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塘印记》-----土塘古桥/老街
来源:江西都昌土塘知青 作者:阿义 时间:2024-06-16 点击:
据说这座桥桥名来由与朱元璋夺得了天下有关,称之为一一杭桥。有待作者考证;
我刚下乡到土塘,土塘还是建制镇,主要街道有土塘老街。房屋依鄱阳湖支流河而建,沿着土塘老街,两边依次排列着一些老旧建筑,中间穿插些小弄堂。老街马路不宽,2-3米的石板路,以店铺为主,商店大部分集中在老街上,从十八节高桥《杭桥》桥下来,裁缝店,剃头店,木匠加工场,豆腐店、肉店、供销社,国营小饭店,当然还有公社邮电所。
位于土塘街十八节高桥下来的位置有个裁缝店,我记忆深刻,那年,全上海知青在公社办学习班,公社要求每个知青集体户拿一个节目演出;
那年代时兴革命样板戏沙家浜京剧。要演出就要有道具,有人提出去裁缝店做顶新四军帽子。于是我们几个就去桥边的裁缝店,裁缝店师傅见我们几个上海人,很是兴奋,我们说明来由后,师傅很快做了几顶新四军帽子。真没到,土塘老街的裁缝店师傅也能做出帽子来;
土塘老街中心位置有一排供销合作社的综合商店,商品相対齐全,经营日用百货、农资机械等生活生产资料,还兼收大队杀猪的猪肠,门口的常挂收购来的猪肠。
供销合作社的管卖食品的营业员,是个面善解人意的大妈,她有个女儿,女儿叫爱美的,名如其人,漂亮如花,美貌惊人,反正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土塘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长得这么美的本地小姑娘;
大妈人善,那个年代,物资贫瘠,买糖都用糖票,我去过几次,营业员大妈,只要我开口要买红糖,她多多少少总会称点买给我。
供销社对面是一家土塘国营小饭店,饭店的门口,排门板的木柱角上有个有线广播喇叭,那个年代好像每天有三次播音的时间,在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广播喇叭以播新闻和革命歌曲为主,偶尔有些相声说唱,还有男人女人农民老表们都关心的天气预报。
每每我去那饭店吃饭,总要先靠着那木柱听听有线广播,然后进入饭店总要买碗土塘”粉蒸肉”,那微带酒味的粉蒸肉,那个味至今仍能回味……
往前走,有一剃头店,剃头匠是个年轻的土塘小伙子。店里是他和父亲合开的,老师傅剃头总有一圈马桶圈,小伙子剃头听着我们对剃头的讲解,慢慢,小伙子会剃上海头了;
剃头店也是天南海北聊天的地方,我每次去剃头店总要坐上个把小时;
土塘老街的尽头,就是土塘公社邮电所了;
邮电所紧靠后面的河边而建,造的蛮高大,所以走进邮电所,在夏天让人感觉凉快。
邮电所内有几辆重磅永久自行车,自行车三角架装有信,报的帆布袋,那年月,自行车稀有物,我会骑自行车,所以见到自行车总想骑骑过过瘾;
但让你没想到的是,这自行车不能碰,一碰就有一种触电的感觉。后来才知道,是邮递员怕有人碰自行车,用电话接线用的低压电通在自行车车上,哈哈!那个年代;
过了邮电所,就直通土塘公社大院了;
2016年我去了土塘,发现十八节高桥虽说没有往日的热闹,至今仍造福着当地百姓。对于生活在十八节高桥周边的百姓而言,桥不仅仅是跨越河流的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与外界的交流中心,他们在桥上交流贸易、表演庆祝、祭祀祈福。千百年来,与之相伴,十八节高桥是土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至今;
走在土塘老街上,土塘老街曾经的商铺隐隐约约还在,当年,公社举办知青学习班,一天内不足千米老街涌进了100来个上海帅男靓女的知识青年,对老街居民的视觉冲击力有多大……
如今老知青讲知青往事,总要结合上下五千年说得头头是道。
可是五十年多前的土塘那座十八节高桥那条老街,未必说得清楚了。我慢慢的把它写下来,也算是土塘知青岁月的记忆吧。
(晓歌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