互交流不断。
我们晚年有幸迈入光荣的21世纪中国新时代,沐浴着新时代的幸福阳光,读书、养生、旅游、写作、摄影、歌唱、植卉、聚乐,孜孜不倦地整理研究知青历史文化,收集展示知青历史文物,编藏汇总知青图书目录,忙得不亦乐乎!老一代知青的社会经历体现了可贵的使命担当。
我们所说的“艰苦”,不仅仅指物质生活上的,而主要指生活工作中所经受碰到的各种困难、挫折、不公、屈辱、压制。暖房里的花朵看上去很漂亮很美好,但一经风吹日晒马上就枯萎凋零。我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这样的修炼,才会成长成熟,成为社会国家的有用之材。感到现在的不少年青人缺乏一种经风雨见世面的奋斗精神,喜欢安稳、顺畅、享乐,一遇到挫折,便自暴自弃,一蹶不振。须知,一帆风顺的人生征途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这代老知青一路走来,千辛万苦,尽管大多数知青返城后都处于社会低层,但当年在农村吃苦奋斗的精神仍然在我们的晚年生活里闪烁发光。作为一个老知青,我衷心希望当今的年青一代,在新时代的光辉照耀下,努力在艰苦的学习与实践中,面对挑战,不惧困难,勇敢担当,不辱使命,继承发扬老一代知青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为完成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而战斗不息!
今天我们回顾55年前的上山下乡运动,最好的纪念是将知青为了祖国人民不懈努力的奋斗精神传授给下一代。诚然,我们老知青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知青史册的最后一页也将要翻过去了,但是我相信老知青绽放了半个多世纪芳华的余晖不尽,必将会长久映照在中国新时代的城乡大地!
作者简介:上海市虹口中学66届高中毕业,1968年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17连屯垦戍边,1980年5月回沪,200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