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安路:一条祈福平安路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龙钢 时间:2024-03-22 点击:
万安路上三观堂 均 龙钢 摄
万安路上的船舫
远离苦难和疾病,是老百姓常念叨的一句话。战乱年代渴望平安,时疫起时守望相助,人们在江湾古镇的这条路上,留下了和命运抗争、和自然搏力的痕迹。
■龙钢
万安路,在上海的地图上并不起眼,甚至很难找到,却在上海东北地区的老上海人中享有盛名。特别是虹口、杨浦、宝山这一带的老上海人,说起万安路,满肚子故事。
这是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祈福之路。
据史料记载,早在1200多年前,已有“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的说法。位于虹口区江湾古镇上的万安路,东起小吉浦路,西至牛廊桥街,全长2000余米。《虹口区地名志》载: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倭寇入侵,全镇被洗劫一空,屋舍焚毁,一片废墟。之后几百年间又逐渐兴盛,20世纪初横贯镇中的街巷有东栅、青云栅、老春生街、新浜栅、黄家栅、邱家栅、牌楼街、三间楼街、西街等,均筑石路(部分在今杨浦区境内),可通行人力车及独轮车,人们泛称大街、江湾大街。1921年拆除巷栅。一·二八抗战后,江湾镇重建时,以路南的万安桥命名为“万安路”。以此为路名是对平安的祈福,寓意后世万福安好、远离苦难和疾病。
名医云集药铺林立
江湾镇人对防灾治病、救死扶伤有着特别的理解和追求。早在明清时期,江湾镇上的万安路就开设有许多中药铺,被誉为“中医之乡”。历史上,这里曾经有中医药大师、太医院吏目李士鹏,累世良医李华凤,儿科徐起之、侯焕如,外、喉科蒋味全、严吟如、马逢伯,内外科朱振元、顾文田,针科马秉义等。近现代还曾经走出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和蔡氏妇科传人蔡香荪。
江湾镇曾是上海地区四大重镇之一,除了江湾镇外,另外三个镇——罗店镇、南翔镇、大场镇的老百姓但凡有个头疼脑热,都要到万安路上的药铺来求医问药。当时的这条街还是弹硌路(江湾当地人叫石皮路),云集着赵怀德堂、顾泰山堂、同德堂、陆存仁堂、老泰山堂、亦仁堂等药店药铺。中医师在中药店内坐堂,看完病不出店铺就可凭方买药(江湾人叫赎药)。
万安路613号,曾经是名噪一时的中药铺顾泰山堂,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957年公私合营后,药店被改为“江湾药店”,后划归虹口区医药药材公司。店内各种中药材有500余种,灵芝、马齿苋、地黄、甘草、黄檗,杜仲、厚朴……两个中药橱靠墙而立,“平视观上斗,展手及边沿”,一只只药匣上贴着写着药名的纸条,切片机、打粉机、称重器等摆放在桌上。1997年,它改制成为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有限公司。
小时候,笔者经常脸色蜡黄,吃什么东西都不长肉,且肚子疼。母亲听说万安路上有家药店的医生能治,便带着我来到当时还属市郊的万安路,寻址找到了江湾药店,这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知道江湾镇、认识万安路。
走进四间门面的药店,只见穿白大褂的医生正在问诊。耐心等待了半个多小时,轮到了给我问诊。母亲详细地说了我的情况,医生看了我的舌苔,便告之孩子肚子里有蛔虫,吃几帖中药便能好。
问完诊,就到药柜抓药。由于家里没有煮中药的盛器,且很难掌握火候,便让药店给代煮。煎药就在药店边的小弄堂里,按照现在的说法,叫前店后作坊。弄堂里放着二三只炉子,药罐放在小炉子上,煎了一会儿,药罐开始冒气雾,此时站在街上都能闻到中药味。药煎好以后,装在小热水瓶里,江湾镇区域内的病人,药店的伙计们骑着老式自行车走街串户送药;路途远一点则在现场等待拿回家,吃完药下次来时把小热水瓶还给店里。
抢险救护创办医院
