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沉痛悼念吴建民?因为他读懂了世界潮流
吴大使走得太突然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他最后的时光定格在2016年的6月18日。他才77岁啊,他有多少共和国的外交智慧啊!他的逝世,是国家的损失,是时代的损失。
今年年初,他与胡锡进的辩论,可以写入中国外交史。作为一个职业外交家,他厉声批判了社会间蠢蠢欲动的民粹激进主义,此言一出,振聋发聩,可谓是混浊中的理性之声,具有现实意义。
早年,吴建民在多个外交场合中,也多次发过狠话,对于西方媒体关于“人权”的指责,都有力地回击。人在其位,捍卫国家利益,这是职务行为,无可指摘。但是,作为言说者本人,吴建民也观察到,这种表态看似正确,效果其实很不理想。因为话语之中,本身带有幼稚的对抗情绪,无法说服西方媒体、外交官,更是把自己逼到了墙角。看似占了便宜,实际上吃了更多亏。为什么中国总会被各路媒体妖魔化,有时甚至跟我们无冤无仇的北欧、拉美媒体,都会黑中国,这是什么原因?
因为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没有关起门来的外交。你的表现,全世界都会看在眼里。谦虚或狂傲,平和或偏激,都能根据一段视频、一篇文章分析得出来。吴建民认识到,这个世界的逻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际社会已经不再是黑暗丛林,诸多国际规范已经将这个世界变得秩序井然。
这是吴建民思考的内容。因此,他说,“我们意识到,全球化是进步的,我们进去了,取得了大发展”。
本来,改革开放30多年,大家对这一结论是非常认同的。但是到了最近,有一种狂躁的思潮在涌动,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在是时候该挑战美国的霸权,争老大了,或者说要另起炉灶,重新确立国际政治规则。这其中,当然有取得成就的巨大喜悦及扬眉吐气的快感。但是,若不能保持冷静,必然在国际上遭遇非议。一些结构性的矛盾接踵而来,尤其是,2015年中美在南海问题上摩擦,一度导致两国关系高度紧张。在这样的氛围下,民间出现了“愤青思潮”,以《环球时报》为例,很多人在南海问题上轻言战事。
吴建民说,“我们正确地认识了世界,就有大发展,错误地认识了世界,就要倒大霉。”如今的中国,处于崛起的前夜,一个和平友好的环境是绝对必要的。争取更多的支持,寻找更多的合作,这是必须的。不能因为一时义气之争,而葬送了今天的大好局面。“中国这个势头,是鸦片战争以来是第一次,这个势头丧失了,再要找回来,也未必找得回来。”
后来,这个讨论被媒体放大,让一个学术之争具备了公共性。胡锡进的介入,让这个事件变得家喻户晓。坦白说,胡锡进不配成为吴建民的对手,因为他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并不真诚。但是,这两人的对话,却折射出中国思潮两个维度——是要拥抱世界、拥抱普世价值,还是要自立门户、以对抗的姿态“扬我国威”?更往深处说,是要继续改革开放,还是要拒接全球化搞自己的一套?
民粹思想是非常危险的东西,因为它表明是为民请命,为民族争气,实际上带有极大暴戾之气,容易变成极端思潮。就如反日游戏中打砸抢的众人,举正义之名,做违法之事。如当代“义和团”,一群乌合之众,在京城内大肆闹事,甚至直接招来八国联军,却不堪一击。误国者,就是这种人。
民粹主义者曾将吴建民称为“软蛋”、“汉奸”。事实上,我有同事在香格里拉峰会上目睹吴建民主持国际论坛时的风采,对吴建民的强硬、果断深表敬佩。当时有一代表故意使用小语种,让会议变得拖沓,而且离题万里,吴建民直接将其打断,保障了会议的继续进行。在捍卫中国利益上,吴建民毫不含糊。我也反对将他称为“鸽派”,他虽然倾向于和平妥协,但他为的是中国的真正崛起。让我说,他是稳健派,是理智派。吴建民绝不是软,他有勇,更有谋。
相比而言,那些所谓的强硬派,都是嘴上强硬,一打就怂。导弹熊说得好,“他们不是鹰派,是乌鸦派。”
吴建民的去世,我最担心的是愤青路线缺乏制约,肆意狂奔,最后让中国走向孤立主义,甚至背离了对和平的承诺,最终失去大好势头。要知道,中国目前仍未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世界上有多少曾一度快速发展的国家,最终栽在这个陷阱中,苦苦挣扎,前功尽弃。
中国的崛起,绝不是30年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都是爱国者,在这个时代节点中,多点耐心,多点理性。奋发有为是好事,但更要审时度势。吴大使的去世,我们深表痛心,更为中国的未来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