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冬季的反季节蔬菜
来源:文摘报 作者:刘永加 时间:2024-03-10 点击:
古人耕作图。 |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中国人冬季的菜盘子丰富多彩起来,反季节蔬菜已很常见。其实在古代,为了丰富人们冬季菜盘子里的蔬菜,也做出了不少的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据《汉书·召信臣传》载,汉元帝时,召信臣曾经在皇家苑囿上林苑的太官园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温室生产方法是:播种后在其上造房屋,上面覆盖天棚,然后在室内昼夜不停地生火以使室内气温升高,便可以培育出严冬季节十分罕见的时鲜蔬菜。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在寒冬时节生产出了葱、韭等蔬菜,开创了温室栽培蔬菜的先河。
唐代用温泉种植蔬菜
到了唐代蔬菜种类不断增多,北方常见蔬菜品类达三十多种,其中菜瓜、菜豆、芜菁、芦菔、茄子等较为普及,人们的菜盘子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三个新品种,《唐会要·杂录》载,贞观二十四年三月,“泥婆罗国(今尼泊尔一带)献菠菱菜……火熟之,能益食味。”菠菱菜即菠菜。《清异录》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唐代诗文就记载了不少在长安食用莴苣的情况。还有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也在唐代出现了。
当时,为了保证冬季菜盘子的供应,一方面在条件最好的宫中,提前大量收购各类新鲜蔬菜,储藏起来,以备冬用。《太平御览》有载,当时冬季储藏各类蔬菜预计规模也在如今200万斤左右,可见当时冬季宫内储藏蔬菜量很大。其储藏技术主要有冰镇和窖藏。另一方面,他们也用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唐代的温室多用温泉及蕴火增温。唐代设有温泉监官职务,专门负责管理京城附近的温泉,并进行种植,使瓜果蔬菜早熟。《新唐书》卷四十八记载:“凡近汤所润瓜蔬,先时而熟者,以荐陵庙。”王建《宫词》中也有描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御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同时,唐代利用火室栽培蔬菜很多,并且规模也不小。
宋代冬季就有韭黄
宋代人们除了使用温室以外,还利用浇粪,通过粪土发酵所提供的热量来给土壤加温等技术,使得蔬菜能够在寒冷的季节生长上市,这样普通百姓就有机会品尝到稀有蔬菜了。宋代诗人苏轼有诗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记载了冬春时节韭黄上市,受人们欢迎的情况。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十中有详细记载:“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陆游《与村邻聚饮》诗也说:“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从这些诗文记载来看,韭黄、芽菜等稀有蔬菜,经过温室种植已经不再是少数权贵的专利,而市民百姓乃至乡村农民也都能吃到了,这也反映了宋代温室蔬菜生产的普及程度。
而到了南宋,其温室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据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载,在杭州发明了一种温室,他们先在地上凿地为坎,在坎上用纸糊个不透风的“密室”,室内用竹芭做床子,床上覆以一定厚度的肥土,上面种上各种花卉。坎下壅以粪土,掺入牛尿、人尿、硫磺之类,使之发酵生热。若遇到天冷气温降低,则还要往粪土中不断增灌开水,增加热量,加快发酵,使室内温度增高。这样,温床上的花卉便很快相继开放。这里记载的温室是半地窖半密室式的,采用综合增湿法,即利用粪便、硫磺发酵生热及日暖等同时增加地湿和温度。可见,温室技术已经很成熟。
明清温室大棚新突破
到元代时,人们继续利用畜粪进行冬季蔬菜生产,王桢《农书》载:“旧畦内,冬月以马粪覆阳处,随畦以葛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其芽早出。”这是当时人们使用一种温室增温方法来种植反季节韭菜。因为畜粪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不仅可以增温,且可以起到肥料的作用。这种方法因为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更易于普及,至今北方的一些菜农仍沿用着这种方法。
明清时期,用火室和土窖培植蔬菜花卉很是普及,明嘉靖时太常少卿王世懋《学圃杂疏》载:“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供。”明代对于土窖的使用更为广泛,它的原理是:用马粪覆培植物根部,利用马粪发酵生热以增加地温;同时在窖内燃马粪生火以增加气温,从而培育出各种蔬菜花卉。在明代的大量文献中包括徐光启《甘薯疏》、刘侗《帝京景物略》等对此种方法都有记载,京师等地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白菜、芫荽、韭黄、黄芽、黄瓜、椿芽、鲜小桃、鲜郁李等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明清时期还有更为先进的温室,早期是一种土墙纸窗结构的温室,建设方法是以黄土筑墙建屋,在南面墙上安装倾斜的纸窗以透进日光,增加室温。室内分为三部分:靠纸窗的前面部分用于栽培植物;中间部分是人工加温的设备,包括火炉、火炕、烟囱等;后面部分用纸窗隔开,作一气温的缓冲地带。可以看出,这种温室实际上是日光温室和火室的结合体。
