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考题的“分类”解法
来源:文汇报 作者:沈湫莎 时间:2024-07-29 点击:
上海试点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引导各类科研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截屏图片
高铁从上海向安徽疾驰而去,带着王飞名将节水抗旱稻“沪旱1516”做成种植面积超百万亩“大单品”的决心。不久前,他选育的“沪旱1516”以40万元加销售提成的方式转让给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天,他冒着酷暑频繁往返于沪皖之间,就是为了指导公司员工加快开拓安徽、江苏市场。
王飞名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育种专家。2022年底,他潜心培育了七八年的“沪旱1516”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首个通过国审的节水抗旱常规稻品种。凭借这一突破性应用成果,王飞名在单位新一轮岗位竞聘中,以副研究员的职称“破格”聘上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待遇等同于研究员。
“看到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位评价标准,有一种量身定制的感觉,应聘条件中取消了对主持课题和发文数量的硬性要求,是否有突破性应用成果成为关键评价指标。”王飞名说。
“破四唯”后如何“立新标”?围绕国家科技任务怎样用好用活人才,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是国家交给上海的一项任务。2023年,上海将其纳入重点工作并发布《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市科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遴选出6家单位开展试点,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基因中心是一家从事农业生物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曾捧回上海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节水抗旱稻”,坐拥全球水稻资源最多的“种子方舟”。中心56名编制员工中有55位科研人员,但各自的分工定位和科研目标差异较大:有人从事基础研究,有人专注新品种培育,有人深耕配套技术和科技服务。如何按照创新活动类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引导各类科研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是摆在基因中心面前的一道考题。
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龚丽英说,在市农委和市农科院的指导下,中心学术委员会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将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科研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分为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四类人才加以分类考核。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由此,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由“独木桥”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架路”。
王飞名师从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节水抗旱稻之父罗利军,从事育种工作已有16年,职称一直“卡”在副研究员,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缺少主持科研课题的经历。施行分类考核后,应用研究类人才评聘关键看突破性应用成果,这让手握国审品种的王飞名评上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同时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成果转化。目前,“沪旱1516”已与4家企业签订授权许可,总金额超过200万元,种植面积已覆盖长江中下游,正在向北方开拓。
随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推进,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吸引到一名拥有十年田间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加入。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主任赵洪阳告诉记者,新聘人员是一名本科生,按照以往标准,只能从农业系统职称中最基础的助理农艺师(四级岗)开始做起;按照分类考核标准,凭借多年的一线生产经验,刚入职的他就能评上农艺师(三级岗),基因中心作为科研单位的吸引力倍增。
“今年成果促进部计划将节水抗旱稻推广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这名刚入职的新员工有望再升一级,成为副研究员,这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非常大。”赵洪阳说,身为成果转化专员,自己也是在分类考核改革中踏上了科技服务类人才这一“专属跑道”,从中级职称“跳”上了副高级职称。
今年底是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交卷”时刻。围绕新增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用水、减少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的“1522”目标,基因中心正抓住试点契机,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科研与科普比翼齐飞,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双丰收。
责任编辑:日升
王飞名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的育种专家。2022年底,他潜心培育了七八年的“沪旱1516”通过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审定,成为首个通过国审的节水抗旱常规稻品种。凭借这一突破性应用成果,王飞名在单位新一轮岗位竞聘中,以副研究员的职称“破格”聘上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待遇等同于研究员。
“看到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位评价标准,有一种量身定制的感觉,应聘条件中取消了对主持课题和发文数量的硬性要求,是否有突破性应用成果成为关键评价指标。”王飞名说。
“破四唯”后如何“立新标”?围绕国家科技任务怎样用好用活人才,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是国家交给上海的一项任务。2023年,上海将其纳入重点工作并发布《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市科委在前期调研基础上遴选出6家单位开展试点,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基因中心是一家从事农业生物基因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曾捧回上海农业领域首个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节水抗旱稻”,坐拥全球水稻资源最多的“种子方舟”。中心56名编制员工中有55位科研人员,但各自的分工定位和科研目标差异较大:有人从事基础研究,有人专注新品种培育,有人深耕配套技术和科技服务。如何按照创新活动类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引导各类科研人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是摆在基因中心面前的一道考题。
基因中心党支部书记、中心主任龚丽英说,在市农委和市农科院的指导下,中心学术委员会以“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为着力点,将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不同科研活动类型的科技人才,分为基础性工作、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科技服务四类人才加以分类考核。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由此,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由“独木桥”变成了四通八达的“高架路”。
王飞名师从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节水抗旱稻之父罗利军,从事育种工作已有16年,职称一直“卡”在副研究员,其中一个很大原因是缺少主持科研课题的经历。施行分类考核后,应用研究类人才评聘关键看突破性应用成果,这让手握国审品种的王飞名评上应用研究类人才一级岗,同时可以将更多时间投入成果转化。目前,“沪旱1516”已与4家企业签订授权许可,总金额超过200万元,种植面积已覆盖长江中下游,正在向北方开拓。
随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推进,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吸引到一名拥有十年田间生产管理经验的企业人才加入。基因中心成果促进部主任赵洪阳告诉记者,新聘人员是一名本科生,按照以往标准,只能从农业系统职称中最基础的助理农艺师(四级岗)开始做起;按照分类考核标准,凭借多年的一线生产经验,刚入职的他就能评上农艺师(三级岗),基因中心作为科研单位的吸引力倍增。
“今年成果促进部计划将节水抗旱稻推广到新疆、内蒙古等地,如果能超额完成任务,这名刚入职的新员工有望再升一级,成为副研究员,这对员工的激励作用非常大。”赵洪阳说,身为成果转化专员,自己也是在分类考核改革中踏上了科技服务类人才这一“专属跑道”,从中级职称“跳”上了副高级职称。
今年底是上海市科技人才评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交卷”时刻。围绕新增节水抗旱稻种植面积1亿亩、增产500亿公斤、减少200亿吨用水、减少200亿公斤二氧化碳当量排放的“1522”目标,基因中心正抓住试点契机,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科研与科普比翼齐飞,基础研究和应用转化双丰收。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天津中河头村:一段红色故事 一道美丽风景
摄影/马行超 站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中河头村红色文化产业园中,庄严与凝重...王毅就南海问题的最新表态,美国听懂了吗?
直新闻 : 外交部今日(12日)官宣,王毅在访问新马期间谈及南海问题,明确...教育部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
2022年5月,人民教育出版社(简称人教社)第十一套小学数学教材插图问题受...来沪返沪人员随申码将分类加强动态管理
分别出现展码提示或暂缓展码提示 摄影/日升 (记者 吴頔)据市新冠肺炎疫情...援沪医疗队八方驰援同心守“沪”
与上海本地医疗队一道展开救治 上海已建成逾百个方舱医院,床位数超16万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