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社会哲理探索——长篇小说《望城》研究述评

来源:张穗强 作者:张穗强 时间:2024-06-13 点击:
作者按:
本文是一篇文学评论,评论对象《望城》是辽宁知青作家王德文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望城》的内容十分独特,它通过描述一批北方插队知青回城后的拼搏人生和爱恨情仇,展示了后知青时代的都市风貌和社会变迁,折射了一代知青人生观、世界观的重大转变。
笔者是这部作品的出版人,在审稿过程中即被作品散发出的独特情怀所动,感受到作者试图用文学创作探索某种社会思想,探究传统伦理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据此,作为知青书评家,笔者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望城》的写作思维,思考改革开放以来华夏社会思潮的一些变化,并籍此文向作者和评论界同仁请教。
在社会人文关系复杂多变的今天,利用文学作品尤其通过长篇小说的创作来思考社会现象,探索社会问题,近年成为文学家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在反映后知青时代的文学作品中,这一趋势相当明显。辽宁知青作家王德文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望城》,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该书在思考探索社会哲理方面的创作思维,令人触目,值得关注。作为反映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都市社会变化的长篇小说,该书描写了上世纪80年代知青大规模回城后,城市知青曾经历的升学、就业、经商、婚恋等现实问题,揭示了一代人如何面对社会风气和伦理道德的急剧变迁。
小说通过主人公及身边几位知青农友回城后相互关系的微妙变化,显示作者尝试通过小说与读者共同思考探索一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经受过文化革命、上山下乡熏陶的一代知青,他们回城后的思想意识无可避免地留下岁月伤痕和时代烙印。
长篇小说《望城》成功从婚恋情感层面切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只是作者一些不成熟思考,但却触及改革开放40年华夏大地出现的社会思潮。
在此过程中,如何看待传统伦理与西方文化的激烈冲突?
这一冲突转变与知青回城40年的人生轨迹有什么内在联系?
正是文学创作尤其是知青长篇小说面对的全新课题。
(一) 
《望城》出版之前,作者出版了另一部长篇小说《八棵老树》。《望城》、《八棵老树》是姐妹篇,两书的主人公、主要人物相同,故事情节大致衔接。作者是当年中国北方城市的农村插队知青,两部小说的情节应该是作者的人生经历,看出作品主题本质上就是作者的思想。
《八棵老树》反映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北方插队知青的人生遭遇,《望城》则表现知青回城后面对的城市生活。在当今活跃的知青文学园地中,通过长篇小说展示改革开放大潮中的都市风貌变化,揭示一代知青回城后的独特人生和爱恨情仇,是一个写作新题材。
长篇小说应该怎样描写文革结束后40年来的城市变迁?
这种变迁折射知青回城后的人生观、世界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传统伦理与外来文化发生了怎样的激烈碰撞?
是知青作家探索新时期社会哲理的一个尝试,很值得文学界、评论界重视。
《望城》通过主人公和一群身边知青离开农村回城后的生存发展,展示他们走过的工作安置、成家立业、下海经商,以及身陷牢狱、皈依基督等人生足迹,充分表现了他们独特的恋爱观、婚姻观、生活观,以及他们追求事业、爱情过程中的拼搏挣扎。
主人公林亮从农村插队回城后,为成家立业匆匆和一位女知青结婚,并顺利找到自己热爱的文学工作。但后来为追求金钱💰名利又决定下海经商,并与分离多年的初恋女友重逢,使他的感情生活发生很大变化。
与此同时,主人公身边的亲友、农友在回城数十年的都市生活中,也因面对就业、学业、婚姻、家庭等问题,经历了不同的成功、失败、顺利、挫折,使这些知青回城后的遭遇各异,导致他们或精神失常,或车祸致残,或锒铛入狱,最后要寻觅新的精神家园——
皈依佛门,或信仰基督,才找到自己的人生归宿。
长篇小说是文学创作,人物故事当然是虚构的。
《望城》主人公及其身边朋友回城后的经历在当今知青群体中究竟有多大代表性?
当然无法考证。
 
