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政鹏|电影《父亲在远方》观摩研讨会在京举行

来源:中国电影报 作者:姬政鹏 时间:2024-07-27 点击:

      近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天山电影制片厂主办,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影《父亲在远方》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荣誉会长章柏青,中华爱子教育影视促进会副会长杨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会长娜仁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向云驹,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博物馆展览部主任覃代伦,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级调研员、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挂职新疆阿勒泰地委秘书长高伟,中视文风云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刘杰,中国影协活动管理处副处长刘京萌等电影业界专家学者以及导演严高山,编剧魏杨青(笔名竹子),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杉,上海祥盛影视制作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国铭等影片主创、出品方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等角度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主持研讨。

      电影《父亲在远方》以“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民族团结模范”姜万富为原型,讲述了他从上海到昆仑山脚下,用一颗对边疆牧民炽热的心,凭借精湛医术,在条件艰苦、缺医少药的情况下,43年间成功实施2000多例内外科手术,被各族群众称为“驴背上的白衣天使”的感人故事。

      研讨中,与会专家对电影《父亲在远方》给予高度评价。大家认为,影片突破传统的叙事方式,借助女儿姜欣的视角讲述父亲的故事,以女儿重走父亲走过的路的方式展开情节,纪实手法与浪漫情怀并重,围绕“情义”这一核心价值,塑造真实可信的平凡英雄形象。章柏青表示,《父亲在远方》主要采用纪实手法,但也不失浪漫情节,片中用艺术手段展现了很多写意成分,在各个方面都比较细致,是一部很有创新意义的影片。杨杨认为,影片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新疆地区特色,艺术再现感人形象,姜万富的大爱奉献以及与女儿之间的情感故事打动人心。马维干将影片主题提炼为“情义”二字,他表示,片中不仅体现了民族团结、家国大爱,还有对新疆山水和土地的爱,以及作为一名医生对生命的爱。高伟是一名援疆干部,片中的援疆细节让他深深共情,他表示,影片深度还原了汉族嵌入到民族地区服务各族群众的生活实践,把民族团结的温情展示得非常好。

 

      影片在艺术表达的分寸感方面保持克制,不刻意拔高、不过度渲染,片中质朴、接地气的情感和表达得到多位专家的称赞。娜仁花在发言中称赞了主创的克制,她表示,影片的整体艺术风格非常之克制,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相信观众观影后心中还会回想起很多片中场景。皇甫宜川表示,影片情景融合、事景融合,通过新疆壮美景色和当年艰苦巡诊环境的对比,以诗意的意味呈现出了姜万富坚韧和执着的崇高品格,和他对新疆的浓烈情感。在张卫看来,《父亲在远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影片通过生活中流淌的细节展现了姜万富和新疆人民的深厚情谊,润物无声。

      专家们还认为,影片大力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人公的事迹对于鼓励年轻一代继续长期援疆,建设民族和谐、繁荣富强、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美丽新疆而言意义非凡。宋智勤在观影后表示,影片充满了对情义、忠诚与奉献的赞美,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的乐章,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对青年一代具有重要启迪作用,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覃代伦认为,《父亲在远方》是一部民族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颂歌,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艺术实践。刘京萌认为,影片充满了对民族地区既单纯又充满真善美的表达,而且把我国许多民族政策都融入了叙事当中,巧妙展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共融共通的情感。影片中设置了人物原型和艺术呈现的呼应,向云驹对此印象深刻,他表示,当代电影人有去传播美好、去传播真善美的责任,《父亲在远方》就是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典范,新一代援疆干部里还会有新的故事,期待电影创作者们继续书写。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产业 | 电影《父亲在远方》观摩研讨会在京举办
    下一篇:悬疑剧《错位》的亮点与遗憾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