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雕万琢 顽石成砚

来源:霖乐乐 作者:丹长江 时间:2024-05-18 点击:

 
在古代,读书人以砚为田,辛勤笔耕,所谓“我生无田食破砚”。如果有一方温润发墨的砚台,岂不是一件赏心乐事?所以北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如今已是电脑时代,人们手中的笔被键盘替代,磨墨的砚台更是束之高阁,即使拿毛笔写书法,也大多用的是现成的墨汁。没想到,“五一”假日应著名作家曹正文先生之邀,到长宁区非遗保护中心参观“砚山薪传——海派雕刻作品传承展”,竟然有了一次美好的“砚遇”。


 
在展厅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壮实的汉子,与他握手,感觉他的手比旁人更大、更厚、也更有力。他就是这个展览的策展人、上海市工艺美术大师吴宝平。他说,这个展览的展品有他刻的,也有他老师、著名砚雕家李铁民的作品,还有他的学生刻的,所以叫传承展。


 
说起海派砚雕,人们便会想起近代著名砚雕家陈端友,他生于1892年,卒于1959年,其作品瓜砚、笋砚、松菌砚、竹节砚、荷叶砚、古钱砚等,无不雕刻精细、栩栩如生。宝平的老师李铁民是海派砚雕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以雕刻青铜器博古图著称..... 而吴宝平,则主攻人物雕刻。


 
吴宝平刻砚,经历颇为曲折。30年前,不满20岁的他从老家来到上海,在一家工艺品厂学习刻砚。这家工厂主要是生产出口日本的砚台,在老师傅的指导下,宝平从选坯、出坯、初刻学起,然后再学细雕、打磨、修整......一步一步掌握了整套的刻砚技术。然而,市场风云千变万化,工艺品厂倒闭了。他自己办起了企业,为了生存,也一度离开了“砚雕”。他曾做过翡翠生意,到缅甸去“赌石”,还开过生鲜超市......兜兜转转,他又回归了刻砚。
生活的阅历开阔了宝平的眼界,使他对艺术有了更高的追求。除了跟砚雕大师李铁民学习,他还分别拜师学习书法、篆刻、雕塑和紫砂,转益多师,博采众长。这样,他雕刻出的砚台又多了几分新意。

 
你看:这块产自广东肇庆的端砚石上有一道弯弯曲曲的翡翠斑纹,几乎斜穿了整个画面,宝平巧以利用,雕刻成一幅《松荫高士图》,那运翡翠斑就成了松树虬劲的树干,更让人称绝的是,边上还有几条细细的翡翠斑纹,就象阳光从松荫中穿过,洒向正在松下小憩的高士身上……
而这方《余音徐歇》砚,是一块江西婺源歙砚的宋代遗址中的残砚,砚石上还有古人制砚留下的凿痕,拿在手上有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弥足珍贵。此石外形不规则,非常难取成规则砚,宝平经过近一年左右的思考设计,采用现代理念思维,以不规则的外形设计,做到黄金比例的视觉效果,尽可能保留古人凿痕。砚背雕刻设计了一位古代文人教书的背影,背景采用透视层层递进的墙壁,解决了砚石斜薄的难题,从而达到景深视觉的效果。



 
宝平最花心思的要数这方《源起》砚了,此砚选材歙砚黑龙尾石,砚石珍贵。但是一眼望去,砚台外表只有几根流畅弧线,并没有其他繁复的雕饰。然而,茫茫太空中,行星的运行轨迹就是楕圆形的弧线,而钟摆运动的轨迹也是弧线,可以说,弧线虽然抽象,却蕴含了大自然的奥秘。此砚可以说是宝平砚雕风格转变的代表性作品,为了保留砚石奇特的外形,他在近两年时间里设计了很多稿,在不断的完善设计中,采用了力学、几何学、动力学等设计元素,还集合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功用,将笔架、墨床、砚台融为了一体。
千雕万琢,顽石成砚。在吴宝平看来,雕刻砚台,也是在雕塑人生。




(责编  晓 歌)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领略金琅华灿 上博举办掐丝珐琅器展
    下一篇:访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