然而反映改革开放大潮下这代人如何穿越五光十色都市长廊的作品,近年却屡见不鲜。作为经历了文革、下乡的一代老三届知青,他们结束了长期禁锢封闭的生活回到城市,为什么一些人会出现时代转换中的“心灵裂变”,为什么会面对奇特的困惑迷茫,引发了知青作家的思考,也引起笔者关注。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望城》立足这一段独特的华夏岁月,描绘大时代变革中都市风情的同时,触及到一代知青的精神世界,从一个全新角度为读者展示“80年代新一辈”曾经走过的不寻常人生,以及这段人生带出的社会哲理,令人耳目一新,值得充分肯定。
 (二) 
反映知青回城后的感情世界和爱恨情仇,以及这种情恋婚姻揭示的社会变迁,是知青长篇小说近年较多涉足的题材,其带出的社会问题很值得研究。
告别10年的文革腥风血雨和乡村封闭禁锢,迎着扑面而来的改革开放东风,回到自己熟悉但已陌生的都市故土,一代知青怎样选择自己的学业、事业、婚姻、家庭?
他们的人生足迹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与社会的急剧变迁有什么内在联系,揭示了什么社会问题?早已融入新一代知青作家的创作思维之中。
正是上世纪80年代华夏文坛的拨乱反正和百花🌸齐放,为这种思维构筑了“伤痕文学”的天地,促进了知青文学的繁盛。
也正是在这一文坛大环境下,回城知青的婚姻情恋成为知青作家寻觅的创作题材,成为探索当今社会哲理的切入点。
毫无疑问,长篇小说题材触及知青回城后的感情世界,为作家带来全新的写作空间,迎来了时代新潮流下知青文学的明媚春天。
事实上,蹉跎岁月走过来的一代老三届人,他们的恋爱情感是深深扎根在“农友”、“战友”土壤中的。
《望城》主人公林亮及其身边农友回城后的生活向读者表明,尽管他们下乡前的家庭背景不同,当年曾在“广阔天地”心❤️心❤️相印,但由于回城后各自的生活足迹不同,让他们的身份、地位、追求随之改变,导致他们的恋爱观、婚姻观也出现急剧转变。
现实表明,时代潮流冲刷下一代老三届人的恋爱观、爱情观,是大时代转变的价值观、人生观所决定的。
《望城》主人公林亮以及林毓秀、徐丙利、彩彩、胡玲玲等回城知青的人生结局告诉读者,正是时代变迁让他们的婚姻恋爱如此多姿多彩,让他们的爱情生活既轰轰烈烈又备受压抑,既离奇扭曲又充满悲哀。
回城知青恋爱观、爱情观的巨大改变,他们人生新征途中价值观、人生观的重新塑造,为时代新潮流下一代人的回城生活,带来了颠覆性改变。
很显然,这一改变主导了长篇小说《望城》的写作思维。作者以过来人的严肃态度和现实主义精神,赞扬一代老三届人回城后的拼搏理念,讴歌他们追求新事业、新生活的决心勇气,再现上世纪80年代全新的神州都市风貌。
与此同时,《望城》也毫不掩饰地告诉读者,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大潮流下,老三届人的感情世界、恋爱婚姻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新的情感困惑迅速产生,内外文化的纠结和驱动让人际关系被扭曲,岁月情怀发生了质变。

