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创新,十年磨一“舰”
来源:文汇报 作者:苏展 时间:2024-07-29 点击:
中船集团七〇八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
两栖攻击舰。(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苏展
忙,夜以继日地忙!
排完试验计划,已是凌晨2点。再过几小时,又要回到试验场。
距离两栖攻击舰实船长跑试验的时间截点越来越近,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成员蒲晓亮高度紧张。他是动力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两栖攻击舰研制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动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即在陆地上验证动力系统能否让舰船开动。
“动力系统是舰船的心脏,装舰风险若不能提前排摸,实船入海开不动就成国际玩笑了。”这项试验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如履薄冰。彼时,蒲晓亮28岁。
从图纸到交付入列,中国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研制了10年。数以千百计的试验以及“蒲晓亮们”构成了这十年。如今回望,研发设计团队成员们满是自豪:2021年交付入列的首舰“海南舰”,从开工到交付仅用时37个月。接着不到两年,团队研发设计的“广西舰”“安徽舰”先后入列。
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军速度。军事评论界认为,从“零”开始创新且三舰几乎同一时段开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付,放到世界军舰建造史上都可谓奇迹。至此,我国跻身极少数具有自主研制大型两栖战舰能力的强国之列。更重要的是,海军两栖作战的“拳头力量”得以形成。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两栖攻击舰曾是我国海军需迫切填补装备“空白”的舰种。这是类航母船型,具备全纵通飞行甲板,能够搭载飞机、车辆、坦克、气垫船等装备。其研制工程涉及船舶、航空、电子、陆战装备、兵器、信息、雷达、机械等多个行业。
但直到2012年,我国最大的两栖舰艇仍是综合登陆舰。而同一时期,美国已拥有9支以黄蜂级、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远征大队……两栖作战力量对我国海军增加威慑力,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作用不可替代。
自主研制两栖攻击舰迫在眉睫。
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摆在七〇八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眼前的第一道坎。国内仅有研制综合登陆舰的经验,两栖攻击舰在任务系统、主尺度和船型等方面均已经超出现有规范的覆盖范围。
怎么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舰船主尺度变化了,相关设计不是等比例放大,而是要不断通过缩尺比模型逐步验证,这被称为“仿真计算”。
又比如,设计中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上可以保障多架直升机同时起降,如果相距最远的两架直升机同时起火,消防能力可否保障尽快扑灭?“国内只有扑灭一个起火点的经验,国外资料无从可查。仿真试验只能从小尺度开始,一次次调整。好在等比例试验时,效果不错。”蒲晓亮举例。
舰船研制过程中,诸如此类的试验开展了数百项。这些试验数据随时反馈给研发设计端进行调整,比如动力系统中有不少“卡脖子”技术,突破需要精准的试验数据支撑。
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搭建机制。项目团队成立协调专项办公室、建立大量管理办法和流程规则,保障舰、机、艇、车协调的及时性、畅通性和有效性。
“要去完成国家的重大任务”
试验结束时,已是寒冬。前方传来的成绩很好,动力系统在实船长跑试验中一次通过。配套工作人员陆陆续续背包回去了。蒲晓亮和几个主要工程师在户外待了会儿,竟感觉不到冷。
出发时,他们轰轰烈烈。试验任务来得急,成百上千的科研人员来不及准备、顾不上道别,就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试验工作。蒲晓亮的孩子刚出生,他跟家里交代了一句“要去完成国家的重大任务”,再舍不得也得出发。两栖攻击舰的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一刻也不能耽误。
“为了国家”——那一刻,这句话有了具象的画面。
试验场上,年轻人挑了大梁,是机会更是压力。在这里,“试错”这个词是不被接受的,他们更愿将试验称为“有效释放风险”。团队成员们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工程师,更像是整个战略布局中不可失误的一环。“一个技术风险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如果迟迟无法攻坚,就可能延迟几年。这意味着我们海军的战斗力形成也会延迟几年。”团队成员说。
日复一日,家国情怀烙进年轻人的心底。
“我们很幸运,能够被选中参与这样的项目。”他们说。
团队小传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目前承担着3项国家重点项目。近年累计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6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团队成员中,1人获评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获评中国船舶集团青年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日升
忙,夜以继日地忙!