(《北京日报》1.15 刘永加)
责任编辑:日升
据《汉书·召信臣传》载,汉元帝时,召信臣曾经在皇家苑囿上林苑的太官园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从这个记载来看,当时温室生产方法是:播种后在其上造房屋,上面覆盖天棚,然后在室内昼夜不停地生火以使室内气温升高,便可以培育出严冬季节十分罕见的时鲜蔬菜。由此可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就在寒冬时节生产出了葱、韭等蔬菜,开创了温室栽培蔬菜的先河。
唐代用温泉种植蔬菜
到了唐代蔬菜种类不断增多,北方常见蔬菜品类达三十多种,其中菜瓜、菜豆、芜菁、芦菔、茄子等较为普及,人们的菜盘子更为丰富。在此基础上,又引进了三个新品种,《唐会要·杂录》载,贞观二十四年三月,“泥婆罗国(今尼泊尔一带)献菠菱菜……火熟之,能益食味。”菠菱菜即菠菜。《清异录》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名千金菜,今莴苣也。”莴苣原产地中海沿岸,唐代诗文就记载了不少在长安食用莴苣的情况。还有人工培育的食用菌也在唐代出现了。
当时,为了保证冬季菜盘子的供应,一方面在条件最好的宫中,提前大量收购各类新鲜蔬菜,储藏起来,以备冬用。《太平御览》有载,当时冬季储藏各类蔬菜预计规模也在如今200万斤左右,可见当时冬季宫内储藏蔬菜量很大。其储藏技术主要有冰镇和窖藏。另一方面,他们也用温室种植反季节蔬菜。唐代的温室多用温泉及蕴火增温。唐代设有温泉监官职务,专门负责管理京城附近的温泉,并进行种植,使瓜果蔬菜早熟。《新唐书》卷四十八记载:“凡近汤所润瓜蔬,先时而熟者,以荐陵庙。”王建《宫词》中也有描述:“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御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同时,唐代利用火室栽培蔬菜很多,并且规模也不小。
宋代冬季就有韭黄
宋代人们除了使用温室以外,还利用浇粪,通过粪土发酵所提供的热量来给土壤加温等技术,使得蔬菜能够在寒冷的季节生长上市,这样普通百姓就有机会品尝到稀有蔬菜了。宋代诗人苏轼有诗曰:“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记载了冬春时节韭黄上市,受人们欢迎的情况。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十中有详细记载:“十二月,街市尽卖撒佛花、韭黄、生菜、兰芽……”陆游《与村邻聚饮》诗也说:“鸡跖宜菰白,豚肩杂韭黄。”从这些诗文记载来看,韭黄、芽菜等稀有蔬菜,经过温室种植已经不再是少数权贵的专利,而市民百姓乃至乡村农民也都能吃到了,这也反映了宋代温室蔬菜生产的普及程度。
而到了南宋,其温室栽培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据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六载,在杭州发明了一种温室,他们先在地上凿地为坎,在坎上用纸糊个不透风的“密室”,室内用竹芭做床子,床上覆以一定厚度的肥土,上面种上各种花卉。坎下壅以粪土,掺入牛尿、人尿、硫磺之类,使之发酵生热。若遇到天冷气温降低,则还要往粪土中不断增灌开水,增加热量,加快发酵,使室内温度增高。这样,温床上的花卉便很快相继开放。这里记载的温室是半地窖半密室式的,采用综合增湿法,即利用粪便、硫磺发酵生热及日暖等同时增加地湿和温度。可见,温室技术已经很成熟。
明清温室大棚新突破
到元代时,人们继续利用畜粪进行冬季蔬菜生产,王桢《农书》载:“旧畦内,冬月以马粪覆阳处,随畦以葛黍篱障之,用遮北风。至春,其芽早出。”这是当时人们使用一种温室增温方法来种植反季节韭菜。因为畜粪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后不仅可以增温,且可以起到肥料的作用。这种方法因为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成本较低,更易于普及,至今北方的一些菜农仍沿用着这种方法。
明清时期,用火室和土窖培植蔬菜花卉很是普及,明嘉靖时太常少卿王世懋《学圃杂疏》载:“王瓜出燕京者最佳,其地人种之火室中,逼生花叶,二月初即结小实,中官取以上供。”明代对于土窖的使用更为广泛,它的原理是:用马粪覆培植物根部,利用马粪发酵生热以增加地温;同时在窖内燃马粪生火以增加气温,从而培育出各种蔬菜花卉。在明代的大量文献中包括徐光启《甘薯疏》、刘侗《帝京景物略》等对此种方法都有记载,京师等地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白菜、芫荽、韭黄、黄芽、黄瓜、椿芽、鲜小桃、鲜郁李等反季节蔬菜和水果。
明清时期还有更为先进的温室,早期是一种土墙纸窗结构的温室,建设方法是以黄土筑墙建屋,在南面墙上安装倾斜的纸窗以透进日光,增加室温。室内分为三部分:靠纸窗的前面部分用于栽培植物;中间部分是人工加温的设备,包括火炉、火炕、烟囱等;后面部分用纸窗隔开,作一气温的缓冲地带。可以看出,这种温室实际上是日光温室和火室的结合体。
(《北京日报》1.15 刘永加)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