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政治军事仗战略思想的现实启示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蔡雪芹 王烨 曹文惠 时间:2024-02-06 点击:

      政治和军事的关系如何,是战争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紧密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践,进一步提出“战争就是政治”“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等重要观点。1963年,毛泽东在评论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时指出,“这次是打了一个军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军事仗”,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军事仗战略思想。这一思想系统揭示了政治、军事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和重要原则,蕴含着深刻辩证考量和宝贵政治智慧,对于我们今天争取军事斗争主动、打赢信息化智能化战争,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

      始终从政治上思考军事问题。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毛泽东讲“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并形象地阐明了战争与政治的内在关系。毛泽东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一系列重要论断,从政治上、全局上深刻把握军事问题,确保了革命取得最终胜利。70多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是打是谈、是进是止,党中央和毛泽东首先从政治上考虑。1950年10月,美军越过“三八线”,在双方实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毛泽东从政治上、战略上、全局上审视问题,深思熟虑、慎重决策,作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的战略研判,最终赢得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政治主动。当今时代,军事和政治的联系更加紧密,军事斗争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显著增强。习主席指出,必须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打还是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政治”,“有时候从军事上看有利,但如果政治上不允许,那也不能轻率行动。反过来,如果政治上需要,即使军事上有困难和风险,也要坚决行动”。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把握政治与军事关系的根本遵循。

      积极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我军历史上与强大敌人进行的斗争较量,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更是在政治上压倒了敌人、赢得了主动。毛泽东鲜明提出“不懂政治的人就不会打仗”,指明了军事上为什么打、战争中靠什么胜、舆论上怎么占优等重大问题,要始终从政治上牢牢把握斗争的主动权、主导权。毛泽东提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重要原则,奠定了始终保持正义在我、道义在我的人心基础。出兵朝鲜,我们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号召,不仅宣示了志愿军正义之战、师出有名,而且极大激励了军心士气、坚定了必胜信念。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习主席指出,“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胸怀“国之大者”,凡事从政治上看、政治上抓,以过硬本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断赢得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和主动。

      用进步的政治精神武装革命队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毛泽东根据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论持久战》中提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的著名论断,指出:“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在革命战争年代,用进步的政治精神教育部队取得巨大成效,“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历史启示我们,革命的队伍必须加强革命性锻造。进入新时代,习主席强调要铸牢强军之魂,补足精神之钙,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这些重要论述,深化了对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认识。

      坚持政治军事仗一体实施。没有政治斗争的配合,军事斗争是不可能取得彻底持久胜利的;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可以相辅相成,政治斗争打好了,军事斗争的效果才能充分彰显,军事斗争打好了,也能给政治斗争带来底气和支撑。解放上海之所以被誉为一场完胜的政治军事仗,最根本就在于毛泽东作出“打上海,要文打,不要武打。不仅要军事进城,而且要做到政治进城”的战略决策,让“大上海”看到了新军队、新气象,一夜起来露宿街头的不是流浪汉、而是子弟兵,听到的不是百姓怨、而是欢迎声,解放军不仅从军事上进驻了上海,更是从人心上进驻了上海。现代战争的总体战、混合战特点越来越鲜明。运筹打好国家总体战、全局政治战和新时代人民战争,要求我们必须深刻理解运用“五个坚持”的军事观和方法论,把握好军事与政治、战争与和平、发展与安全、稳局与塑势、威慑与实战、人与武器等重大关系,善于着眼国家政治外交大局和国家战略全局审视战争问题、筹划军事行动,确保在政治上、战略上始终立于主动地位,提高打好政治军事仗的实际能力。


责任编辑:日升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上一篇:改革开放视野下拓展知青返城研究的四条路径
    下一篇:唤醒仪式感,让传统节日更鲜活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导航
    老辰光网 www.myoldtime.com
    版权所有:上海颐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沪ICP备14002729号
    内容管理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edeCms
    论坛开发平台 powered by discus!