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收集没有止境

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 作者:沈国明 时间:2024-07-17 点击:

近日,我收到老同事的电话,称他98岁的堂兄曾于1949年4月参加上海学生“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被国民党逮捕,新中国成立后因参加托派(即托洛茨基主义派)被判刑,退休后从内蒙古农场回沪,协助郑超麟整理回忆录手稿。与王凡西也有书信来往。前几天老同事去看望堂兄,堂兄给他看了相册,有陈独秀、郑超麟、王凡西、周仁生等人的照片。郑超麟、王凡西、周仁生都是所谓托派的重要人物,不论是在国内的郑超麟、周仁生,还是远在英国的王凡西,他们留下的资料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他希望我能帮助联系到研究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部门,将他堂兄手头的资料收去。同时告知,老人对很多事情记忆清晰,但有时会糊涂,所以希望抓紧时间做口述史,做资料抢救工作。这几年,类似的事情还遇到过。市法学会一位老领导在“文化大革命”前曾任上海市公安局局长黄赤波的秘书,他保存了一批黄赤波讲话的笔记,以及上海解放初期政权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资料。他认为自己年事已高,生怕身后家人把这些资料当废纸处理,于是想找能够接受这些资料的单位。市档案局闻讯上门鉴定后,将这些资料悉数收藏了。上海是人文资源丰富的城市,也是革命文物的富矿。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上海,各种思潮在此地激荡碰撞,社会运动也风起云涌。所有这些,或多或少都会留下历史痕迹,只是有的已被发现,有的则还隐没在历史的尘土里,有待发现和发掘。几年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发现了最早版本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经鉴定,该书是由陈独秀赠给商务印书馆王云五的。此本《共产党宣言》的发现,丰富了共产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料,十分珍贵。该馆还将发现的多种馆藏出版物,编成《馆藏红色文献》一书出版发行。他们的经验是做有心人,重视和及时处理相关信息,获得线索后,抓紧时间做好后续工作,使历史的图像拼得更加完整,更接近于当年的真实情况。近几年,上海档案馆和上海通志馆的新馆先后落成,硬件设备一流,两馆都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员,为荟集和研究人文资料、革命文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何进一步创新史料征集工作,则是面临的共同课题。当下,旧书摊不时会出现一些具有史料价值的笔记、书信甚至档案,拍卖市场的拍品中也经常有一些文史资料,这说明文史资料的收集没有止境。农作物误了农时影响收成,而史料收集不同,只要抓紧去做就不晚,就会有收获。

(作者系上海市社联副主席、原党组书记)本文来源于2024年第7期《上海滩》杂志



(责任编辑 晓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礼赞八一 ——纪念建军97周年
    下一篇:八一军旗血染红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