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个欢喜年
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林紫 时间:2024-02-07 点击:
转眼又到春节。“春节”这个词,在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本该与喜庆团圆紧密相连;然而,如果请大家都来做个自由联想,你会发现:太多人家的春节其实过得是喜忧参半、提心吊胆——因为:老老小小各有各的烦,聚在一起相互看不惯,积攒了一年的不满便会演化为关系的磕绊,身体团圆了、心却渐行渐远。
正因为如此,每年的这个时节,林紫心理中心的家庭关系类咨询就会有格外明显的增加。而我,则总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对治心灵烦恼,其实咱们的老祖宗早就留下了各类锦囊妙计和智慧叮咛,只可惜知道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比如——七不责、五不怨。
我在《生命教育7堂课》这本书里,分享过外婆的育儿智慧,那条“吃饭时不许训孩子”正是来自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里总结的“七不责”:“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要想过个欢喜年,大人们不妨一一对照、严格执行:比如,对众不责。春节亲友团圆时,不要当着大家责备孩子,否则会让孩子感觉被羞辱,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自卑、压抑或敌意。
再比如,愧悔不责。如果孩子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后悔了,就千万不要再雪上加霜地继续责备。事实上,很多时候父母是在借着责备孩子发泄自己积压的各种情绪。让孩子来承受父母自己承受不了的情绪,是件多么残忍和不公的事。
第三,暮夜不责。晚上睡觉前不要责备孩子,用我外婆的话来说:“天大的事,明天再说,娃娃莫生隔夜气。”
此外,正饮食不责。春节聚餐,吃饭时不要责备孩子,因为肠胃是“情绪器官”,带着情绪的饭只会伤心、不能养身。
再有,正欢庆不责。孩子们对春节的欢庆感受,常常多过大人。可是,“扫孩子的兴”似乎变成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大人们仿佛达成了一条共识:不能让孩子太高兴,否则他们就会忘了学习。其实,事实正好相反。心理学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在快乐的状态下比不快乐的状态下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说完孩子,再来看老人。
“为人父母七不责,为人子女五不怨”——不抱怨父母无能、不抱怨父母啰嗦、不抱怨父母抱怨、不抱怨父母迟缓、不抱怨父母生病。
也许你会发现:做到“五不怨”,似乎比“七不责”难得多。尤其是,当“原生家庭”变成“原罪家庭”,自己曾受到来自父母的伤害时。假如伤害仍在继续,我们有权利也有必要先保护好自己,这时,保持距离比回家抱怨更有效;假如父母也在努力改进,则我们就有必要问问自己:能否像爱孩子一样爱父母,能否包容他们的不完美,接纳他们的唠叨,倾听他们的抱怨,允许他们慢慢来,陪伴他们直面疾病挑战和生命难关?
爱,征服一切。
祝大家:人圆心圆事事圆。
责任编辑:日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