 
(三) 笔者认为,《望城》的全新创作理念是值得肯定的。事实上,从那个特殊年代走过来的一代老知青、老三届人,他们回城后的感情生活走过这样那样的曲折之路是正常的。
尽管如此,人们不难感受到,一代老知青、老三届人回城数十年的现实生活中,华夏传统恋爱观、婚姻观的影响仍然巨大,数千年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仍为大多数知青所接受。
许多知青家庭在建立过程中虽经风雨磨难,悲欢离合,但相当多家庭的生活最终还是美满的,也是社会所接受的。
《望城》主人公及其身边知青的婚姻结局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占主流,这是客观现实。
但笔者同时也要指出,《望城》的独特创作视角是不能轻视的。正是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洪流冲刷,部分回城知青或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及生存需要,或面对无奈的情恋困扰和青春期冲动,曾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情感误区,最终令爱情蒙上阴影,吞下了生活苦果,付出了人生代价。
但这不是他们的错,是一个独特年代为他们带来的不幸。
令人欣慰的是,从“广阔天地”回到都市的老三届人,他们在“后知青时代”历经艰难曲折,迈过种种坎坷,多数人仍然昂首阔步走过来并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园。然而那段已逝情感困扰对他们婚姻家庭曾带来的冲击,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极其深刻的。
笔者认为,《望城》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今天却清晰地告诉人们,由于蹉跎岁月的苦难不幸,由于40年华夏社会的急剧变迁,部分老三届人的婚姻爱情观确实已经发生“质”的变化,导致“过程重于结果”这一全新爱情观逐渐形成。
这种特定环境下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今的社会生态有多大影响?
对传统道德伦理产生怎样冲击?
是不容忽视的,
这正是文学作品思考探索社会哲理的时代价值。
 (四) 
社会学家的考察研究显示,改革开放40年来华夏人际关系和伦理道德的转变,是与当今社会族群的急剧改变紧密相连的。
 
面对传统伦理与现代意识、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面对大变革时代部分事业成功人士的人生观迅速转型,“过程重于结果”这一特定爱情观已经形成了。
 
作家应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反映这一社会进程?
 
“过程重于结果”的形成与“后知青时代”的社会变迁有什么内在关系?
 
乡间的纯真爱恋如何演变为都市的爱恨情仇?
 
长篇小说《望城》在这方面无疑作了有益探索。
事实上,当今“婚外情”、“第三者”这类爱情观的出现,是与“过程重于结果”这一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相连的,它对传统的伦理道德冲击有多大?
 
不仅为社会学家所关注,也引起了文学家的重视。
 
长篇小说《望城》试图用文学语言告诉读者,改革开放40年人生观、价值观的演变,构筑了“婚外情”、“第三者”的社会基础,这一创作思维很值得关注。
 
笔者认为,“过程重于结果”这一价值观的出现是难免的,是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形态决定的。
 
事实上,在开放、务实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现实主义是总要挑战并力图战胜理想主义的,这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中年人以致老年人今天能接受“曾经拥有”,而并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原因。
 
诚然“天长地久”未必就等同幸福美满,“曾经拥有”也未必会导致社会分化;但社会学家们关注的是,一旦当今各类情恋性爱在社会泛滥,一旦类似徐志摩、林徽因式的“浪漫/过程”持续发酵,数千年的“传统/结果”却不断萎缩,华夏的社会和谐和家庭稳定会付出怎样代价,确实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望城》是一部反映知青回城后情感生活的长篇小说,并不是社会学的研究论文,作品中的人物故事更未必就有代表性。
 
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锐意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意识潮流的巨大变化,思考当今华夏群体出现的情感问题,却具有深刻的启迪性、哲理性。
 
作为文化革命、上山下乡走过来的知青作家、书评家,50多年的岁月沧桑和人生足迹让我意识到,当今社会潮流和伦理道德的变化和碰撞不是突如其来的,是信息化、多元化社会所决定的,是国人从禁锢封闭走向文明开放的必然结果。
 
长篇小说《望城》的创作,显示文学界重视这一社会题材,折射出这一社会问题的急迫性,也展示了文学家、社会学家的共同责任,笔者期待未来会有更多更富社会哲理的文学作品问世!!
(晓歌编辑)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吉林银行回应“取款需派出所同意”:系防范电诈
    下一篇:杀人、贩毒、强逼少女卖淫…现实版“扫黑风暴”上演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