排完试验计划,已是凌晨2点。再过几小时,又要回到试验场。
距离两栖攻击舰实船长跑试验的时间截点越来越近,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成员蒲晓亮高度紧张。他是动力系统主任设计师,负责两栖攻击舰研制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动力系统陆上联调试验,即在陆地上验证动力系统能否让舰船开动。
“动力系统是舰船的心脏,装舰风险若不能提前排摸,实船入海开不动就成国际玩笑了。”这项试验牵一发而动全身,他如履薄冰。彼时,蒲晓亮28岁。
从图纸到交付入列,中国首艘两栖攻击舰“海南舰”研制了10年。数以千百计的试验以及“蒲晓亮们”构成了这十年。如今回望,研发设计团队成员们满是自豪:2021年交付入列的首舰“海南舰”,从开工到交付仅用时37个月。接着不到两年,团队研发设计的“广西舰”“安徽舰”先后入列。
这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军速度。军事评论界认为,从“零”开始创新且三舰几乎同一时段开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交付,放到世界军舰建造史上都可谓奇迹。至此,我国跻身极少数具有自主研制大型两栖战舰能力的强国之列。更重要的是,海军两栖作战的“拳头力量”得以形成。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两栖攻击舰曾是我国海军需迫切填补装备“空白”的舰种。这是类航母船型,具备全纵通飞行甲板,能够搭载飞机、车辆、坦克、气垫船等装备。其研制工程涉及船舶、航空、电子、陆战装备、兵器、信息、雷达、机械等多个行业。
但直到2012年,我国最大的两栖舰艇仍是综合登陆舰。而同一时期,美国已拥有9支以黄蜂级、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的两栖远征大队……两栖作战力量对我国海军增加威慑力,捍卫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作用不可替代。
自主研制两栖攻击舰迫在眉睫。
标准规范的“空白”,是摆在七〇八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眼前的第一道坎。国内仅有研制综合登陆舰的经验,两栖攻击舰在任务系统、主尺度和船型等方面均已经超出现有规范的覆盖范围。
怎么办?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比如舰船主尺度变化了,相关设计不是等比例放大,而是要不断通过缩尺比模型逐步验证,这被称为“仿真计算”。
又比如,设计中两栖攻击舰的飞行甲板上可以保障多架直升机同时起降,如果相距最远的两架直升机同时起火,消防能力可否保障尽快扑灭?“国内只有扑灭一个起火点的经验,国外资料无从可查。仿真试验只能从小尺度开始,一次次调整。好在等比例试验时,效果不错。”蒲晓亮举例。
舰船研制过程中,诸如此类的试验开展了数百项。这些试验数据随时反馈给研发设计端进行调整,比如动力系统中有不少“卡脖子”技术,突破需要精准的试验数据支撑。
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搭建机制。项目团队成立协调专项办公室、建立大量管理办法和流程规则,保障舰、机、艇、车协调的及时性、畅通性和有效性。
“要去完成国家的重大任务”
试验结束时,已是寒冬。前方传来的成绩很好,动力系统在实船长跑试验中一次通过。配套工作人员陆陆续续背包回去了。蒲晓亮和几个主要工程师在户外待了会儿,竟感觉不到冷。
出发时,他们轰轰烈烈。试验任务来得急,成百上千的科研人员来不及准备、顾不上道别,就奔赴全国各地开展试验工作。蒲晓亮的孩子刚出生,他跟家里交代了一句“要去完成国家的重大任务”,再舍不得也得出发。两栖攻击舰的每一道工序都环环相扣,一刻也不能耽误。
“为了国家”——那一刻,这句话有了具象的画面。
试验场上,年轻人挑了大梁,是机会更是压力。在这里,“试错”这个词是不被接受的,他们更愿将试验称为“有效释放风险”。团队成员们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工程师,更像是整个战略布局中不可失误的一环。“一个技术风险没有得到解决,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工程进度。如果迟迟无法攻坚,就可能延迟几年。这意味着我们海军的战斗力形成也会延迟几年。”团队成员说。
日复一日,家国情怀烙进年轻人的心底。
“我们很幸运,能够被选中参与这样的项目。”他们说。
团队小传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两栖攻击舰研发设计团队,目前承担着3项国家重点项目。近年累计发表专业论文1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160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十余项。团队成员中,1人获评上海市领军人才,2人获评中国船舶集团青年拔尖人才。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