1932年1月22日,日寇集中兵力对江湾镇进行了狂轰滥炸。当时,江湾镇90%的建筑被毁,万安路周边几乎被夷为平地,建于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的保宁寺、孙总理奉安纪念碑、劳动大学、立达学园、江湾跑马厅、景德观(东隍庙)悉数被毁,被炸死的百姓无数。随后,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爆发了一·二八抗战。
当时,著名的蔡氏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蔡香荪在万安路的蔡家花园(江湾镇四大私人园林之一)也被炸毁。“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蔡香荪及时组织江湾地区爱国青年成立抢险救护队,带人筹措医疗器材、药品,成立临时救护所,冒着枪林弹雨,抢救出十九路军的伤员及当地无辜百姓。同时,蔡香荪带头出资,与镇上乡绅一起设立难民收容所,收留那些因战争而家破人亡、无依无靠的江湾地区难民,还每天至少供应两顿粥给难民吃。
1932年,随着战争破坏加上水灾等,江湾地区出现了传染病,不少人死于非命。当时《大公报》上刊登的检疫处霍乱报告称,1932年4月26日沪上发现病例——“迄本月二十八日已九十八起,死三人……”为了及时控制疾病传播,蔡香荪独自出资,在现今万安路公安街附近创办了江湾时疫医院,亲自任董事长,免费为百姓救治。
1932年,上海开办时疫医院20所,其中17所为私人开办,包括红会第一时疫医院、红会第二时疫医院、江湾时疫医院、西藏路上海时疫医院、虹口时疫医院、闸北时疫医院等。
当时,鉴于战区时疫旺盛,卫生部门特向吴淞汽车公司定制巡回诊病车3辆,以便沿路诊治病人。7月25日起通过市政当局验证,前往吴淞、江湾和闸北巡回诊病。上海《申报》曾刊文:“车内设备尚称周到,内分病房、诊室,每车有医士护士及仆役各一人,凡病人请诊,一律免费,巡回诊病时间,为上午10点至12点,下午2点至5点,停留地点,吴淞则在外马路,江湾则在文治路,闸北则在狄思威路,每日诊治者人数甚众。”
由于各时疫医院及巡回诊病车全力运转,8月下旬开始,疫情渐缓。有效的治疗措施,让上海的死亡率维持在7.4%,为全国最低。其中,包括江湾时疫医院在内的上海20家时疫医院功不可没。
寺庙繁盛祈福平安
据《江湾里志》记载,早年的江湾镇地区集中了十多座寺庙,是上海建有寺庙最多的地区之一。如今的万安路上,还有三观堂,也是目前江湾镇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寺庙。
据史料记载:1882年(即光绪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师,单丁行脚,学习唐代玄奘法师西行取经的精神,历五台、峨眉,入西藏,出缅甸,开山取玉,请得玉佛大小五尊归。1889年(即光绪十五年),慧根法师自缅甸返回普陀山,并托轮船招商局将玉佛运回国内。路过上海时,为弘扬佛法,特留下坐、卧佛各一尊,供沪上信众瞻礼。1900年,慧根法师得到当时在淞沪铁路局任职的盛宣怀的亲戚赞助,在淞沪铁路江湾车站之侧,购地30余亩,建佛寺以供玉佛,称玉佛寺,后毁于一·二八抗战日军炮火。
建于1500余年前梁天监(公元502年—519年)年间的昆福寺,是江湾镇地区最早的古刹。公元938年,东京大相国寺僧智光(龙树法师)在江湾镇地区募建保宁寺,后经元明清三代多次修葺,寺庙面积逐渐扩大,可容僧侣200余人。寺内有天福古碑、吴越古钟、石弥陀、石井栏等,一·二八抗战中,寺庙毁于日军炮火。建于公元975年(宋开宝八年)的崇福寺,原称天乐教寺,1644年改称为崇福寺。一·二八抗战时,日本军队第九师团司令部强行进驻寺庙,八·一三事变中,又遭到日军炮火严重损毁。
除了玉佛寺、昆福寺、保宁寺、崇福寺外,当年江湾镇地区还建有景德观(建于公元1127年、占地14亩,俗称东庙)、俞泾庙(建于公元1299年)、关帝庙(建于公元1765年)、西林庵、观音阁、马家观音堂、牛郎庙、三观堂等。
江湾镇地区为何会建造那么多寺庙?现有资料显示,当年江湾镇地区园林别墅和私家花园众多,住有许多达官贵人,明代建有沈氏花园、傅氏花园、晚香花园等;清代建有南园、就圃、严氏圃、息圃、涉成园等。20世纪20年代,江湾镇地区私家花园更多,有甘家花园、潘园、张家花园、吴家花园、梁家花园、蔡家花园等。他们经常需要到寺庙去祈祷平安,祈盼生意兴隆,因而纷纷出资在此修建寺庙。
附近的十里八乡老百姓也会去寺庙祈福。祈祷平安,远离苦难和疾病,是古镇老百姓常念叨的一句话,也是他们一生的期盼。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