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丈人的事业观
来源:大家古美杂志 作者:潘春雷 时间:2024-04-08 点击:
我决定写身边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既是苦难岁月中为生计而奔波的家庭顶梁柱,又是如星星之火般默默无闻燃烧自己的基层党员,他就是我最敬佩的一位长者——我的老丈人。
老“通讯员”
说到老丈人,脑海中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不管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每个周末的傍晚,总有个老人站在家门口翘首张望。他瘦削高大,精神抖擞,标枪一般站在路边,黑里透红的脸庞,嘴角常挂着淳朴善意的微笑。他1946年出生,属狗。
老丈人汤迪兴70年代留影
1972年到1984年,整整12年,他全身心投入到杂交水稻、抗病虫棉花的研究中去。天气骤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新培育的种子是否会受影响,即便风雨交加的深夜,也要赶到科技站看一眼才放心,而屋里厢河滩边上的老屋,却因地基松动而坍塌,两个未成年女儿在风雨中无助地抱头大哭。这一幕,屡次被我妻和妻姐谈起,每每都唏嘘不已。12个春秋田间地头的采样试验、栉风沐雨,终于皇天不负,杂交水稻产量节节升高,棉花害虫的难题也总算被攻克了。翻开岁月的章节,您会发现粮票和布票的逐步取消是与农村科技站的研究成果同步的。
小南泥湾
老丈人退休后,开荒翻了一小片菜地,种的菜都有模有样,青菜、萝卜、茄子、青椒等,种啥有啥,我们叫它小“南泥湾”。即使旱涝之年,“小南泥湾”照样丰收满满,自家吃不了多少,多出来的全都送给邻里乡亲甚至外乡房客。我问他,为什么你种的菜就是和别人不一样?他笑而不答。后来,我在他房里看到了科技站的照片。他身着一套那个年代最引人眼球的绿军装,胸前插一支钢笔,目光炯炯有神,根本不像一个家境贫寒,三年级辍学务农的小猪倌,活脱脱一个意气风发的科技工作者。看来真是应了“有眼不识泰山 ”这句话,他这个农业工程师、农科站站长真不是“吃素”的。
一张旧名片
我还注意到,灶头间餐桌旁的矮柜上有个夹子夹着老丈人的名片,头衔是“曹行皮革厂车间主任”。我问他,退休这么长时间了,这个名片咋还像宝贝一样保存着?他笑而不答。在一次餐桌上闲聊时才知道,从农科站出来后,有家国营奶牛场请他去做管理,奶牛场领导几次三番上门都没把他说动,权衡再三,他还是去了乡办皮革厂。因为皮革厂是新办的乡镇企业,人员紧缺,嗷嗷待哺。他是党员,与农民兄弟共甘苦、共奔小康才是他心中的事业……
这时,丈母娘笑着揶揄他:“笨嘴拙舌,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做了这么多实事,最终还是个拿着一千块出头退休金的乡下‘泥腿子’。这干的哪门子事业?……”听到这里,这次他终于发话了:“迭个勿重要,两个囡才是我迭辈子最大的事业,我为国家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共产党员,迭个是我最大的成功!”这时,他把脖子使劲地扭了扭,抿了抿本来一直微笑而上翘的嘴角,像个赌气的老小孩,认真而又可爱。正如他所说的,两个女儿在他的影响下早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样都是对工作兢兢业业,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事业。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党员之家啊。
萤火虽微 但为其芒
如今,我的家乡曹行镇再也不是交通闭塞,道路泥泞的落后小乡镇了。智慧科技园区、外资企业、虹梅高架路、地铁15号线、“吴介巷”乡村生态公园……数不完的兴隆产业;河水清澈、道路宽阔、绿化齐整、屋舍俨然……道不尽的宜居美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前我并没有体会其深含的意义。但在老丈人身上,我读懂了一些,我们的国家有今天的繁荣昌盛,除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驱,也有老丈人这样的基层党员贡献的一份绵薄之力,他们微如萤火,然团聚起来,亦能照亮四方。
(责任编辑 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